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可开发票。
¥ 40.5 6.8折 ¥ 59.8 全新
库存20件
作者刘桂旺, 安海霞, 邱坤彬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02775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3442779
上书时间2024-11-26
自主教育的融合性
自主教育坚持独立个体相对自由发展的理念,尊重学习者的思维差异性,同时,自主教育倡导“在一起,做自己”,充分体现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融合。
融合,汉语词典释义为相合在一起。融合,本质上是可融的,均匀一体的,浑然天成的。比如,水、酒精和其他营养成分,经过自然的酝酿过程,才有美酒飘香。水与油只能称作混合,无法相融。融合需顺势而为,才能浑然一体。天地之间,万物皆为融合共生,也有天人合一之说法,融合性体现在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
就自主教育的融合性,我们围绕教育环境的作用和教育的主体性展开讨论。
(一)环境融合
人是环境中的人,每个人不可避免地与所处环境产生联系并融入其中。
自然环境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人与大自然原本是一体的,融合的,即所谓天人合一。我们需要认识自然,遵从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在一定条件下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所以,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也是自然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惩罚。
社会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极其复杂,但也有其内在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更替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因此,人只有融入所在的社会环境,将自身的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规律统一,才能体现人的自我价值。
自主教育强调,人不可避免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无时无刻不融合在社会环境中,学习者在社会环境中的融合,从小到大,表现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小组、班级、学校社团、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团体乃至国家和世界大环境中的融合,与所处环境中的人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和探讨,推动每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
我们要有自我发展意识,自我悦纳,了解自我思维和心理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当前大环境,将两者有机融合,努力掌控自己的发展,这是推动人的发展的重要理念。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影响自己行为的心理承受力,了解当前环境,实现自我融合,自身与社会融合,思行一致,做思行并举的自主人。
自主教育“学思行”,就是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思考和行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自主的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吸纳知识,认识事物的过程;思考就是学习者对所学知识和事物的深度认知和反思,从而获得新知识,发现新事物的过程;而行动,就是在所学知识和认知基础上,经过深度思考后加以行动实践,通过实际行动验证所学知识和认知,从而实现创新的过程。“学思行”,三者环环相扣,周而复始,相互融合,这是自主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资源融合
从教育管理角度而言,资源是维系教育的根本保证,与前面所说的环境融合类似,要维系教育体系的正常健康运行,各种资源的协调与利用至关重要。要提高教育体系的运行效率,必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水平。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仅如此,现代教育还需要将育人环境相关的社会资源关联起来。当下网络技术资源的普及为现代教育助力,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有条件的教育组织通过区域或社区人才优势资源,将一些专业人才资源引入学校,提高了教育组织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教育组织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一个节点,要与其他资源节点建立连接,形成一个资源互动网络,才有助于教育方方面面的顺利开展,这样,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才充满活力。
自主教育在资源融合中体现在教育组织与各个节点之间连接的主动性和内驱力上,如果这些资源网络构建成功但不主动激发互相连接,那么这样的网络形同虚设。教育组织作为网络中的个体,不管是学校个体还是个人,都需要有内在的寻求发展的意愿和动机。
(三)教和育的融合
教育是育人的学问,需要注重学习者的生命成长规律,教育中的“教”是一方面,“育”是更重要的一方面。目前,我们的教育普遍在“教”这方面花了很大精力,成绩也比较显著,只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教授,学习者必然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育”,即培育,就是要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生命成长规律,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即自主教育的主体性,就是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教”和“育”要相辅相成,两个方面必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教师成为教育发展的双主体,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主教育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双主体模式下,师生教学相长,才能有效地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和面向未来的人才,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四)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与学科体系融合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整体育人体系的融合体现在系统性上,从人的发展上来说,我们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的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也提出三大方面,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不论是五个方面还是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不能孤立、单独进行,必须将这几个方面融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从学科体系而言,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形成是这样的:人类的活动产生经验,经验的积累和消化形成认识,认识通过思考、归纳、理解、抽象而上升为知识,知识在经过运用并得到验证后进一步发展到科学层面上形成知识体系,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知识体系根据某些共性特征进行划分。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也不断增多,现今学校的学科教育不能跟上时代需求,知识往往是割裂的。
美国学者大卫•W•奥尔所著的《大地在心》指出,教育应肩负着改变地球生态使得人和自然完美融合的重任,而现实中,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割裂使得学生们丧失了对自然的感觉。如果把一种学科化的模板刻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学生会真的认为世界就是按照那些课程的学科、子学科划分而分割开来的,学生会逐渐相信,数学和生态学就是分隔开的,经济学和物理学互不相干。
学科理论容易因为学科割裂而掩盖自然的真实面目,使得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整体思维、如何找到自然界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如果知识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结论是割裂的,那么,我们的专业知识则变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简单的知识堆砌,缺乏知识的融合性。
