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死魂灵/无障碍阅读系列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
8.9
4.7折
¥
19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俄)果戈理|译者:郑海凌
出版社时代文艺
ISBN9787538752595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9元
货号3627339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果戈理著郑海凌译的《死魂灵/无障碍阅读系列》又译《死农奴》,是世界文学讽刺作品的典范,小说通过乞乞科夫购买死农奴的经历,展示了19世纪俄国农村的画卷,揭露了贵族地主的腐朽生活和沙皇官僚机构的腐化愚昧。此版本选取北师大外文学院教授,曾获文学翻译彩虹奖和戈宝权文学翻译奖的郑海凌的译本,导读解惑注释去障,是初高中学生的精良之选。
作者简介
果戈理(1809~1852),俄国作家。1809年4月1日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米尔戈罗德县大索罗庆采村一个地主家庭,1852年3月4日卒于莫斯科。果戈理从小喜爱乌克兰的民谣、传说和民间戏剧。1821~1828年就读于波尔塔瓦省涅仁高级科学中学,受到十二月党人诗人和普希金的诗篇以及法国启蒙学者著作的影响,并在业余演出中扮演过讽刺喜剧的主角。1828年底,抱着去司法界供职的愿望赴圣彼得堡。次年发表长诗《汉斯·古谢加顿》。1829~1831年先后在圣彼得堡国有财产及公共房产局和封地局供职,亲身体验到小职员的贫苦生活。在此期间还到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目录
名师导读
要点提示
死魂灵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考点延展
思考提高
内容摘要
“魂灵”这个词在俄语里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农奴”,所以也有把果戈理著郑海凌译的《死魂灵/无障碍阅读系列》名翻译成《死农奴》的,“死农奴”这个说法更能直接表明小说的内容。当时俄国有农奴制度,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地主可以对手里的农奴进行买卖或抵押,同时地主要为农奴缴纳人头税。
政府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确定需要缴税的农奴人数,如果一个农奴死掉了,地主还需要继续为他缴纳人头税,直到下一次人口普查更新人数为止。所以,有些农奴虽然事实上已经死了,但从法律上说,和活着没有区别,仍是可以用来买卖和抵押的。由于俄国地广人稀,政府鼓励带有农奴的地主去边远地区占有和开垦荒地。“死魂灵”所指的就是这种实际上死掉了但在法律上还没有死掉的农奴。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乞乞科夫,四十来岁,长得圆圆胖胖。他原来是海关公务员,一个六等文官,因为贪污受贿,被革职了。他想出一个钻法律空子的生财主道,想以低价买进一些死农奴,然后去申请开垦荒地,再把这些农奴抵押,向政府贷款,这样就能做一
个有钱有地的地主了。
乞乞科夫来到省城N市,这里谁也不认识他。他拜访了一些市政要员,他本就混迹官场多年,谈吐不凡,风度翩翩,很快就融人了N市的上流社会。然后他去拜访乡下的地主,向他们购买死农奴。对地主来说这是一件划算的买卖,死农奴实际已经不是财富了,地主还要为他们缴纳人头税,现在有人买走,既能免去缴税的负担,还能赚一笔。地主们只是琢磨不透,乞乞科夫何以做这种摆明了吃亏的生意?乞乞科夫当然不能把他的真实意图说出来,他解释说,他在向某女子求婚,女方希望他是一个大地主,他需要买这些死农奴去充数。乞乞科夫先后买到了四百多个死农奴,在城里办过户手续的时候,有一个地主说穿了这些都是死农奴。这种奇怪的买卖行径,让当地政府官员产生了怀疑,大家纷纷猜测和追查乞乞科夫的真实来历,甚至怀疑他是化了装的拿破仑或是某个强盗。
