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可开发票。
¥ 30 5.0折 ¥ 59.8 全新
库存45件
作者汪济著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105167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4303039
上书时间2024-11-26
元末明初,江苏高邮出了个鼎鼎有名的人:大明丞相汪广洋。其少时即聪颖过人,博闻强记;喜爱诗文,手不释卷;稍长,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兵法战策,亦甚精通,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年轻时就中了进士,后来投笔从戎,成了朱元璋的谋士。在历年征战中,屡屡献计献策;在主政一方时,又善于抚军安民,故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曾将其比作张良。明朝建立后,封爵拜相,位极人臣。
古语云: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大明建立后,朱元璋惧怕武将造反,从而大肆屠杀功臣宿将;同时又怕丞相分权,便想方设法限制相权,直至最后废除实行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从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是以战时意气风发、敢作敢为,治世缩手缩脚、无所作为的当朝宰相汪广洋,竟被朱元璋以浮沉守位的罪名赐死;最终成为君相争权、皇权至上的牺牲品。
明太祖大封功臣时,除了封公封侯的诸多战将和李善长外,还有两个封伯爵的:一个是诚意伯、御史中丞刘基刘伯温,另一个就是忠勤伯、丞相汪广洋。
刘、汪虽同为伯爵,但刘的年俸为 240 石,而汪的年俸为 360 石;刘为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次官,其主官是御史大夫;汪为丞相,不仅是中书省的主官,而且是百官之首。
刘除任御史中丞外,还曾任掌管天文历法之类的太史令,战时作为军师,其参与了鄱阳湖大战等诸多战役,但很多时候是在京城朝中任职的。而汪则常在军中参赞军机,随军征战,且先后任过江西、山东、陕西、广东等行省参政,成为地方行政长官;至天下大定后,则在朝中先后任过丞相、中书右丞及御史大夫等要职。
很明显,在建明过程中,汪比刘的贡献大,故在论功行赏时,二人虽都封伯爵任高官,但汪的爵禄、职务都高于刘。那么为何在历史上和民间,刘的声名远扬,而汪却几乎默默无闻呢?余考究其因,主要为:汪当时是被贬赐死的,而刘是告老回乡、寿终正寝的。故而人们自然有了褒刘倾向,后世甚至将其神化,竟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谓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其实,刘伯温好在是早死了几年,而汪广洋则不幸是多活了几年而已!
刘伯温比汪广洋约大二十岁,六十五岁时病死于青田老家。朱元璋其实对其是很不放心的,故对其屡加抑制。刘死后七年,才五十多岁的汪广洋便成了君相争权中的牺牲品。
那时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已在谋划并开始实施清除功臣宿将和废除丞相制度了。从以后朱元璋屡兴大狱,连最早的从龙功臣、曾是百官之首的丞相李善长,在七十七岁时,还要被砍头灭家之事来看,如果刘伯温再多活几年的话,肯定也难以逃脱朱元璋的屠刀!
余览明史至此,深为汪广洋的遭遇而感叹和不平!其早年意气风发,勤学苦读,金榜题名;中年从戎献策,随军征战,参政安民;晚年封爵拜相后,在强君权臣的双重挤压下,变得小心翼翼,浮沉守位,无所作为。即使这样,到后来还是被贬死荒郊,隐葬埋名,以致堂堂宰相竟不显于世,实在可叹可悲!
