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库存书,均为正版书籍,无笔记无使用痕迹,在仓库存放时间久。
¥ 7.9 2.4折 ¥ 33 九五品
库存17件
作者平慧善, 卢敦基导读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1304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33元
货号3555444
上书时间2024-11-24
导 读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黄竹浦人。他是十七世纪中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大学问家,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明代后期朝政败坏,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想有所振作。万历朝顾宪成因议论朝政罢官,与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一时有相同政见者闻风而至,形成一个政治上的反对派,被人们称为“东林党”,和天启朝掌权的大宦官魏忠贤及其党羽展开斗争。崇祯初年魏忠贤等虽垮台,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又爆发,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自缢。清兵乘机入关,占领了黄河流域,接着又南下消灭了弘光、隆武、永历等几个南明政权,统一了中国。
黄宗羲这一生,正处在这个大动荡时期。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天启三年(1623),黄宗羲十四岁考中秀才,随父进京。当时,东林党的领袖人物杨涟、左光斗等常到黄尊素寓所议论国事,黄宗羲深受影响。天启六年,黄尊素被魏忠贤杀害。翌年崇祯帝朱由检即位,黄宗羲递申冤状,为父昭雪。崇祯二年,复社成立,继承了东林的传统,宗旨是“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黄宗羲成为它的中坚分子。当时魏党余孽阮大铖有所活动,以黄宗羲、顾杲为首,复社成员一百四十余人在崇祯十一年(1638)写了《留都防乱揭》,揭发阮大铖,表示:“但知为国除奸,不惜以身贾祸。”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攻占北京,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阮大铖重上政治舞台,黄宗羲被捕。第二年弘光政权覆亡,黄宗羲返回浙东。五月十二日,宁波倡义抗清。六月九日,孙嘉绩、熊汝霖在余姚起义。黄宗羲与兄弟黄宗炎在家乡黄竹浦成立抗清武装“世忠营”。闰六月,浙东义军在绍兴拥立鲁王朱以海。但由于鲁王政权中的实权人物腐败无能,清兵步步进逼,战局严重恶化。黄宗羲曾率部五百余人进四明山安营扎寨,耕种自给。但局势已无法挽回。顺治七年(1650),清兵围攻四明大岚山,义军失败。第二年鲁王政权覆灭。黄宗羲作为义军领导者经历了艰苦的岁月。如他自己所说的:“自北兵南下,悬书购余者二,名捕者一,守围城者一,以谋反告讦者二三,绝气沙墠者一昼夜,其他连染逻哨之所及,无岁无之,可谓濒于十死者矣。”(《怪说》)
清政府通过武力镇压与政治劝诱,逐步稳定了政局。至康熙年间,国基巩固,社会走向安定与发展。黄宗羲人生道路的后三十年是在家乡以潜心著述、讲学授业度过的。他是当时极有名望的学者。康熙六年(1667),黄宗羲恢复了他的老师刘宗周主持过的证人书院,在此多次讲学。并多次应邀到宁波、海昌、石门等地讲学。他善于为学生指引研究学问的道路,反对当时不读书、专事空谈的坏学风,严格要求学生必须以六经为根柢。二十余年间拜他为师的学生多达一百多人,其中不少成为名人,如万斯同是史学家,万斯大是经学家,阎若璩是考据学家,查慎行是文学家。康熙七年(1668)诏征博学鸿儒,有人推荐黄宗羲。由门生陈锡嘏力辞。两年后,康熙帝又命两江总督和巡抚礼聘,黄宗羲以为母守丧、年老多病为由推辞。十年后,康熙帝又想召请黄宗羲进京备顾问。由大臣徐乾学婉辞。康熙帝是清代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尊重黄宗羲的意愿,曾特旨:凡黄宗羲的论著与他搜集的明代史料,均由地方官抄录,送交史馆,征其书而不征其人。由于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大趋势已经明显。因而黄宗羲虽终其一生拒不仕清,但他对清政府采取了比较现实的态度。他曾应县令许酉山的邀请,去海宁讲学五年。他支持弟子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加编纂《明史》,后又让儿子黄百家参加修《明史》。为保存有明一代文献作出了贡献。
在讲学的同时,黄宗羲还尽力于著述。他严格规定了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不读完,就不睡觉,无论寒冬、酷暑,他都端坐桌前,挥笔写作。他的著作,据初步统计有一千三百余卷。他辑《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选编《明文案》二百一十七卷。又在《明文案》基础上扩充为《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他广泛搜集借阅抄录,足迹遍东南。康熙十二年(1673),他访宁波范氏天一阁。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以七十四岁高龄,还访昆山徐乾学传是楼,查阅三百余种文集。
