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库存书,均为正版书籍,无笔记无使用痕迹,在仓库存放时间长95新。
¥ 4.8 1.9折 ¥ 25.8 九五品
库存5件
作者本丛书编委会编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06425
出版时间2011-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5.8元
货号1758149
上书时间2024-12-03
" 商鞅年青时代就喜欢刑名之学(古代研究依法治国、赏罚分明的学问)。
他之所以会到秦国去任宰相,是出于逃生。那时,他的父亲卫叔瘗在魏
国当宰相。有一次,卫叔瘁病重,魏王来探望。魏王问卫叔瘗:“如果你的
病难以,朝廷中有谁能代替你?”叔瘗说:“我儿子卫鞅可以代替我。
”想不到,魏王不是个喜欢以法治国的人,所以,对叔瘗的推荐自然不高兴
。卫叔瘗望着魏王不悦的脸色,心里明白了许多,为了表示自己对魏王的效
忠,便对魏王说:“既然大王不用他,那就把他杀了吧!千万不要让他跑到
别国去,让别国用他。”卫鞅听到这个消息,赶忙逃到了秦国。
在秦国,秦孝公重用了他。他不断地劝说秦孝公进行治理国家的改革。
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
族特权的旧法,推行政治改革。商鞅认为要实施改革,就必须令行禁止,才
能贯彻新的措施。为此,他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并出告示说:“谁
能将此木头扛到城北,可得赏金10两。”把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几乎每一
个青壮年都能做得到,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来做,人们不相信天下有这么便宜
的好事。于是商鞅把赏金提高到50两,人们更不相信了。后来,有一个乡下
人进城,抱着 多是出些力气又不损失什么的态度,把那根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言而有信,立即赏给他50两黄金,这下子为商鞅的改革树立了威信。
商鞅坚决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他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
,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还认为,贵族世
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就应该严
明,以法为准绳,不讲私情。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
公的坚决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
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
,兵士都乐意打仗了。民风也变得淳朴起来,社会秩序安定,出现了夜不闭
户、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秦国也天强大起来了。
德高望重
【书证】
司马光《辞入对小殿札子》:“臣窃惟富弼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议,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
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数。”
【解释】
“德高望重”或作“德隆望重”,意思是道德高,声望重。指人在社会
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多用来称颂年老而有名望的人。
【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位三朝重臣叫富弼,字彦国,洛阳人氏。他出身贫寒,
但志向高远,从小读书勤奋,敏于思考,知识十分渊博,加上为人豁达,气
概不凡。当时有一位前辈次见到他,就脱口赞叹说:“这书生将来
是一位辅佐帝王的贤才啊!”还真让这位前辈言中了,富弼26岁踏上仕途,
40多年里,他对北宋王朝竭诚尽忠,入朝后,协助皇上处理各种政务,深得
皇上喜爱,不断加官晋爵,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为天
子倚重、百官敬仰的名臣。
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北方的契丹国屯兵边境,要求宋朝割让关
南的大片土地。朝廷决定任命富弼为使者前往谈判。到敌营后,富弼不顾个
人安危,大义凛然,慷慨陈词,列举两国数十年来结盟交好的历史,劝说契
丹君主放弃割地的要求,成功地维护了本国的利益。他先后两次奉命出使,
次出使,正逢女儿得病去世;第二次上路,又闻报小儿子出生,他都没
顾上回家看一眼。朝廷为了褒扬他的功绩,先后授予他枢密直学士、翰林学
士和枢密副使等要职,他都谦逊地再三辞谢,不肯就任。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的商胡决口,一时洪水泛滥,河北六七十
万灾民仓皇南下,涌向京东地区。当时,富弼正由于政敌的谗言诽谤,被贬
在青州,他主动站出来,组织百姓抗灾。他千方百计在境内腾出公私房屋十
几万间,分散安排灾民,并出榜向当地百姓募集粮食,加上官仓中的存
粮,都运送到各区散发给灾民。到第二年,河北麦子大熟,绝大多数灾民都
扶老携幼返回家乡。重建家园的百姓对同自己患难与共的富弼感激万分,称
颂不已。天子特派使者前来慰劳,并授命他为吏部侍郎,富弼却辞谢说:“
这是臣应尽的职责。”富弼为人谦恭柔和,即使当了宰相以后,也从不以势
傲人。无论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前来谒见,他都以平等之礼相待。
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富弼年老退休,长期隐居洛阳。,他
乘小轿外出,经过天津桥时被市民发现,百姓们纷纷跟随观看,热闹的一集
市竟顷刻之间变得空无一人。司马光曾称颂他说:“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这个评价恰如其分。P44-47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