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创见(大变局与开新局)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
49.1
5.1折
¥
96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杨宏伟主编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35469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6元
货号31204508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杨宏伟,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不错经济师,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理事,“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曾任职于上海市政府核心部门,是上海市“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起草组核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产业和科技创新,先后承担重量、省部级规划和课题数十项,在公开刊物、新闻媒体发表论文和采访十余篇。研究成果获多位市领导批示,多次荣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和上海市发展改革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
从十九届五中全会预见2025: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最显著的三大变化
轮廓已然清晰,变局加速来临:对国家发改委《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解读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打造国内大循环的创新强引擎
依托“五个重要”,把新片区打造为上海“四大功能”核心承载区
从复工复产到复商复市:如何激发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央企加码上海后,下一步如何布局
“优”无止境勇当标杆:上海优化营商环境3.0版方案解读
第二章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激发我国创新主体动力活力的若干建议
全国“双创周”活动:以“鼎新”推动“革故”,助力双创主体破浪前行
走科技强国之路,建设世界一流的科学城
“十四五”期间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主要突破口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实现新突破需要回答好三个大问题
关于上海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上海应下决心打造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体系
第三章 推动高端产业大发展
工博会的前世今生:中国制造业的缩影与年轮
《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干货解读
人工智能四城竞逐,京沪深杭谁主沉浮?
群雄逐鹿的直播经济:谁主沉浮?
着力做好“六篇文章”,强化“十四五”上海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上海生物医药高端引领需要把握“四个创新”
产业互联网主要模式及上海选择
第四章 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魔都变形记”:上海版图重塑如何改变城市命运(1980—2020)
提高经济密度:上海中心城区的路径在哪里?
基于上海高端楼宇市场发展趋势的几点看法
上海城市更新制度建设的思考
上海社会治理的变迁与创新(上)
上海社会治理的变迁与创新(下)
第五章 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十四五”战略抉择,上海如何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四十不惑”与“三十而立”:深圳、浦东,引领再造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迹
浦东“三十而立”:开启新征程,创造新奇迹
上海如何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体系:旧金山湾区和特拉维夫的经验借鉴
以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三类研究机构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启示
外滩大会:上海剑指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透视深圳方案传递的改革开放信号
第六章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长三角城市融入一体化发展应注重“贡献长板”
破立之间开新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到底要示范什么?
同心同梦、共建共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周年“成绩单”
“全家福”来了:“双循环”格局下长三角四大自贸试验区的新使命
战疫“五字诀”:看长三角城市如何快速修复经济活力
“无畏风雨破浪前行”:解读上半年长三角经济发展“成绩单”
第七章 抗疫与建设疫后新世界
疫情当下,中国用行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疫情蔓延对全球产业供应链的冲击
海外疫情扩散,与病毒输入同样棘手的六大冲击
疫情中的新消费:如何走得更远?
疫情背景下对我国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十点建议
民生服务如何疫后新生(一):疫情中上海中小学线上教育的反思与未来
民生服务如何疫后新生(二):“互联网+医疗服务”风口中上海如何找准突破口
内容摘要
今天,世界百年大变局让我们目不暇接。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展开,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世界正向我们走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
胁。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本书主要收录了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对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的深入观察、理解、研究和思考,主题涉及科技创新、
高端产业、城市发展、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
疫后经济恢复等焦点领域
,也包含了对上海乃至中国在变局中开新局的对策建议和政策呼吁。
精彩内容
科技创新中心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也不是国际通行叫法,对于如何理解科技创新中心一直没有明确说法。上海目前对科创中心“是什么”有两派主流看法:一派意见认为,科技就是技术,科技创新中心就是技术创新中心。持这派意见的主要是市场派人士和企业家。另一派意见认为,科技是科学+技术,科创中心是“科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持这派意见的主要是科学家和学者。比较尴尬的是,不论用哪派意见的标准来衡量,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都不乐观。用“技术创新中心”的观点来看,上海过去几年科创中心建设的效果不如深圳,甚至被杭州超过;用“科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的观点来看,上海科学研究中心离北京差距很大,技术创新中心离深圳差距很远,前景也不美好。从过去几年上海科创中心的奋斗目标和建设路径来看,基本是按照第二派意见推进的,而且更加侧重在科学端发力,试图以重大科学设施落地和全球高层次科学家集聚来体现上海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政府在科学研究领域资源动员和配置能力很强,尽管也要突破不少现行的体制机制瓶颈,但总的来说政府在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方面可以有所作为,比从企业端发力见效较快。第二个原因是上海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难以发力,按照增加值估算,上海经济结构中央企占25%,地方国企占25%,国企的第一目标是保值增值,而创新的风险意味着创新与保值增值有矛盾;上海外资企业占25%,外企对技术进步具有明显提升效果,但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是两回事,落户上海的外企作为跨国公司的功能单元,即使是外资的研发中心,也只是存在一些溢出效应,整体与上海创新体系融合度不高;上海民营企业仅占25%,能够获取的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还远不到25%,还有不少民企是郊区“富农工程”的产物,都是正在不断淘汰和转移的“三高一低”传统产业。因此,即使上海想从企业技术创新入手,也让人感觉无从下手。那么是不是说,科技创新中心就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中心呢?笔者认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中心”肯定比“技术创新中心”的理解更全面,但仍然是局限在科技领域本身来理解科技创新,没有能从更高一个层面或者说经济社会大系统来俯视科技创新,也就没有能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内涵。其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十九大报告清晰地告诉我们:第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第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第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概括成一句话来说就是,“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由此可以知道,中央要求上海建设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有深意、有明确战略意图的。上海科创中心是支撑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建设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创新中心,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创新,最终都要围绕支撑实体经济、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来创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