一部《大明英烈传》,演绎了大明开国的壮阔画面,让元末明初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流传了数百年;然而却也有一些传奇人物,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知,甚至被人为的扭曲或误解,汪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有鉴于此,故余以《明史·汪广洋传》及地方志为基础,并从其诗集《凤池吟稿》中,寻找其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撰成斯书,以期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塑造一个真实的明初丞相汪广洋。
汪济 序于潜阳书斋岁在庚子孟冬
元末明初,江苏高邮出了个鼎鼎有名的人:大明丞相汪广洋。其少时即聪颖过人,博闻强记;喜爱诗文,手不释卷;稍长,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兵法战策,亦甚精通,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年轻时就中了进士,后来投笔从戎,成了朱元璋的谋士。在历年征战中,屡屡献计献策;在主政一方时,又善于抚军安民,故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曾将其比作张良。明朝建立后,封爵拜相,位极人臣。
古语云: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大明建立后,朱元璋惧怕武将造反,从而大肆屠杀功臣宿将;同时又怕丞相分权,便想方设法限制相权,直至最后废除实行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从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是以战时意气风发、敢作敢为,治世缩手缩脚、无所作为的当朝宰相汪广洋,竟被朱元璋以浮沉守位的罪名赐死;最终成为君相争权、皇权至上的牺牲品。
明太祖大封功臣时,除了封公封侯的诸多战将和李善长外,还有两个封伯爵的:一个是诚意伯、御史中丞刘基刘伯温,另一个就是忠勤伯、丞相汪广洋。
刘、汪虽同为伯爵,但刘的年俸为 240 石,而汪的年俸为 360 石;刘为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次官,其主官是御史大夫;汪为丞相,不仅是中书省的主官,而且是百官之首。
刘除任御史中丞外,还曾任掌管天文历法之类的太史令,战时作为军师,其参与了鄱阳湖大战等诸多战役,但很多时候是在京城朝中任职的。而汪则常在军中参赞军机,随军征战,且先后任过江西、山东、陕西、广东等行省参政,成为地方行政长官;至天下大定后,则在朝中先后任过丞相、中书右丞及御史大夫等要职。
很明显,在建明过程中,汪比刘的贡献大,故在论功行赏时,二人虽都封伯爵任高官,但汪的爵禄、职务都高于刘。那么为何在历史上和民间,刘的声名远扬,而汪却几乎默默无闻呢?余考究其因,主要为:汪当时是被贬赐死的,而刘是告老回乡、寿终正寝的。故而人们自然有了褒刘倾向,后世甚至将其神化,竟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谓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其实,刘伯温好在是早死了几年,而汪广洋则不幸是多活了几年而已!
刘伯温比汪广洋约大二十岁,六十五岁时病死于青田老家。朱元璋其实对其是很不放心的,故对其屡加抑制。刘死后七年,才五十多岁的汪广洋便成了君相争权中的牺牲品。
那时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已在谋划并开始实施清除功臣宿将和废除丞相制度了。从以后朱元璋屡兴大狱,连最早的从龙功臣、曾是百官之首的丞相李善长,在七十七岁时,还要被砍头灭家之事来看,如果刘伯温再多活几年的话,肯定也难以逃脱朱元璋的屠刀!
余览明史至此,深为汪广洋的遭遇而感叹和不平!其早年意气风发,勤学苦读,金榜题名;中年从戎献策,随军征战,参政安民;晚年封爵拜相后,在强君权臣的双重挤压下,变得小心翼翼,浮沉守位,无所作为。即使这样,到后来还是被贬死荒郊,隐葬埋名,以致堂堂宰相竟不显于世,实在可叹可悲!