学科的自主融合已提上日程,现如今,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很多学校根据自己的现有资源,积极主动地开展课程改革,开发融合性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因为学生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的一种学科知识能处理和解释清楚的,可能涵盖多个学科,需要多种方法和渠道才能解决。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的自主思维能力,推动学生自主发展,很多学校开展项目学习课程、STEM课程等。项目学习,就是帮助学生在处理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分析和解决项目所涉及的各种知识和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英语首字母的缩写,是将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学科系统的融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
学校育人体系和学科体系的融合,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了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正是自主教育的核心所在。
代 序
梦与路
这是一个筑梦和圆梦的时代。理想的教育之梦,需要人们行走在教育改革这条平凡又不平凡、简单又不简单的道路上。精彩人生一定是奋斗出来的。为了圆理想的教育梦,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自主教育联盟和自主学习研究院,找到了自主教育之路。这是一条符合未来国际教育的发展之路,也是落实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由之路。人的自立、自觉、自新是人的自然性,个体的成长之路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构建过程。
在自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自主教育联盟500多所联盟校的校长和师生们已经踏踏实实地在这条自主教育之路上奋斗了九个年头。《自主课堂:理论探索与实践50例》就是九年来自主教育研究工作者辛勤工作和思考的成果展示。我读后,从内心敬佩自主教育研究工作者、联盟校师生们的务实作风,赞赏他们前沿性的思考和创新性的实践。作为一名从事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工作者,我真诚地感谢大家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自主教育联盟提出了“互助、分享、创新、发展”八字方针,共同经历了九年的探索,提出了自主课堂构建理念和构建原则,提倡学习者的主体性、发展性,尊重学习者的差异性、多样性,围绕生命成长、思维发展、深度学习,展开师生共建共创共享共长的学习共同体的自主课堂模式。在自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依据“思、实、活、创、和”五字原则构建自主课堂的范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自主课堂,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精神。
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首先聚焦于未来人才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中提出七大素养,即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对未来人才这七大素养的培养,我们应以人的自主发展为原则,抓住课程、课堂、教师、家长四个主要因素,尤其是课堂因素,促进师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自主教育联盟、自主学习研究院及自主教育联盟校、各地自主教育共同体的同仁们,肩负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任,需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杰出的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让我们用微笑来迎接每一天,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让我们遵照自主教育联盟“互助、分享、创新、发展”的八字方针,自信、智慧、踏实地继续在自主教育这条探索之路上奋勇前进!
张梅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20年3月2日
前 言
在一起,做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指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什么是人学?《人学词典》告诉我们,人学是通过反思人自身,通过思维边界来反求诸己进而重新认识内外的一种学问。人学,面向个体和世界,反思自我并提升自身。它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追寻生命的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要为个体找到适合的存在方式。
从哲学上讲,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现为存在性和关联性。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充分体现了人在其所处社会中的独特地位,表现为差异性,这正是自主教育理念的关键——注重自主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
人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是在人自身的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心之力》中写道:“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博古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地间心力致力于进化者也。”这里的思维心力,充分体现了人在环境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的活动与实践本性决定了人会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自主创造性而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因此,人是不断发展的,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世界的发展。然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总是在具体的历史与现实空间中活动并受到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此外,人作为一种存在的可能性,本身就包含着差异性,因此,人与人之间存在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思维差异性。
自主教育从生命个体的内在成长与发展出发,关注个体思维意识的培养,尊重个体的思维差异,激发个体思维指导下的行为主动性。“自”指自我、内在(指向内),分为三个维度,即自知、自律、自强,这是生命成长的纵向过程;“主”指主体性,也有三个维度,即主导、主见、主动,这是生命发展的横向过程;人的自我规定,就是自主的主导、自知和自律的体现。从人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以及差异性分析,每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中的不断发展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保持每个人的差异性就是在以自己为主体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认识自己的条件下,根据自己的主见意识(思维力),并在自律条件的作用下,主动实现生命成长,达到自强及实现自由的目的。
康德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M•巴枯林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尊重、当他热爱所有的人性与自由时,同时当他自己的个性、他自己的自由与人性同样受到所有人的尊重、热爱、支持时,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这里说的“热爱所有的人性与自由”和“受到所有人的尊重、热爱、支持”在当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个相对的环境中,我们要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异,做更好的自己,同时帮助他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一起”,就是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孤立存在,始终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即人的存在性和关联性(社会性)。这充分体现了个体在生命成长与实践过程中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个体在周围环境影响下不断发展,同时保持自己的差异性,注重个体在成长与发展中差异性思维意识的养成,体现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即“做自己”。
“在一起,做自己”,是从人的发展方面对自主的深刻阐释!
