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梨园春秋笔(马连良文集)(精)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
42.1
6.2折
¥
6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马连良艺术研究会编纂,马龙 主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0166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31070476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马连良(1901—1966),生于北京,字温如 ,中国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须生"之首,与周信芳被誉为"南麒北马"。民国时期京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清风亭》《四进士》《失空斩》等。
目录
序言:马连良先生给后人的启示 欧阳中石
一 谈艺忆往
谈剧论艺
旧剧构造之要素
重排《胭脂宝褶》起源
演剧近感
我为什么要演《串龙珠》
我之《串龙珠》
谈《春秋笔》编排经过
发起1939年京剧艺术化运动
今后新编本戏之趋势
编排《十老安刘》的自白
京剧的唱和做
我演出《赤壁之战》的感想
《海瑞罢官》演出杂感
从海瑞谈到“清官”戏
跑龙套——谈艺余录之一
舞台上的美与丑
撒火彩
《郝寿臣铜锤唱腔集》序
改词——谈艺余录之一
谈“总讲”
疑义相与析——向传陶、闰水两君致谢
大胆创造 勇于革新
台词的意 人物的神
我对京剧演现代戏的看法
勇往直前 坚持不懈
循生活之规 蹈生活之矩——在《杜鹃山》中演郑老万的体会
我演程婴
思人忆事
唱戏难
记名伶十三绝图
我的感受和体会
喜看新人赛旧人
刻苦创造 精益求精——忆刘宝全先生
学习他的革新精神
纪念益友郝寿臣
阔别香岛十二年
姜维怎不服孔明
传道授业
我学习戏曲艺术的一些体会
怎样锻炼和保护嗓子——首都艺术界座谈演员嗓子问题(节选)
论师徒——收冯志孝、张学津有感
古历轩谈艺录
心情舒畅话传艺
就任戏曲学校校长有感
二 笔札诗词
启事文告
为“五卅运动”义演的倡议、启事及筹赈收支明细
为济青不名誉事辟谣启事
丧父哀启、义演启事及附件
富连成科班之契约
信札诗词
马连良致梅兰芳两信札
马连良致李玉书四信札
马连良致张梦庚信札
哭畹华兄——调寄[榴花泣]
畹华兄哀词——[仙吕·锦橙梅]
悼念郝寿臣老人——[南吕·玉交枝]小令
信芳兄演剧六十周年致贺
述志——[双调·新时令]
三 访谈自述
自报家门
名伶访问记——马连良
欢迎马连良
名伶访问记——马连良
访马连良先生
马连良自述轶事
管中窥豹
马连良之本戏谈
马连良谈灌音制片
马连良访问记
和马连良谈改良平剧几点
一代名伶马连良——首倡改良舞台适合时代化
马连良对话崔承喜
访马连良
马连良谈程婴
附录
马连良先生在武汉
马连良传艺散记
热心传艺育花木——马连良为市戏校学生亲授《审头刺汤》
马连良大事纪年表
后记
内容摘要
马连良先生是我国京剧史上的一代的泰斗、大师。
不只是从他兴创了一个老生
的艺术流派,也不只是从他对京剧老生行当中的影响,而是因为他的艺术思想已经构成了一个京剧表演的艺术体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马先生在京剧改革领域及新编历史剧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其文章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各种报刊杂志中,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时间跨越四十余年。可惜至今都未出版过一本其回忆及谈艺的文集,可谓一件憾事。
如今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联合马连良艺术研究会围绕马连良的署名文章、媒体访谈、专题报道、往来书信以及诗词歌赋等方面来进行挖掘整理,将其中七十篇左右的文章入选文集,按照谈艺忆往、笔札诗词、访谈自述等三部分组成全书。文章内容不仅反映了马连良先生
的艺术人生、他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是我国戏曲艺术的珍贵史料。自述部分更是难能可贵的口述史资料。相信不但能填补京剧史上的这一空白,也可资梨园乃至文化界返本开新之用。
主编推荐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马先生在京剧改革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其新编的历史剧《四进士》《春秋笔》《赵氏孤儿》《海瑞罢官》等不仅跳脱了传统京剧一味歌颂帝王将相、金榜题名的庸俗史观,提倡民族大义,激扬民族气节,关注底层民众,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深得民心,就现在看来,也是弘扬民族精神、传统道德的经典之作,对现在的传统文化领域的革新也有借鉴的价值。而这些京剧改革的构想和创作心路历程,都散见于其文章中,之前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精彩内容
旧剧构造之要素日前接到了编辑先生大函,披阅之余,知道是为征
《实报半月刊》文字,在先生葑菲不遗,集思广益,下询到了不学无术的我。我接到这封征函,真是受宠若惊,既苦于我自己俚陋不文,又见这第一期《实报半月刊》上,尽是些闻人硕彦的杰作,琳琅当前,我既有一知半解,何敢班门弄斧,东施效颦呢?但既受了先生的青睐,想起我常演唱的《珠帘寨》上有两句话,对于此函正是“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无奈何只好硬着头皮,想点一得之悉,来供献给好读《实报半月刊》的观众。一
来是勉强交卷塞责,二来我也借着这机会,在报纸文字上滥竽充数,与社会上作一
席的谈话。主意拿定,于是搜索枯肠想了半天,总没有什么出人头地的见解,那么只好三句话不离本行,我是旧剧演员一分子,就以眼光所及、思想所到、阅历所经、操业所得的旧剧浅识,说说旧剧的构造元素吧!
