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福利经济学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可开发票。
¥
34.9
5.4折
¥
65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英)亚瑟·赛斯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 著;何玉长,丁晓钦 译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204167
出版时间2009-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20598210
上书时间2024-11-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福利经济学》问世以来,开辟了经济学的新视野,使人们从微观领域的生产和流通的分析,进一步拓展到宏观领域的经济福利、社会资源配置、国民所得分配,以及劳资关系协调等分析。《福利经济学》运用了经济外部性、效用与福利、边际分析、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等别开生面的分析方法。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的庇古税法成为与产权界定齐名的有效方法。也许庇古并未意识到《福利经济学》产生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出版头十年,就一再新版,并由此开始创建了福利经济学派。从旧福利经济学在欧洲的兴起,到新福利经济学在欧美的繁荣,福利经济学成了经济学科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流派。
目录
译者序
第三版前言(年)
第四版说明(年)
重印说明(年)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起源——《福利经济学》(年版)介绍
篇 福利与国民所得
章 福利与经济福利
第二章 欲望与满足
第三章 国民所得
第四章 保持资本不变的意义
第五章 国民所得大小的变化
第六章 对国民所得变化的衡量
第七章 经济福利与国民所得大小的变化
第八章 经济福利与国民所得分配的变化
第九章 国民所得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第十章 国民所得与人口质量
第十一章 接下来的讨论方法
第二篇 国民所得的大小与资源在不同用途中的配置
章 导论
第二章 边际社会净产品与边际私人净产品的定义
第三章 边际社会净产值与国民所得的大小
第四章 边际私人净产值和收益率
第五章 消除资源运输障碍的影响
第六章 不充分知情对收益均等性的阻碍
第七章 交易单位的不完全可分性对收益均等性的阻碍
第八章 不同行业与地区中需求相关变量对收益相等的阻碍
第九章 边际社会净产品与边际私人净产品的背离
第十章 与产业形态有关的边际社会净产品与边际私人净产品
第十一章 递增的与递减的供给价格
第十二章 竞争价格的政府管制
第十三章 供给的政府管制
第十四章 垄断的条件
第十五章 垄断竞争
第十六章 单纯垄断
第十七章 歧视性垄断
第十八章 铁路运费的特殊问题
第十九章 购买者协会
第二十章 政府干预
第二十一章 政府对垄断的控制
第二十二章 产业的公营
第三篇 国民所得与劳动
章 劳资协调
第二章 劳资纠纷分类
第三章 自愿达成调解和仲裁
第四章 调解
第五章 强制干预
第六章 劳资协调分析
第七章 劳动时间
第八章 行业报酬方式
第九章 劳动力在职业和地区的配置
第十章 就业介绍所
第十一章 失业相对于缩短工时
第十二章 对加薪干预的可能性
第十三章 雇佣劳动方式
第十四章 对工资不公正的地区和职业的加薪干预
第十五章 特殊行业的公正工资
第十六章 作为变量关系的公正
第十七章 对工资公正的地区和职业的加薪干预
第十八章 工资率与生产能力
第十九章 全国计时工资
第二十章 特殊行业的固定工资率和浮动工资率
第四篇 国民所得分配
章 不协调的一般问题
第二章 帕累托法则
第三章 资本与劳动供给
第四章 发明与改良
第五章 工资管制
第六章 定量配给
第七章 工资补贴
第八章 从富人到穷人的直接转移支付
第九章 从富人那里转移的预期对国民所得的影响
第十章 向穷人转移的预期对国民所得的影响
第十一章 对穷人所购买物品的补贴
第十二章 从富人转移到穷人对国民所得的影响
第十三章 国民实际所得标准
附录
附录一 将承担不确定性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附录二 需求弹性的测量
附录三 对一些竞争和垄断问题的图形和数学分析
附录四 与税收相关的实际收入的度量
附录五 损耗及类似问题
附录六 实际收入与经济福利
附录七 双头垄断
附录八 完全垄断
附录九 不完全竞争
附录十 替代弹性
附录十一 效用的可度量性和可比较性
内容摘要
《福利经济学》问世以来,开辟了经济学的新视野,使人们从微观领域的生产和流通的分析,进一步拓展到宏观领域的经济福利、社会资源配置、国民所得分配,以及劳资关系协调等分析。《福利经济学》运用了经济外部性、效用与福利、边际分析、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等别开生面的分析方法。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的庇古税法成为与产权界定齐名的有效方法。也许庇古并未意识到《福利经济学》产生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出版头十年,就一再新版,并由此开始创建了福利经济学派。从旧福利经济学在欧洲的兴起,到新福利经济学在欧美的繁荣,福利经济学成了经济学科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流派。
精彩内容
篇 福利与国民所得
章 福利与经济福利
§1.当人们着手研究一门学科时,其目的无非是获得信息或成果,即为获得知识,或是为知识所能带来的益处而研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这两种目的起着不同的作用。在人们所感兴趣的几乎所有伟大的现代科学中,人们往往是既重视信息也强调成果,只不过在不同的科学领域两者的程度不同而已。在这个天平的端是普通的科学,如形而上学这种关于现实的科学。这门学科的学者的确“可以给渴望知识的人带来有用之物”,但仅仅如此,他们不可能带来任何的成果。与形而上学者接近的要数物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者了。物质微粒子理论至今仍然只是一种知识体系。不过,另一方面它大有应用前景。因为,对原子结构的推断终将使人们发现分解物质并为人类提供原子内部能量所带来的巨大资源的实用方法。生物科学在成果方面更为显著。近来对遗传方面的研究的确引起了人们极其浓厚的理论兴趣,但若不是同时考虑到其在小麦培植方面已经取得的重要应用成果,以及它在改善人类基因方面所开始呈现的意义深远却喜忧参半的前景,没有人会对它进行认真的思考。在以单个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中,同样存在如自然科学中一样的情况。在心理学中,理论兴趣是主要的,尤其是它在为形而上学提供研究资料方面。但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学又被看成教育这门应用学科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人类生理学上,理论兴趣虽然存在,但这是次要的,它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看作医学的基础。后,我们来看看那些不是以单个的人,而是以人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即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社会科学的那些初创科学。许多人认为,历史发展规律,甚至其特殊事件,因其自身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我认为,人们会普遍赞成:人类社会科学作为知识载体来说从未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是它可能带来的成果,而不是可能获得的知识更值得我们关注。在麦考利(Macaulay)的“论历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著名而又富有争议的论述:“历史事件本无足轻重,了解它的价值仅在于它可以指导我们对未来形成正确的判断。达不到这一目的,无论历史再怎么充满战争、谈判或是暴乱,也与马修•麦特(Matthew Mite)爵士收藏的公路收费凭证一样毫无意义。”这一悖论不无道理。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虽未必能直接或即刻产生效果,但会在某一时间以某一方式对社会进步产生实际效果。若不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认为此类研究纯属浪费时间的学者绝不是少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