风言风语四起,乞乞科夫不得不逃离N市,准备到别的地方继续他购买死农奴的计划。
小说通过乞乞科夫购买死魂灵的经历,写了他在俄国农村和省城的活动,从而揭露了贵族地主的腐朽生活、沙皇官僚机构的腐化愚昧,其讽刺和批判的力度是空前的。俄国作家赫尔岑说“《死魂灵》震撼了整个俄国”。
精彩内容
在省城N市,这天,一家旅店的院子里,驶进来一辆相当讲究的四轮轻便马车。一般说来,乘坐这种带弹簧底盘的小型马车的人,通常是些光棍汉,比如
退伍中校,陆军上尉,拥有一百来个农奴的地主等等,总之一句话,全是那些被称之为中等绅士的人。坐在马车里的这位绅士,论长相虽说不是美男子,可也
不算丑;不算胖,可也不算瘦;论年纪他不算老,可也不算很年轻。他抵达省城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省
城里也不曾发生什么变化。只是在这家旅店对面的小饭馆门口,站着两个俄国乡下人,看见马车驶过来,两个人随便讨论了一些看法。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们议论的多半是这辆马车,并不涉及坐在马车里的那位绅士。“你瞧,这马车轮子可真棒哟!”其中一个乡下人说,“要是去莫斯科,你看怎么样,它跑得到还是跑不到?”“跑得到。”另一个乡下人回答。“依我看,要是去喀山,恐怕就难说啦?”“去喀山恐怕不行。”另一个人答道。两人的谈话就此而止。还有,这马车驶到旅店大门口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位年轻小伙子。小伙子身着燕尾服,那服装的款式显然是想赶时髦,故意露出胸衣,胸衣的对襟用一枚土拉城出产的带青铜手枪形饰物的别针扣着,下身穿一条又瘦又短的白斜纹布裤子。年轻小伙子转过身来,朝马车望了望,一只手按住差点被风吹跑的帽子,继续走他的路。
马车驶进院子之后,立刻有一个旅店的侍者跑过来迎接客人。在俄国旅店里,通常把侍者唤做伙计。
跑出来的这个伙计,活泼伶俐,伺候客人更是机敏异
常,简直叫人来不及端详他那张脸是什么模样。他一
阵风似的跑出来,手里拿着餐巾,只见他穿一件长长的仿锦缎面常礼服,个子很高,常礼服的衣领差不多顶到他的后脑勺。他把头发向后一甩,转眼之间,已经引领着绅士来到楼上,再沿着一条木制长廊走去,领他去看看上帝恩赐予他的客房。这客房是一间普普通通的客房,因为这旅店本是一家普普通通的旅店,也就是说,这种旅店在省城里颇为常见。在这种旅店里,过路的客人只消花两个卢布(俄国的货币),就可以得到一个房间,住上一昼夜。这种客房里难免蟑螂
横行,看上去像黑李子干爬满室内各个角落(说明客房的环境和条件非常差)。房间里照例有一道门通往
隔壁的客房,这道门又总是被一只五屉橱柜堵死。住在隔壁房间的客人,通常是沉默寡言,喜好安静,但却有一种古怪的好奇心,知道你初来乍到,不把你的来龙去脉打听明白他便睡不安心。这家旅店的外观与其内部倒也般配:这是一座长长的二层楼房,一层没有挂墙皮,赤裸着深红色的砖墙,砖头原本是有些破旧的,加之年深日久风吹雨淋,砖墙的颜色变得愈加灰暗:二层墙皮上涂着经久不变的黄漆;楼下是一排卖马轭(-,牛马等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绳索和面包圈的店铺。在这排店铺的拐角处,有一家小店,或者更确切地说,有一个窗口,里面坐着一个卖蜜水香茶的男人。此人赤红脸膛,那脸色与他身旁摆着的俄式红铜茶炊(俄国特有的一种茶炉,多为铜制品,上面有雕饰,外观很漂亮,内中烧炭火,颇似我国旧时铜制茶炉,但体积较小)相差无几,倘若他不是长着乌黑油亮的大胡子,远远望去,还以为窗户里摆着两只大茶炊呢。