一部《大明英烈传》,演绎了大明开国的壮阔画面,让元末明初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流传了数百年;然而却也有一些传奇人物,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知,甚至被人为的扭曲或误解,汪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有鉴于此,故余以《明史·汪广洋传》及地方志为基础,并从其诗集《凤池吟稿》中,寻找其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撰成斯书,以期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塑造一个真实的明初丞相汪广洋。
汪济 序于潜阳书斋岁在庚子孟冬
元末明初,江苏高邮人汪广洋高中进士,后投笔从戎,成为朱元璋的谋士。在元明交替之际,汪广洋数次出使苏州,东和张士诚;西击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南面说降南昌、赣州;北边平定山东叛乱。明朝开国后,汪广洋历任江西、山东、陕西、广东等行省参政,抚军安民,镇守一方。汪广洋因功官至丞相,获封忠勤伯,晚年明哲保身,却被朱元璋三次贬谪,并以浮沉守位的罪名赐死,成为君相争权、皇权至上的牺牲品。汪广洋虽是功臣却未善终,随着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从明朝早期的三位丞相之一变成了中国最后的几位丞相之一。
汪济(1944—2021),男,安徽潜山人,安徽省作协会员,曾获安徽省安庆市第二届文学奖和潜山县第一、二届文学奖。已出版作品有《越国公汪华传奇》《少年状元汪应辰》《武状元汪道诚》《魂归天柱》《天柱之子乌以风》等长篇历史小说。
话说陈友谅性情急躁,利令智昏,见了康茂才的一封诈降书,便欲聚将派兵。
大将张定边久经战阵,熟知兵法,乃谏道:“仅凭康茂才一信便仓促发兵,恐怕不妥,须防有诈。微臣以为待大军聚齐时,并力前往,才能万无一失。”
邹普胜亦心存疑虑,劝道:“太尉所虑极是。陛下初登大宝,万事小心为妙的好。”
陈友谅见张、邹二人一齐劝谏,登时不悦道:“你等也太小心了!我大军压境,金陵已是慌乱,不趁康茂才来降这好契机出兵,更待何时?”
张必先见陈友谅固执己见,乃出来打圆场道:“闻我数万水军已到安庆,一两天便至,可飞骑催其速来接应,也就是了。”
陈友谅闻言,方才欢喜,于是传令:“明天将一切准备就绪,后天一早,
水陆两军,一齐出发。这样各方面都能赶上并衔接起来,就万无一失了。”
陈友谅急不可耐,越日便亲率水师顺流而下。数百艘船舰,偃旗息鼓,鱼贯而行,次日中午,便冒冒失失来到龙湾江东桥,连声呼叫:“老康,老康,老康!”“康茂才!康茂才!”哪知四周静悄悄地,竟无人答应。
此时,陈友谅方才怀疑被骗。但事已至此,心有不甘,乃仗着人多势众,仍令士卒离船登岸,上卢龙山扎营,意欲待大军齐集,再杀往金陵。
是时盛夏酷热,烈日炎炎。挥汗如雨的将士上岸后,纷纷钻进丛林和一些看似被人遗弃的草棚中去避暑。
猛然间,“咚,咚,咚!”三声炮响,两边山上旌旗顿竖,战鼓雷鸣,随着呐喊声,无数火箭一齐射来,早将茅棚及地上枯草引燃,顿时烟生火起。接着,徐达率兵从左边山上杀将下来,常遇春率兵从右边山上杀将下来。
汉军将士猝不及妨,一见中伏,大呼小叫着一窝蜂齐向江边狂奔,争抢上船。跑得快的,上了船;那慢的,不是跪地请降,便是被统统赶到江中去了。
