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可开发票。
¥ 73.4 6.2折 ¥ 118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雷国山 等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67139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18元
货号4166612
上书时间2024-11-26
导 论
在地球的东方,有一个与中国有着悠久交往历史的岛国日本。它有着富丽的山川,四面环海,天生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这个国家在经过长达700余年的军事封建时代之后,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到来而打开了国门,虽然被动,却是全亚洲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的国家。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之后,它迅速地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但在留下一连串的侵略足迹之后,在1945年最终战败投降。投降之后在和平宪法的框架下和平发展的日本,也终于在明治维新100周年的1968年,以经济实力成功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实现了真正的国强民富。回顾历史,真正的国富和国强未必要通过战争的形式实现,日本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战后的德国也是如此。不过,尽管和平可以带来很好的发展,日本这个国家却仍然有很多人沉醉于昔日欺压东方各国的旧梦,而欲重蹈军国主义的覆辙,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为了保卫和平,为了总结历史教训,我们有必要研究昔日看似强大的日本如何走到与美国作战并战败投降的地步。
一 研究史的回顾与存在的问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日、澳、中、荷等参战各方都有对该战争进展的伴随性研究。
二战后,就日本学术界主流而言,其研究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界,之前基于反思而偏重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研究,如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1963年朝日新闻社出版的8卷本《太平洋战争之路》、1965年中央公论社出版的儿岛襄著《太平洋战争》。尽管现在看来,这些研究在材料方面不大充实,尤其是对档案材料的利用不够充分,论说缺少严密感,但它们所展示的视野,比如已经将国际格局、日本政府、日本军方、日本民众这四方纳入考察范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家永三郎所著《太平洋战争》一书1968年由岩波书店出版,从日本内部即政府、军方、民众三方面以及体制、社会、人性诸层面,深刻揭示了日本政府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罪恶。战后日本右翼则一直没有改变其立场,《大东亚战争的总结》便是其立场的代表。最近十余年来,战争与政治、战争与女性这样的宏大视角,也在太平洋战争研究领域催生了一些优秀的著作。
1978年之后迄今为止,中国和欧美学界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层次的研究。一是关于日军军事思想的研究。在这方面,中国军事科学院起步早,而且起点高。早在1992年,该院在出版的一部集体撰写的专著(《日本军事思想研究》)中,就专门讨论了日本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军事思想”(章名称)。二是关于战争爆发原因的探讨。这一主题的探讨一直持续到近年,说明探讨空间还很大。美国学者入江昭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这本在20世纪80年代以英文面世的专著在2016年出版了中文版。入江昭在该书中着重谈及的两点原因让笔者印象深刻,一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企图反抗欧美上位的现有国际秩序(即所谓的对日“ABCD包围圈”),二是东条英机既是典型的官僚,也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笔者认为,可以从现实的层面和更深的层面分别去思考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二)战争进程的探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在中国学术界可举赵振愚《太平洋战争海战史:1941—1945》(1997)为代表,在欧美学术界可举美国学者安德鲁·威斯特(Andrew Wiest)等著《血战太平洋》(中文版,2002)为代表。两书主要是以英文资料为基础,内容由战争的爆发、转折和盟军获胜三大部分组成,并且都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美日两军的攻守和争夺,在数据统计的口径上也比较一致(但不完全一致)。此外,赵振愚的著作还利用了日方的研究成果和部分资料,并分析了两国海军的战术,可谓资料与分析俱佳。以他们为代表的许多学者,对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所存的2万多份太平洋战争档案的利用不是很直接、很充分。究其原因,恐怕还是日藏太平洋战争档案本身在库存整理这一环节上存在着诸多的混乱。因此可以说,在太平洋战争的总体叙事方面,利用原始档案重新描绘太平洋战争的全景仍有巨大的作为空间。
