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
  • 【假一罚四】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
  • 【假一罚四】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
  • 【假一罚四】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35.1 7.3折 48 全新

库存18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宪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1576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31479169

上书时间2024-12-14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周宪,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学理论、美学、文化研究和艺术理论。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视觉文化的转向》《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等。主持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各一项,曾多次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

目录

一  视觉转向
  当代视觉文化与公民的视觉建构
  从形象看视觉文化
  符号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视觉转向”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视觉文化
  看的方式与视觉意识形态
  视觉文化的三题议
  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
  文化工业、公共领域、收视率
二  空间转向
  都市空间实践的美学与心理学反思
  从空间乌托邦走向空间协商
  速度政治与空间体验
三  文化转向
  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景观变迁
  传媒文化:做什么与怎么做?
  文化研究:为何并如何?
四  装置范式转向
  微文化及其反思
  技术导向型社会的批判理性建构
附录
  视觉文化转向中的大学艺术通识课程改革——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宪教授访谈录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重大理论问题,采用跨学科方法,将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传播学等不同学科方法加以整合,并以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主要
层面为依据,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概念,建构了一
个研究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理论构架。既有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又有本土化的问题意识。

主编推荐
作者提出“图像时代”到来并倡导研究视觉文化。视觉转向引发的问题迫切需要跨学科探索。本书提醒人们,重要的不是逃避视觉文化,而是如何在其中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

精彩内容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迅疾变化的社会,导致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及其装置。电脑、手机、网络、程序、界面……越来越多的技术发明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历史的经验一再表明,装置范式的标准强调规范性,很容易与各式各样的权力运作形成共谋共生关系,成为权威推行既定意识形态的工具,或成为权力监视社会的手段,美国的“斯诺顿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当下电脑、手机、上网本等移动终端装置五花八门,但其中操作系统却只有少数几种;各种网站、主页、数据库和信息表面上看极为多样化,但它们的内容往往是同质性的,所依赖的操作系统和操作界面也有明显的趋同。所以,装置范式不但意味着特定的物质性设置,更重要的是某种同一性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设置。无论生活在全球的哪个角落,也
不论个人喜好是什么,标准化的游戏规则像“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装置的使用者。同一种玩法的背后,蕴含了某种隐蔽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的趋同要求。在这里,特别讨论一下数字代沟问题,今天中国的青年一代,基本上可以称为“装置范式的一代”“数字原住民”“M一代”(即“媒体一代”)。他们打小就在全方位的数字化样态
中生存,处于各种各样的技术装置的包围中。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各种装置的使用,对他们来说这些装置既易上手,又易上瘾,这就使得这一群体成为装置范式的深度介入群体;另一方面,他们对高度数字化的装置范式及其文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往往缺少深入的反思和批判,这就使得青年人在思维、行为和情感方面是高度数字化的,深受装置范式的影响。“装置范式的一代”对非数字化的传统的知识生活和认知方式不熟悉、不喜欢也不践行,形成了斯蒂格勒所说的与过去的“短路”。因此,在青少年中提倡对装置范式的反思和批判,强调自觉地抵制装置范式的规训,就显得尤为必要。抵抗技术政治显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尤其是以技
术的方法来抵制技术的宰制变得十分困难,因为无时不在的技术的难度和鸿沟,将绝大多数技术的使用者排斥在规则制定活动之外。
在当下中国,这种“螺旋上升的沉默效应”更为显著,一些所谓的“大咖”或“大V”一类的舆论领袖操纵和把玩着网民的情绪反应,由此衍生出中国社交媒体特有的“间歇性歇斯底里现象”,每当一个突发事件出现时,总会在短时间内吸引海量网民,煽动起大量网民高度情绪化的反应,形成一边倒的舆论取向,不同意见和独立思考很快被拍砖而湮没。这种对事件的高度情绪化的反应往往是暂时性的,一旦突发事件过去,人们便很快忘却而变得冷淡,难以形成持续的讨论和探究。这种忽热忽冷式的歇斯底里的情绪化反应,既加剧了“螺旋上升的沉默效应”,更导
致了网民非理性的公共参与,削弱了公民批判理性的持续养成。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