首先,做自己,需要自我认知,发现自己。实际上,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别人和外部媒介对自己进行评价,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给自己贴一个好的或坏的标签。自主教育强调,真正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现要通过自主思考并联系外界因素,基于自己的内在思维判断,不断持续地认知和发现自己。
其次,做自己,需要发现自己的特质,发掘自己的潜能。特质是基于个体的思维差异性,而不是故意装出与众不同的样子。自主教育就是要尊重个体的思维差异性,培养个体的自主思维能力,从而发掘出自己的潜能。自主教育指出,做自己就是利用先天优势、后天环境,通过努力主宰人生,呈现独一无二的自己。
再次,做自己,需要找回真我。“真我”源自佛教用语,要像佛那样具有八大自在之我,才是真我。真我就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人生过程,就是一个从社会环境中复杂的我、虚假的我、想象中的我到内在的我,慢慢地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的本质回归。
后,做自己,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持续自主发展的过程。每个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都是在持续不断地、辩证地自我认知,自我超越,在出现问题时自我否定,在取得成绩时自我接纳,其实质就是个体自主发展的过程。
“在一起,做自己”,就是在一定环境下,自我认知、自我否定、自主发展的全过程。
刘桂旺
中国屈原学会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
导 言
自主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唤
这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着社会生活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信息技术到大数据,从网络到人工智能,再到量子技术,信息、数据、新的概念和技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即人的思维进步,思维进步推动社会变革,而人的思维进步充分反映出一代又一代人受教育程度这一核心指标的不断提高。因此,社会越发展,教育的被重视程度就越高。
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对人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教育不仅决定个人的未来,而且决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民族的未来。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并提出八大理念,即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为未来15年的中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而言,早在十多年前,国家就提出了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设想,全国著名终身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吴遵民教授指出,终身学习的核心是确定学习的主体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习主体(即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愿和动力。
学习型社会就其形式来说,是要创造一个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个“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个体的学习来追求个体的发展,以组织的学习来追求组织的发展,以国家的学习来促进国家的发展,以终身的学习来追求终身的发展,以灵活的学习来追求多样的发展,归根结底,以自主的学习来追求内在的发展。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在谈到技术自主创新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自主与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驱动力。科技发展,教育先行,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在自主理念下,在“教”与“学”这对关系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就凸显出来了。面对当前的国内教育现状和国际形势,我们的教育必须转变思想,必须关注学习者自主能力的培养,通过思维挖掘、问题意识的激发,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创新等能力。
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自主的行为。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它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实际上,学习者获得的过程,必然是自主获得的过程,如果没有学习者主动获得的意愿和动机,真正的学习就不会产生。
从认知角度讲,认知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过程。它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会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因此,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人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人所获取信息的主动构建过程。
自主学习是人的自主思维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人发展的重要能力,是个人、社会、国家和民族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基础能力。自主教育理念已深入教育一线近十年,经过全国自主教育专家学者、学校师生多年的努力实践,已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已经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水区”。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称,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已成为新时代课堂改革的方案。
本书在中国现行基础教育方针和改革方向的指导下,以自主教育理念、自主学习方法和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聚焦教育的课堂主阵地,研究自主课堂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师生自主思维发展,提高师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创新等能力。
自主教育,月映万川,理一分殊。我们对全国践行自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付出的努力,深表感谢。同时,自主教育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教育理念,自主学习方法与策略层出不穷,自主课堂的模态也各具特色,本书难免存在不完整、不完善或不当之处,真诚地恳请教育同仁对本书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本书内容给予批评指正,也对为本书出版做出努力、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所有教育界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刘桂旺
中国屈原学会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2020年 3 月 1 日
《自主课堂:理论探索与实践50例》聚焦自主课堂构建理论和课堂案例分析,理论部分包含专家和学者们的教育智慧、校长的办学理念,案例部分汇集了践行自主教育理念的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科教育专家的课堂构建策略和反思性实践感悟。
1.九年磨一剑:本书是自主教育研究者九年来辛勤工作和思考的成果展示,干货满满,诚意十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涉及各个学科的50个一线教学案例,其中包括吴正宪等名师的课堂案例,极具实操性和启发性。
3.聚焦自主课堂:本书以自主教育理念、自主学习方法和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聚焦教育的课堂主阵地,研究自主课堂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师生自主思维发展,提高师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创新等能力。
推荐篇目:
爱国诗两首:《示儿》和《题临安邸》教学实录
问题驱动,增强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复式折线统计图〉——谁选上场踢点球》课堂实录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