(三)立体的太平洋战争研究。如果说表层描写属于对历史事件的表象进行叙述,那么立体研究就囊括了战争的表与里的各个层面和多项要素。在21世纪之初,旨在这方面实现创新的研究就在中国和欧美同时出现了。美国学者路易斯· 莫顿(Louis Morton)等人所著丛书“二战中的美军太平洋战争”(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Ⅱ .The War in the Pacific,2000)和英国学者道格拉斯·福特(DouglasFord)所著《太平洋战争》(中文版,2014),从广阔的视域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探讨:除了对海战的点描之外,更多的笔墨被用来探讨作战方针和战略的制定过程,以及战术实施、技术比较、经济比较、后方比较与原子弹的使用,但基本框架仍然是“战前—战争爆发—盟军初战失利—态势转折—盟军战胜”。这两部著作主要利用了欧美所存文献。同样对海岛争夺战着墨不多而着重论述战争背景、灾难、结果的中国学界著作,有李玉、骆静山《太平洋战争新论》(2000)。这部力作基本上合理地继承了当时为止日本政府和学界对太平洋战争研究的成果,并有视角上的升华。在笔者看来,该著作所展示的立体观察框架到如今也不过时,但也可以对其略作修正,比如对海岛争夺战的记述方面,似可加入美军对日本本土岛屿的攻打。
(四)中国与太平洋战争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以前未得到足够重视,至2010年,始有探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专著出现(彭敦文一部,王建朗一部)。其他从诸侧面探讨的论文也有若干。总体观察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仍有发展的空间。
(五)太平洋战争的局部战役研究。在这一方面,目前学术界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中国学者的成果比较突出,具体体现在2013年武汉大学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局部战役的专著。最新的成果当数英国学者威尔莫特(H.P.Willmott)的大作《莱特湾海战》(中文版,2020),该书虽然行文略显晦涩,但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就许多细节提出质疑并作分析,一些精彩的引文总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特色分支研究。目前在研究思路上专门以太平洋战争期间美日军机的比较为主题的技术型专著已经面世,英籍华人爱德华·M.杨(EdwardM.Yang)所著《F6F“地狱猫”对阵A6M“零”式》(2016)便是代表,这样的专著对于太平洋战争研究的深拓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至于其他的分支,既有研究人物的,也有专门研究日军舰队的,抑或是专门研究美军舰队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后勤保障的,还有人专门研究了太平洋战争与女性的问题,主题多样,不一而足。可以说,在特色分支研究方面,现在正是百花齐放的好时节。
综上所述,可以说目前为止的太平洋战争研究角度是多元的,并且完全可以期待学术界出现其他新的研究视角。但是目前的研究在大面上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倾向。第一个倾向是,由于研究者中精通英文的相对较多,所以以英文文献为写作材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质和量上都要远超以日文原档为写作材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这说明在发掘和利用日文档案来书写太平洋战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个倾向是研究成果较多地集中在太平洋战争中盟军获得重大转折的中途岛战役及之后的获胜各役,这似乎比较好理解,因为它反映了学术界比较正面的一种价值取向。第三个倾向是太平洋战争研究正在向更细的分支领域进展,这也是最值得期待的一个学术倾向。或许等到某一天,这些细的分支都研究透了,太平洋战争的全貌和局部也就更加清晰了。
二 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通常来说,太平洋战争的总体研究有两种途径:一是“各战役各领域的研究→太平洋战争的总体研究”,这种途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资金支持;二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修补或拓深研究,比如上述的特色分支研究就属于拓深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则属于第二种研究中的修补型。
如上所述,基于日本档案的全景式研究在目前仍然是有发展空间的,因此本课题组打算在这一方面作出尝试。作为被盟国共同反对和抵抗的侵略者,作为太平洋战争中主要对垒的两方之一,日本所存的大量战时档案的重要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从资料的收集、整理、翻译到再整理以至于展开研究,虽然这一过程繁琐而劳累,但是所幸前人已经积累并公布了很多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知识,因此可以说我们是相当幸运的,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既有知识,并将日本档案的内容补充进去,以期达到重新解读太平洋战争的目的。