黄宗羲重要的著作是《明夷待访录》。该书明确地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论点,把“天下”当做“万民”之天下,认为官吏应该对天下万民负责,并非对君主负责,君臣关系绝非主奴关系,而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君主独裁是有害的。他还主张立法,他指出:“后之人主……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这种“法”是“非法之法”,他要建立的“法”是“天下之法”,“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是保护“万民之法”。这部《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在明亡后通过历史的批判而提出的理想政治的纲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已从东林、复社与抗清志士的立场上,大步跨前,在许多方面突破封建主义的藩篱,反映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改革的要求。《待访录》中多次提到恢复三代之盛,实际上是借此描画自己的理想国。
黄宗羲的另一项重要学术成就是编写宋、元、明三朝学术思想史——他称之为“学案”。康熙十五年(1676)他先完成《明儒学案》。他论学以王守仁、刘宗周为宗师,但他对每个学派都作了客观的评述,用发展的眼光考察明代学术思想的演变。继《明儒学案》后,他即着手撰著《宋元学案》,自己完成十七卷,后由儿子黄百家、后学全祖望等相继续修成书。他晚年还潜心于哲学的思考研究,除在《明儒学案》及未完成的《宋元学案》中,通过评述各家学说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外,还写了《历学象数论》《孟子师说》等著作。他反对服务于官方的程朱理学,接受王守仁、刘宗周的学说,又吸收宋人张载的理论,对王、刘之学有所突破,从而反对空疏之学,提倡“经世致用”。
黄宗羲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也有较大成就。他的研究涉及天文、地理、数学、乐律、医学等方面,在天文学方面,他支持徐光启的《崇祯历书》。他的《今水经》等地理著作,把实地考察作为论述的基础,因此做到“穷源按脉,庶免空言”,具有真正的科学价值。
在人们的心目中,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往往掩盖了他的文学成就。其实,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这些诗文,是中国文学史上又一笔宝贵的遗产。黄氏的文学观点从根本上说是继承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他痛斥妄自标榜秦汉唐宋、分门别户的倾向。他也批评竟陵、公安的独抒性灵的主张,他认为性情应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重要的是作者要成为“学道之君子”,“人非流俗之人,而后其文非流俗之文”。明清之际和宋元废兴相仿,是汉民族“厄运危时”。黄宗羲的“至文”,正是元气受到压抑,迸发而出所成,是他的全人格的体现。
他的议论文雄视今古,立论卓绝,说理透辟,有严密的逻辑和高度的概括力,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而且在中国文章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他的记叙文则表彰明季忠义,为中国文学塑造了张苍水、钱肃乐、孙嘉绩、刘宗周等一个个崇高的形象,同时也总结明代文臣不习武、武人跋扈、大权旁落的历史教训。他还为草泽遗民、义士畸人立传。无论复社陈定生、布衣陆周明、有武功的王征南、普济众囚的澹斋僧、能工巧匠张南垣、说书艺人柳敬亭等等,都一一刻画,使他们栩栩如生。
黄宗羲认为,诗也是和史联系在一起的。他提出以诗记史、以诗补史的主张,因而结集所作诗篇就定名为“诗历”。他的特殊生活经历,使他的诗作蒙上了一层悲愤不平之气,无论在述怀、写景、叙事、怀古、交游各类诗中,他都抒发了这种感情。他的诗作在清初诗坛上独树一帜,康熙中期形成的浙派诗,崇尚宋诗传统实在是开源于黄宗羲。
本书选译黄宗羲的文十六篇,诗三十首。内容过于深奥者不选,长篇巨著不选。
黄宗羲诗文的版本很多,有《南雷杂著稿真迹》,1989年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有《南雷文案》十卷附外卷一卷,是黄宗羲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七十一岁时自选其作的十分之二三编刻;两年后又编《吾悔集》四卷,又名《南雷续文案》,其后学人杨中默编次《撰杖集》,又名《南雷文案三刻》。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黄宗羲七十九岁时,将已刻文稿勾除其不必存者三分之一,并亲自点定,成《南雷文定前集》十一卷、《后集》四卷、《附录》一卷;其后门人戴曾、戴晟校订《南雷文定三集》三卷;杨开源校订《南雷文定四集》四卷,均于黄氏生前刊行;黄氏卒后,其子百家校录其八十三岁以后之文,成《南雷文定五集》三卷、《附录》一卷。各集所载,有异有同。本书原文依据的底本,文依次为《南雷杂著稿真迹》(浙江古籍影印本)、《南雷文案》三种(用《四部丛刊》的《南雷集》本)、《南雷文定》(前三集用《丛书集成》本、四集用景姚山房本、五集用藜照庐丛书本)。所谓“依次”,即稿本中没有的文章,用《文案》本;《文案》也没有的,用《文定》本。《南雷诗历》原刻本为四卷,前三卷由门人施敬校刻,末卷由戴曾、戴晟校刻,后世印本遂有四卷本、三卷本,还有全祖望编选、郑大节校刻的五卷本。因此,诗原文依据的底本依次为《四部丛刊》影印的三卷本,《梨洲遗著丛刊》的四卷本,二老阁刻的五卷本。底本有误者则据他本径改。