新来的绅士还在仔细打量着自己的房间,手下人已把他的行李搬了进来:最先搬进来一只白皮箱,箱子已有些破旧,说明它并非初次用于旅行。白皮箱是马车夫谢里方和仆人彼得卢什卡抬进来的,谢里方矮矮的个子,穿一件没挂面儿的羊皮袄;彼得卢什卡是个三十岁上下的小伙子,穿一件肥大的常礼服,显然是主人穿旧了赏给他的。这小伙子面相阴沉,看样子脾气很大,厚嘴唇,高大的鼻子。在皮箱之后,又搬进来一只带有精致的桦木镶嵌图案的红木小匣子,几副皮靴楦头和一只裹在蓝纸包里的烤鸡。搬完行李之后,马车夫谢里方就到马厩里照料马匹去了,仆人彼
得卢什卡开始在窄小的门厅里安置自己的住处。这门厅极为简陋,黑糊糊的,又暗又脏。他事先已把自己的外套扔在那里,所以门厅里弥漫着他身上所独有的特别的气味,后来他拿进来的一袋子仆人的各种衣物,也都沾染了这种气味。他就在这门厅里靠墙支一张三条腿的小窄床,在床上铺一条小垫子:这垫子似床垫又不是床垫,早已被压得又扁又薄,像他从旅店老
板讨要来的煎饼,油脂麻花的,恐怕真正的煎饼也莫过如此吧。(暗示了仆人地位低下,生活艰难。)仆人们忙活着张罗各自的事情,新来的绅士在这时已离开客房,独自到大厅里去了。这类公共客厅里的大概情形,恐怕每个出过门的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啦:大厅的四壁通常涂着油漆,墙壁上部给抽烟的人熏得乌黑,下部被形形色色的过往旅客的脊背蹭得发亮。不过在这里盘桓得最多的还是当地的客商,每逢集市的日子他们都到这里来,六七个人聚在一起,照例喝上两杯茶。天花板通常是熏得黑糊糊的,天花板当中通常悬挂着一盏熏黑了的枝形烛架,烛架下面挂着
许多玻璃装饰,每当伙计活泼地端着托盘,托盘上摞着像海岸边的鸟群似的多得数不清的茶碗(这句比喻生动地说明了茶碗的多和乱),从铺着破旧漆布的地板上跑过时,那些玻璃装饰就跟着跳动,发出叮叮的响声;墙壁上总有那么一两幅油画,画面和整个墙壁
一样宽,总而言之,这里的一切都和别的旅店一样,不同之处最多也不过有一幅油画上画了一位女神,露出一对格外引人注目的大乳房,这么大的乳房我想读者大概也不曾看见过。话又说回来,造物主的这类玩笑在各种历史题材的油画里是颇为常见的,这些历史画不知是由什么人,也不知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带进我们俄罗斯来的,说不定还是我们的达官贵人,绘画爱好者,在他们的信差的劝诱之下,从意大利买回了这批画呢。这时,我们的绅士脱下帽子,解下围在脖子里的带彩虹图案的毛围巾,这种围巾通常是妻子亲手给丈夫编织的,还温柔体贴地嘱咐过该怎样使用它。至于使用这种围巾的光棍汉,我就不敢断定是谁给他编织的啦,也许只有上帝才知道,反正我是从来不围这种围巾的。解下围巾之后,绅士就要吃午饭,吩咐侍者上菜。于是侍者便端上来一般旅店里通常供应的各种饭菜,有一盘热菜汤外加馅饼,这种馅饼
是专为过路客官准备的,已保存了好几个礼拜,有牛脑子烩豌豆,有泥肠白菜,有油炸鸡块,有腌黄瓜,还有随时都可以供应的糖心馅饼。当侍者把这些热菜和凉菜端上来摆在桌上的时候,绅士便拉着侍者,或者唤做伙计的,东拉西扯地闲聊起来,问他这家旅店过去是什么人开的,现在的老板是什么人,旅店赢利情况如何,他们老板是不是个卑鄙无耻的家伙。对最
后一个问题,侍者通常是回答说:“哎呀,他最喜欢坑蒙拐骗啦,老爷!”正如在文明的欧洲一样,在文明的俄罗斯,现如今也有许许多多值得尊敬的人,在旅店里不跟侍者闲聊一通,他们是吃不下饭的,有时他们还要拿侍者开一通荒唐的玩笑。话又说回来,新来的这位绅士所提的问题并非都是废话,比如说,他严肃认真地详细询问了这省城的省长是什么人,民政厅长是什么人,检察长是什么人,总而言之,省城里的显要人物他一个也不肯漏掉。然而,问起本地所有知名的大地主,即便说他不是怀着极大的兴趣,也可以说他更加确切细致:哪一个地主拥有多少个农奴,他的住处离省城有多远,性格怎么样,是否经常到省
城里来,等等。他还认真询问了这一带乡村的情形:本省范围内是否发生过某些流行病,比如猩红热、致命的疟疾、天花以及诸如此类的传染病。这些情况他都打听得认真细致,而且要求回答准确,由此看来,他并非出自一般的好奇心。这位绅士的举止风度,流
露出一种庄重威严的气派,连擤鼻涕也比别人响亮。