这龙湾虽与江通,却是个绝地,口大里小。船易进难退,大船更难掉头。加上来时潮涨,去时潮落,汉军船只或搁浅,或相互牵扯,竟大多移动不得。正慌乱间,下游江面上,旌旗飘飘,吴军大将廖永忠、张德胜等率舟师杀来。这下把陈友谅吓坏了,只好弃了大船,改乘小舟,在张定边等保护下,飞浆向上游逃去。
朱元璋见夺了舰船上百艘,歼敌上万人,大获全胜,很是高兴;因见天色已晚,便准备鸣金收兵。时汪广洋在侧观战,赶紧进言道:“敌军大败,锐气尽失。我军当趁势追逐,不给其喘息之机,方可毕功于一役。”
朱元璋皱着眉头道:“兵法云:穷寇莫追。夜幕将临,我军已疲,若穷追之,诚恐有失,反而不美。”
“不然,此时势不同也!”汪广洋固争道,“今日我以逸待劳,我军虽疲而敌军更疲,敌锐气失而我气势尚盛;但敌军本来势大,若不趁其败势紧追,一旦让其缓过气来,则胜负未可知也!请主公明察。”
朱元璋闻言顿悟,乃亲擂战鼓,传令水陆两军星夜追赶,无令不准收兵!此令一出,诸将督兵猛追,水军尾随敌舰趁势溯江西上,紧追不放;陆军也仗着一股锐气,将懵懂而来的敌军冲垮,然后趁势穷追到太平。
来到采石矶,正撞上陈友谅援军来到。不待其列阵,张德胜便奋勇当先,冲入敌群中,乱砍乱杀;毕竟四面皆是敌军,乱箭齐射,张德胜顿时成了刺猬。
常遇春、华云龙等随后杀到;闻得张德胜战死,不竟义气填膺,均舍命冲杀。
时张德胜的养子张兴祖在后军中,闻得义父阵亡,不由得放声大哭,纵马舞刀,如飞向前,咬牙切齿地冲入敌阵,逢人便砍,虽身中数箭,亦浑然不觉,仍如疯如狂,拼命冲杀。真是一人拼命,十人难挡。敌军见了,均纷纷避让或倒退。
一场生死搏斗,惊心动魄。陈友谅军新败,心悸犹存,斗志大衰,故仍被杀得大败,只好放弃太平,星夜退往江州。
这一仗,陈友谅自恃有雄兵数十万,便轻信冒进,被朱元璋杀得大败亏虚,损兵数万,辎重尽失,后悔不已;在回江州的路上,又闻胡大海乘虚攻破了信州,更是懊恼得了不得,但因新败,军心不稳,只好暂时隐忍,待机复仇。
话说陈友谅性情急躁,利令智昏,见了康茂才的一封诈降书,便欲聚将派兵。
大将张定边久经战阵,熟知兵法,乃谏道:“仅凭康茂才一信便仓促发兵,恐怕不妥,须防有诈。微臣以为待大军聚齐时,并力前往,才能万无一失。”
邹普胜亦心存疑虑,劝道:“太尉所虑极是。陛下初登大宝,万事小心为妙的好。”
陈友谅见张、邹二人一齐劝谏,登时不悦道:“你等也太小心了!我大军压境,金陵已是慌乱,不趁康茂才来降这好契机出兵,更待何时?”
张必先见陈友谅固执己见,乃出来打圆场道:“闻我数万水军已到安庆,一两天便至,可飞骑催其速来接应,也就是了。”
陈友谅闻言,方才欢喜,于是传令:“明天将一切准备就绪,后天一早,
水陆两军,一齐出发。这样各方面都能赶上并衔接起来,就万无一失了。”
陈友谅急不可耐,越日便亲率水师顺流而下。数百艘船舰,偃旗息鼓,鱼贯而行,次日中午,便冒冒失失来到龙湾江东桥,连声呼叫:“老康,老康,老康!”“康茂才!康茂才!”哪知四周静悄悄地,竟无人答应。
此时,陈友谅方才怀疑被骗。但事已至此,心有不甘,乃仗着人多势众,仍令士卒离船登岸,上卢龙山扎营,意欲待大军齐集,再杀往金陵。
是时盛夏酷热,烈日炎炎。挥汗如雨的将士上岸后,纷纷钻进丛林和一些看似被人遗弃的草棚中去避暑。
猛然间,“咚,咚,咚!”三声炮响,两边山上旌旗顿竖,战鼓雷鸣,随着呐喊声,无数火箭一齐射来,早将茅棚及地上枯草引燃,顿时烟生火起。接着,徐达率兵从左边山上杀将下来,常遇春率兵从右边山上杀将下来。
汉军将士猝不及妨,一见中伏,大呼小叫着一窝蜂齐向江边狂奔,争抢上船。跑得快的,上了船;那慢的,不是跪地请降,便是被统统赶到江中去了。
