【假一罚四】哥特复兴:论趣味的变迁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
33.7
5.0折
¥
6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英国)肯尼斯·克拉克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85938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31179357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1903—1983)
20世纪杰出的艺术史家、作家、策展人、纪录片主持人。二十七岁即任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馆长,三十岁出任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持了战时艺术家计划,保障了艺术收藏品的安全。战争结束后,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教授。进入20世纪50年代,创作了多部艺术类电视纪录片并担当主持人。1969年,随着部关于艺术的大型彩色电视纪录片《文明》的面世,克拉克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2014年,英国泰特美术馆举办专题展览纪念肯尼斯·克拉克,称誉其为“具有世纪影响力的英国艺术大家”,并感谢他在“将艺术带给大众”事业上做出的杰出贡献。"
目录
写给迈克尔 ? 萨德勒的信
文献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哥特幸存
第二章 文学影响
第三章 废墟和洛可可:草莓山庄
第四章 浪漫主义和考古学
第五章 教 堂
第六章 议会大厦
第七章 普 金
第八章 教会建筑学
第九章 吉尔伯特 ? 斯科特
第十章 罗斯金
后 记
索 引
内容摘要
18世纪末的英国,一批兼具宗教性与世俗性的中世纪风格建筑突然拔地而起,几乎像树林和草垛一样遍布各地,改变了城市和乡村的面貌。这就是建筑史上的哥特复兴。但这些建筑一度得不到艺术史家的只言片语,而民众只是将其视为国之不幸,像忍耐糟糕的天气一样接受它们。
肯尼斯?克拉克的《哥特复兴》则试图通过建筑形式来探索一个时代的理想与精神动力。它初版于1928年,甫一问世便广受读者欢迎。对教会建筑学家的心态,没有比克拉克的描述更尖锐的;对约翰?罗斯金的精神混乱,没有比克拉克的介绍更敏锐的;正是克拉克的写作,将普金这个超凡人物从湮没无闻中解救出来……此书经过多次再版,终成一部趣味史研究的经典著作。
主编推荐
"艺术史大师肯尼斯·克拉克经典著作,探寻哥特复兴的精神动力。
"
精彩内容
在这个时期的评论文章中,我们可以找到非古典时期的文学和哥特建筑之间的直接类比。这类评论的第一篇是休斯撰写的《斯宾塞作品导论》(1715),他在其中写道:“所以,将它(《仙后》)与古典的范例相比,就好像是在比较罗马建筑和哥特建筑。前者无疑更具有自然的宏伟和简洁;而后者则是美和野蛮的混合,但得益于劣质装饰的变化多端带来的新鲜感。虽然前者在整体上显得更庄重,但是后者在局部上更令人惊艳,更赏心悦目。”更重要的一段评论出现在蒲柏撰写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前言》(1725)中:“我将得出这样的结论:关于莎士比亚,不论他有多少问题,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和那些更完美、更规矩的作品相比,就像比较一座古代的宏伟的哥特建筑与一座工整的现代建筑。虽然后者更优雅,更炫目,但是前者更坚固,更庄严。
这两段评论被文学史学家广泛引用,以证明哥特建筑影响了文学趣味。但是,我认为,我们可以毫无顾虑地说反过来才是正确的。在英国,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理解远远超过,甚至可以说淹没了人们对视觉艺术的欣赏,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一种新的趣味时尚最可能首先通过文学被感知。莎士比亚和斯宾塞会在哥特建筑之前被欣赏。事实上,正是这些伟大作家的可供类比的形式照亮了遭人蔑视的哥特建筑风格。毕竟,无疑是伟大的莎士比亚敢于抗争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才打破了古典偏见的壁垒。既然亚里士多德的原则可以被成功地推翻,为什么维特鲁威的不可以呢?哥特建筑正是跟随这一文学类比才逐渐被人接受的。至少人们感觉到了这一类比,这也许是哥特风格没有被完全遗忘的另一个例证。