不知他到底是怎样擤的,反正他擤鼻涕的声音很像吹喇叭。(说明了绅士的滑稽。)他的这一优点显然是天真无邪的,但却在旅店的侍者们中间为他赢得不少尊敬,因此每当侍者听见他擤鼻涕的声音,便立刻把头发一甩,立正站好,显得更加恭敬,微微低头问道:“您还需要点什么东西吗?”吃完了午饭,绅士又喝了一杯咖啡。他坐在沙发上,随手把一只靠垫塞在自己背后。在俄国旅店里,这种靠垫里装的不是柔软的羊毛,而是一种像砖头和石块一样硬的东西。绅士一
坐下来就哈欠连天的,于是他吩咐侍者领他回房间去。他躺了一会儿就睡着了,足足睡了两个小时。休息好了以后,他根据旅店侍者的请求,把自己的官职和姓名写在一张纸片上,以便呈报警察当局。侍者拿着
纸片下楼去了,一边走一边按音节拼读着纸片上的文字:“六品文官巴维尔·伊凡诺维奇·乞乞科夫,地主,私事旅行。”当侍者还在吃力地辨认字条上的文字时,巴维尔·伊凡诺维奇·乞乞科夫径自出了旅店,到城里观看市容去了。看得出,他对这座省城颇为满意,也许他认为这城市与其他省城相比毫不逊色,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砖砌的房舍都涂着米黄色油漆:木头房子上的油漆是灰色的,看上去颜色较深,倒也显得朴素大方。这里的房屋都是楼房,可分为一
层楼的,两层楼的,一层半楼的,都清一色地带有阁
楼。省城里的建筑师们认为,这必不可少的阁楼是最
为美丽的部分。有些地方街道宽阔得像旷野,这些房子孤零零地掩蔽在鳞次栉比的木头栅栏里,显得很不起眼儿;有些地方房屋簇拥在一起,那里的行人明显增多,气氛也显得热闹。他沿着街道走去,遇见的尽是各式各样的招牌,几乎全给雨水冲刷得褪了色,招牌上有的画着花形小甜面包;有的画着高筒靴子;有一处招牌上画着一条天蓝色裤子,下面还有某一个华沙裁缝的签名;有一家帽店的招牌上竟写着:“外国人瓦西里·费德罗夫”;有一处招牌上画了一张台球案桌,桌旁有两人正在打台球,两人都穿着燕尾服,在我们的剧院里,演到最后一幕时,那些拥上舞台的看客们就穿着这种燕尾服。这两个打台球的人手握台球杆,正在瞄准目标,胳膊稍稍向后扬起,两腿弯曲着,像芭蕾舞演员腾空弹跳后刚刚落地似的。这幅广告画下面写着:“台球房在此”。有的地方直接在街道旁摆出几张桌子,桌上摆着核桃、肥皂和看上去跟
肥皂相差无几的蜜糖饼干。一家小酒馆的招牌上画了一条肥鱼,鱼身上插着一把餐叉。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带有灰暗的双头鹰国徽图案的房屋,现如今已不再是官府的办公处所,而被改做酒店,并打出了十
分醒目的招牌。城里的马路铺得不大像样。他又顺便到市立公园里转了转,其实公园里仅有几株细细的小树,树根长得很不牢靠,树身用两根棍子支撑着,支架上涂着漂亮的碧绿色油漆。话说回来,尽管这些小树长得还不及芦苇高,但报纸上描写本城的装饰时却这样写道:“承蒙市政长官关怀,我市装点得更为美丽,新辟公园绿树成荫,炎夏酷暑,可为市民提供乘凉消夏之所在。”接着又写道:“笔者曾目睹广大市
民满怀感激之情,心情极为激动,泪如泉涌,对市长大人深表谢忱,万般情状,感人至深。”绅士向岗警详细打听了去往教堂、各长官衙门和省长官邸(由公家提供的高级官吏的住所。邸,d@)的最近便的路,以便在必要时前去造访,然后他便去欣赏了那条从市
中心流过的河,在路途中顺手揭下一张贴在廊柱上的海报,以便带回旅店去细细阅读。接着,他发现街道旁木制的廊式人行道上走来一位模样并不难看的女士,后面跟着一个身着军服的少年侍仆,手里提着包袱;他专注地将那女士细细打量一番,再朝四周环视了一遍,好像要把这里的地形牢记在心似的,此后便动身回旅店去了。他回到旅店,一名侍者连忙上前伺候,轻轻搀扶着他登上楼梯,领他径直回到客房里。喝足了茶之后,他便在桌旁坐下,叫人给他点上蜡烛,于是他从衣袋里掏出那张海报,凑近了蜡烛,微微眯缝着右眼,认真地读了起来。不过,这张海报上没有多少值得注意的东西,登载的是正在上演的柯楚布(1761-1819,德国戏剧作家。乞乞科夫所读的是戏报上登的《罗拉之死》的广告)的一部戏的广告,波普廖文先生在剧中饰演罗拉,齐雅勃罗娃小姐在剧中饰演柯拉,其余的角色都是些默默无闻的人。可是,绅士却把他们的名字逐个读了一遍,甚至连池座的票价也没有放过。
P12-1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