基于上述思路,并同时考虑到“抗日战争专题研究”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布局,我们将本书的研究任务设定为: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量利用太平洋战争主要当事国日本的战时档案,通过对原始档案的翻译和整理去研究和书写太平洋战争。具体来说,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包括:一、阐明美国是如何走向抵抗日本侵略的;二、阐明美日两国开战之前在军事、政治、外交上做了哪些准备;三、阐明美日开战之后的军事决策、战略战术以及战场较量的过程与结局;四、阐明太平洋战争的意义与启示。
对于重新阐释太平洋战争这一任务,由于受限于时间和精力,本课题决定选择代表性战役来完成一幅比较清晰的全景式素描。也就是说,本书仍然属于“点描”的性质。虽然是点描,但我们还是希望对这些“点”采用工笔画的方法去描绘,也就是对每一个代表性的战役都作出比较准确的阐释。我们期待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在两个方面做到有所创新:一是在叙事的空间架构方面有所创新,二是对每一个代表性的战役提供我们独到的观察。
为获取战略资源并封锁中国西南的国际通道,日军悍然进军东南亚,遭到美国强烈抵制。日本对美强硬交涉未果,在明知开战必输的情况下偷袭了珍珠港。虽然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节节胜利,但盟军在中途岛一战扭转战局,旋在东南太平洋站稳脚跟,随即转入反击。在反击阶段,尽管日军对盟军的波弧形反击战略多有预料,但盟军凭借在雷达、潜艇、鱼雷、密码破译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加上战术上的奇招,对几乎是“眼瞎耳聋”的日军舰队(有时是运输舰队)实现了精确的打击。即使在正面对战中,日军舰队也总是落败。反复消耗之下,日本联合舰队在造舰能力、飞机性能与数量、后勤补给等方面以及陆战上的劣势愈加凸显,最终被美军舰队聚歼于莱特湾,敲响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丧钟。
雷国山,1971年生,重庆垫江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南京大学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史和近代中日关系史。译编多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张宪文主编),多次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翻译项目,发表论文多篇。独立著作有《日本侵华决策史研究:1937—1945》。
导论
第一章 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走向抗击日本侵略
第一节 不变的美国对华政策——“门户开放”
第二节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陷入泥潭
第三节 来自东西方法西斯国家的威胁
第四节 美国政府决定抗击日本侵略
第二章 漫长的美日谈判最终破裂
第一节 苏德战争爆发前的美日谈判
第二节 苏德战争爆发后的美日谈判
第三节 美日谈判的停滞期
第四节 美日谈判的对峙期
第五节 故意拖延的美日谈判
第六节 美日谈判最终破裂
第三章 开战初期日本的节节胜利
第一节 战前的综合形势
第二节 日军进攻马来亚、新加坡和香港
第三节 日军攻占菲律宾
第四节 日军攻占荷属东印度及邻近群岛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第一节 反法西斯战争各战场进入相持阶段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相持阶段双方经济力量对比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相持阶段双方军事实力变化
第四节 太平洋战争中的美日战略
第五节 珊瑚海海战:日军初次受挫
第六节 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局大逆转
第七节 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
第五章 美军反攻日本本土的外围防线
第一节 美军转入反攻的有利形势
第二节 美军对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的反攻
第三节 美军在东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的反攻
第六章 盟军反攻日本本土的内侧防线
第一节 美军挥师向中部太平洋
第二节 美军击垮日本东北方的列岛防线
第三节 盟军攻克菲律宾南部屏障——莫罗泰岛
第七章 美军反攻日本本土防卫的基地——菲律宾:以莱特湾战役为中心
第一节 美军反攻菲律宾群岛的谋略
第二节 日军“绝对防卫线”的防卫方针与计划(捷号作战)
第三节 日军增强菲律宾防御战备
第四节 美日争夺莱特岛的兵力
第五节 美军前期的“去势”作战
第六节 日军误判美军战术
第七节 美军登陆莱特岛与日军的初期防御
第八节 日军的反登陆作战行动失败
第九节 日军增援莱特岛的行动失败
第十节 美日莱特湾大空战
第十一节 美军占领莱特岛
第八章 盟军攻入日本本土
第一节 盟军攻克硫黄岛
第二节 盟军攻克冲绳岛
附录一 日军第8飞行师团在冲绳战役中的行动
附录二 日本海军在冲绳岛的作战
第九章 盟军最后的战斗
第一节 盟军收复婆罗洲
第二节 苏联红军大败日军
第三节 盟军在日本本土继续作战
第四节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日军部队及舰船代号含义对照表
索引
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