有了蒲柏和休斯的两篇论文,我们就可以分析最初感受到哥特建筑之美的人们的心态了。人们明显折服于哥特建筑引人联想的魅力,对其形式上的可能性也有一个模糊的理解。这两种心态都源于文学,但第一种是哥特诗人所表达的;第二种则是休斯所诠释的,特别是他提到劣质装饰的变化多端令人惊艳,赏心悦目。
在整个18世纪,这种对哥特的喜爱一直是文学性的,即使是在古文物研究最兴盛的阶段也是如此。而这种文学性得以维持是出于一种看似偶然的原因。在18世纪的上半叶,复兴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因素——诗人和古文物研究者,各行其是,互不干扰。他们甚至不属于同一股潮流,因为当哥特诗歌开始复兴时,古文物考古运动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在接近18世纪中叶时出现一批人,将文学与考古统一在一起。他们是哥特复兴的创始人,值得载入史册。
……沃波尔发表过的涉及哥特的最重要的作品是《英格兰绘画轶事》一书中关于中世纪建筑师的章节。虽然在随后五十年中有许多有关哥特建筑的专著问世,但是这些书关心的是诸如尖券的起源之类的考古问题。在这些书中,哥特不是被看作一种建筑风格,而是一个被认可的炫耀学问的领域。这些作者的批评态度只表现在一些模糊的表示赞赏的形容词上,诸如“古老的”、“崇高的”。但是,沃波尔确实做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尝试,他试图评价哥特的美学价值,特别是与古典建筑相比较而言,而且他得出了一些非常公正的结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这一章最感兴趣。他写道:“尖券,那种哥特建筑所特有的尖券,明显是为了对半圆拱加以改进而设计出来的。那些不幸未能想象出希腊风格的简洁和比例的人却有幸创造出了上千种优美和效果,辉煌而文雅,高大而轻灵,神圣而如画。最崇高的希腊庙宇也很难表现一座最好的哥特风格的大教堂所能表现的一半。这是建造它们的建筑师和牧师传道的技巧的明证。”显然,沃波尔对哥特的感情远远超过他的同时代人。哥特不是被看作一种仿中国风格,因其新奇而被容忍,亦不是一种只适用于废墟的风格,而是被看作一种严肃的建筑风格,以其强烈的情感魅力区别于其他建筑风格。当然,他同样受到当时流行的信仰的限制,认为哥特是一个黑暗的迷信时代的产物,并且承认大教堂是这样一些牧师的作品,他们“挖空心思,穷尽一切知识和激情而构建的庙宇,其华丽壮观,其结构机制,那些拱顶墓穴、着色玻璃、幽暗与透视,无不倾注着他们浪漫虔诚的情感”。文中有一段,他甚至感到自己为哥特所做的辩护已经超出一个有品位的人的审慎界限了。“我当然不是要……在正规建筑的理性美和哥特所代表的无限制的放任之间做一个比附。”但是,他紧接着说(此时他又恢复了勇气):“但是,我坚持认为,那些建造了哥特建筑的人对他们的艺术的理解比我们愿意相信的要深刻得多,更有品位、天赋和分寸。在他们的某些作品的建造过程中有一种神奇的执着,这种执着不应视为一种任性,否则他们不可能如此持之以恒。”同样,在给M.马里耶特的回信中,他很快便承认了古典风格的优越性。但是他又补充道,虽然一个学校教师能够遵守三一律,但是“要能写出《麦克白》,还是需要多一点天分的”。
五十年过后,这些文字很可能代表了一个对中世纪古文物略知一二的普通时髦人物的态度;再过五十年,则被认为是大不敬。而如今,沃波尔的这些观点又变得可以接受了。他的语言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我们几乎不说西敏寺优雅,但是我们许多人会同意:“你必须有鉴赏力才能感受到希腊建筑的美,但你只需要激情就可以感受哥特。”沃波尔的批评对于我们而言最陌生的部分是他坚持强调哥特的“迷信”成分。他似乎相信,大教堂就是一个陷阱,用来捕获信徒,让他们皈依罗马天主教。我们早已不再把尖券和罗马天主教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许多年里,这种联系给哥特建筑的庄严音乐罩上一袭邪恶的不协和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