本书碑传文部分(除《柳敬亭传》)由卢敦基执笔,其他均由平慧善执笔,全书由平慧善统稿。
平慧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卢敦基(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 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2020年8月出版 32开西式精装 简体横排 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全民阅读版
书从缘起
在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指示下诞生:
“整理古籍,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得懂,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今译,争取做到能读报纸的人多数都能看懂。有了今译,年轻人看得懂,觉得有意思,才会有兴趣去阅读。”——陈云《整理古籍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1981年4月)》
这是陈云同志1981年关于整理我国古籍问题谈话中的讲话,后经中共中央书记处同意,以中央文件下发。根据该指示的要求,1983年(当时为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委会),古委会第YI任主任周林同志开始组织力量今译古籍, 从1985年开始,在全国高校古委会的组织领导下,经过北大、复旦、北师大、南开、南大等数十所著名高校,近两百位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完成。
丛书介绍
《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丛书》是属下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策划的大型古籍普及类图书,由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三位先生任主编,组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18所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任编委,在全国范围内选请学有专长的学者承担各书的译注。全民阅读版精选名人文集49种,既有人们所熟知的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大家文豪诗词,也有文学史上的名家司马相如、诸葛亮、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文藻,以期全面反映中国文学史的历史脉络。丛书涵盖面广、作者阵容强大、注释精准、翻译优美。2015年入选首届向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2018年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丛书特色
选目涵括面广,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与时代面貌。
体例科学,注译结合,方便阅读。各书由导读﹑提要、原文﹑注释﹑译文五部分组成,导读注释详尽,翻译优美流畅,审阅提升质量,为读者的阅读*程度地扫除了障碍,其中不少诗篇的翻译都达到了“以诗译诗”的水准。
丛书排版与装帧经精心设计,是适合全民阅读的不可多得的精良版本。
品种规模大,作者阵容强,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学习中华文史名著的大众普及读本。
丛书主编
章培恒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
安平秋
著名文史学家,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主任、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马樟根
原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国家督学。
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全民阅读版)编委会常务编委
马樟根、平慧善、安平秋、刘烈茂、许嘉璐、李国祥、金开诚、周勋初、宗福邦、段文桂、董治安、倪其心、黄永年、章培恒、曾枣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