这龙湾虽与江通,却是个绝地,口大里小。船易进难退,大船更难掉头。加上来时潮涨,去时潮落,汉军船只或搁浅,或相互牵扯,竟大多移动不得。正慌乱间,下游江面上,旌旗飘飘,吴军大将廖永忠、张德胜等率舟师杀来。这下把陈友谅吓坏了,只好弃了大船,改乘小舟,在张定边等保护下,飞浆向上游逃去。
朱元璋见夺了舰船上百艘,歼敌上万人,大获全胜,很是高兴;因见天色已晚,便准备鸣金收兵。时汪广洋在侧观战,赶紧进言道:“敌军大败,锐气尽失。我军当趁势追逐,不给其喘息之机,方可毕功于一役。”
朱元璋皱着眉头道:“兵法云:穷寇莫追。夜幕将临,我军已疲,若穷追之,诚恐有失,反而不美。”
“不然,此时势不同也!”汪广洋固争道,“今日我以逸待劳,我军虽疲而敌军更疲,敌锐气失而我气势尚盛;但敌军本来势大,若不趁其败势紧追,一旦让其缓过气来,则胜负未可知也!请主公明察。”
朱元璋闻言顿悟,乃亲擂战鼓,传令水陆两军星夜追赶,无令不准收兵!此令一出,诸将督兵猛追,水军尾随敌舰趁势溯江西上,紧追不放;陆军也仗着一股锐气,将懵懂而来的敌军冲垮,然后趁势穷追到太平。
来到采石矶,正撞上陈友谅援军来到。不待其列阵,张德胜便奋勇当先,冲入敌群中,乱砍乱杀;毕竟四面皆是敌军,乱箭齐射,张德胜顿时成了刺猬。
常遇春、华云龙等随后杀到;闻得张德胜战死,不竟义气填膺,均舍命冲杀。
时张德胜的养子张兴祖在后军中,闻得义父阵亡,不由得放声大哭,纵马舞刀,如飞向前,咬牙切齿地冲入敌阵,逢人便砍,虽身中数箭,亦浑然不觉,仍如疯如狂,拼命冲杀。真是一人拼命,十人难挡。敌军见了,均纷纷避让或倒退。
一场生死搏斗,惊心动魄。陈友谅军新败,心悸犹存,斗志大衰,故仍被杀得大败,只好放弃太平,星夜退往江州。
这一仗,陈友谅自恃有雄兵数十万,便轻信冒进,被朱元璋杀得大败亏虚,损兵数万,辎重尽失,后悔不已;在回江州的路上,又闻胡大海乘虚攻破了信州,更是懊恼得了不得,但因新败,军心不稳,只好暂时隐忍,待机复仇。
书稿采用传统章回体形式,通俗易懂地展现了汪广阳的生平事迹。汪广洋在元末明初对奠定大明江山的基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还有非凡的行政管理能力,治理南昌、山东、广州等,政通人和,深孚众望。在洪武年间天下初定,又能够位居中枢,成为朝廷重臣。后因胡惟庸案而获罪身死,成为朱诛杀功臣、皇权至上的牺牲品。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汪广洋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以及明建立的整个历史过程和重要事件。
元末明初,江苏高邮人汪广洋高中进士,后投笔从戎,成为朱元璋的谋士。在元明交替之际,汪广洋数次出使苏州,东和张士诚;西击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南面说降南昌、赣州;北边平定山东叛乱。明朝开国后,汪广洋历任江西、山东、陕西、广东等行省参政,抚军安民,镇守一方。汪广洋因功官至丞相,获封忠勤伯,晚年明哲保身,却被朱元璋三次贬谪,并以浮沉守位的罪名赐死,成为君相争权、皇权至上的牺牲品。汪广洋虽是功臣却未善终,随着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从明朝早期的三位丞相之一变成了中国最后的几位丞相之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