旧剧的根本构造,大部分为艺术,分析言之,内中有音乐,有歌调,有化装,有武工,有表情,有做派,借用历史或社会事实,来将以上各种艺术融合在一起,蔚为旧剧大观,与话剧(新剧)专注重写真者不同。往
往评剧的人,拿着事实眼光来评论旧剧,谓为某处不像真事,某幕不近人情,殊不知缩世界山川于方丈之台,述千载事实于刹那之间,迈步数万里,转眼几十年,片幕为城,一鞭当马,自与事实大相径庭。不过旧剧,音也,节也,腔也,调也,身手之天矫,歌唱之抑扬,斯则为旧剧的构造,偏重乎赏心悦耳、充分其美的表现而已。不然述而不作,朴实说理,则所谓音也,节也,腔也,调也,身手也,歌唱也
,将可一扫而空,则根本上可以抹倒声剧,故吾一得之愚,旧剧乃艺术的构造,而非仅述事实已耳。顾戏剧有人谓之高台教育,此局外人之语,连良为旧剧演员之一
,则不敢妄袭此语自重。然戏剧实具有潜在的感化力,故演者不可偏重艺术美的成分,而置风俗世道于不顾。
必期于世道人心,不无裨益,则编新剧者,不可不三致意焉,兹为解剖言之如左:甲戏旨旧剧为艺术构造既如上述,然而取材之意,务要顾虑世道人心。要而言之,不外奖善惩恶为宗旨,尤须兼
顾开迪民智。关于有碍于蔽塞风气或带诱惑性的戏剧,务宜力为改革删除,不可流
于淫靡,不可囿于神怪,即或寓言托迹,亦须警心惕俗,斯为戏旨上乘。
乙戏史旧剧必采取某一种事实以编成之,务须求有历史价值,对于事实总以翔实正确为妙。虽演剧不无烘托,要
之不可数典忘祖,变本加厉。是非岂容颠倒,公道自在人心。至若社会事迹,虽不论其朝代,而当循理顺情,亦不可矫情逆众,出乎规矩以外,以求炫奇耳目。
丙戏情一戏有一戏之事实,一
戏有一戏之情理,编戏如作文然,不可质白无味,不可直叙平铺。戏的结构,要有曲折翻转,要耐人寻味,要
百读不厌,不可一望而知。
情节新颖,构造缜密,场子紧凑,关节离奇,富有新的趣味,合乎人情之常,总期
不悖父慈子孝、老安少怀为要。
丁 戏词旧剧重念唱,于是乎不能无词,戏词之精粗,实足以表现全剧之优劣。然戏词固不同文章诗词,诗文重典雅,戏词重明白,一种要合乎剧中人的身份,一种要使观众雅俗共赏,人人明白。
但是戏词也分在什么地方用,类之问答时,必须求其简
捷明白;述说景致时,或坐场诗篇,如粗俗不堪,则未免太鄙俚矣。
(原载:1935年第3期《实报半月刊》)重排《胭脂宝褶》起源《胭脂褶》是出纯以说白做工见长特具异彩的戏,这戏是萧长华先生教给我的,我爱他神理变化,很费些揣摩之功,但是仍然踌躇满志。这戏在歌台上,给予观
众一个最大缺憾的,就是没有首尾,叫人看了,不晓得是怎么回事,莫名其妙。
这戏出处本有明人传奇,但是与现在演的戏中人名,好些不相符,据前辈先生
说,最初是由梆子脱化的,时间总在二百年以上,俗传原有两个本子,一个是从白槐父子失散起,一个是失散后白简赶考起。这次重排,为理清头绪,是根据后者的剪裁,至于为什么重排这戏呢,则一因为它的结构奇谲可喜,二为保留特色的剧艺。
这戏,因后部重说白做工,所以前半我加饰永乐的场子特别重唱工,大段的慢板、原板,大唱特唱。结尾专场来个全家福,唱念做全重地收煞。
服装方面,永乐则考自历代帝王像,用一种箭蟒;冠巾则为新制帝王纱帽,翅子是上边出头的,非敢创造,实取复古。
白槐本皂隶目,按古图帽上应簪雀羽,现下也添上了。我们排这戏的口号,是保留民间文学剧本,戏剧走向大众化。
(原载:1936年第20卷18期《天津商报》每日画刊)P4-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