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库存书】贡米
特价库存书,均为正版书籍,无笔记无使用痕迹,在仓库存放时间久。
¥
14.9
2.2折
¥
68
九五品
库存20件
作者任林举, 孙翠翠著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8752861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2788231
上书时间2024-11-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任林举、孙翠翠主编的《贡米》一书的写作意义,就在于通过文学渠道向国人道出吉林以及中国粮食生产者为了端稳我们自己的饭碗,生产出“好吃、营养、更安全”的大米所做出的坚守和努力,展现“好米”和品牌背后的地域品格和人文精神,进而激发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品质自信,理性消费,智性选择,吃出健康,吃出“安全”。全书以扣人心弦的故事、精彩生动的语言、开阔宏大的视角、深厚宽广的背景、扎实准确的史料,全景、立体地展现了吉林省的农耕文化及“贡米”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作者简介
任林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第五届鲁迅文学院不错评论家班学员、第二十八届鲁迅文学院作家深造班学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长春市作家协会理事。近年来主要从事散文、文学评论及纪实文学的创作,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老舍散文奖、2014年*佳华文散文奖、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等。
孙翠翠,女,资历媒体人,现任吉林日报社农村部记者。长期关注三农问题,致力于大米品牌的策划、宣传与推广。曾获吉林省很好记者、吉林省很好慈善新闻工作者、吉林省盲人协会爱心大使等称号,以及“全国赵超构新闻一等奖”“东北三省新闻一等奖”“吉林新闻一等奖”等。
目录
《贡米》一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 展示了吉林大米品牌的打造历程, 它不是简单的商品竞争行为, 而是吉林这片黑土和黑土地人们情怀的又一次体现。这是吉林人要把世界上最好的土地上生产出的最好的米奉献给那些呼唤真诚呼唤品质的人们。
内容摘要
《贡米》的作者是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得主任林举和资深记者孙翠翠,在大米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食品质量安全备受关注的背景下,历时两年,深入田问地头和基层粮企,采访了上百位农民和粮食企业家,以及各级粮食管理部门和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四十多名水稻专家,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创作《贡米》,完成一个“为农民、为土地、为粮食安全做一点事儿”的夙愿。
精彩内容
古朴的小村静静地躺在9月的晨曦里。
潋滟的阳光如某种带有甜度的油彩,自那火轮般旭日升起的东方,源源不断地流泻出来,将大地与天空、农田与河流、树木与房屋统统涂上梦幻的色彩。
小村的名字就叫“南坊”。这个距榆树县城25千米、
距大坡乡仅仅3千米的小村,似乎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它名字的由来和村子的发展、变迁史。也许很久以前就有人在这里建坊安居,也许从前这里不过是一片荒原。但如今看起来,它却如百年以前、千年以前、万年以前就一直坐落在那里一样,安稳中透露出地老天荒的况味。有那么一个时刻,你甚至会以为它与永恒的时间同在,从来都是那个样子,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
八十三岁的孙令山老人冷不丁推开自家的房门,给小村静谧的早晨制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惊扰。“咣当”一声关门声响起,仿佛整个睡意未消的清晨都跟
着颤抖了一下。声音的波纹以老人站立的地方为原点,荡漾着,一波波传向远方。一只黑色的猫,披着一
身残留的夜色,从对面的墙头跳下来,梦游似的,向孙令山老人走来,几步之后又折返身,踱至相反的方向。一只早起的白鹅,不走,也不叫,只是默默地伸长脖子,站在孙令山的对面,一会儿把头侧向左,一
会儿又把头侧向右,好像有一个十分难懂的问题,正困扰着它,让它百思不得其解。院前唯一一棵海棠树上,没有鸟儿,也没有果子,枝头挂满了紫红色的树叶。想来,树真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们不用走,也
不用挪,就能和人一样走过春夏秋冬,走过许许多多的岁月。多年后,有的人老了,它们却不老;有的人不在了,它们却依然健在。它们不声不响,却能准确无误地感知季节的冷暖炎凉,能够以形态和颜色的变化表达出自己的际遇和情绪。但树的心思我一直不是很懂,比如这个早晨,那棵树上的叶子透出的红,到底是晨曦的颜色、冰霜的颜色,还是岁月的颜色?孙令山出门后,半晌没有动身,就那么久久地望着眼前的树发呆。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就是大半个世纪。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而孙令山在这个世界的姿态却始终保持着不变。他每天都是这样,早早地从炕上爬起来,天未亮,脑子里还在回放着梦里的事情,就一头扎进田里。梦里的事情,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很不好的,但这对孙令山来说都无所谓,因为梦里的事情不管是好是坏他自己都说了不算。他心里清楚,他真正能说了算的只有一样,那就是他自己的田里能长出什么。所以,他只有到了田里,一颗心才真正踏实下来。他愿意把心中的那些想法,哪怕是难以实现的美梦,都交给土地。凭着大半生
的经验和阅历,他坚信只有土地能够不打折扣地信守承诺,只有土地才是他许许多多个梦里最听安排的一
个。如今,他已经上了年纪,田里的事情都由子女们接手。已经有一些年头他不必每天急匆匆往田里跑了,但每天的这个时候,依旧按时起身,转转悠悠就到了田间。有时,就算真的不用再去田里,他也要早早地起来,站在门口巴望着自己的日子,巴望着自己近处或远处的田地和庄稼,仿佛这一切只要他“一眼照顾不到”,就会像那些不靠谱的梦境一样消散得无影无踪。
先前,孙令山的家并不在南坊。据长辈人讲,他家是在清末荒年随大批饥民从山东“闯关东”来到东北的。到东北的第一个落脚点也不是吉林的榆树,至于确切的迁徙路线和其间的种种波折,早已在人们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变得支离破碎、模糊不清。想来,那也是一场不堪回首的逃亡,既然不是什么光荣历史,不提或少提也罢。沿途走走停停之间,这个家族似乎曾经有过四五个短暂的居留之所。直到南坊村的前一
站,那个很久以前叫作“三棵树”的地方,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落脚点”。那是哪一年的事情呢?反正,那时孙令山还没有出生。孙家人本以为到了关外就到了幸福、甘甜之乡,没想到荒年就像一个不肯罢手的仇家一样,跟在他们身后穷追猛打,如影随形——天不作美,地不留人。他爷爷只好把一个八口之家放在一挂破旧的马车之上,一程接一程地走在迁徙的路上。
大平原一望无际,渺无人烟。一干饥民、一匹瘦马,就那么摇摇晃晃、踉踉跄跄地前行。迷茫,无望,满眼都是干裂的土地和瘦弱的枯草,没有一点点启示和参照,偌大的世界哪里才是安身立命之处呢?某天正午,正当这一干流民魂魄欲断的时候,一抬头突
然看见了三棵榆树。树上有鸟,树下有丰茂的草,不远处的低洼地带传来隐约的流水声……孙令山的爷爷顺手拔掉一棵蒿草,抓一把根系下的泥土。一把黝黑黝黑、润泽、肥沃的泥土,立即让这位积年累月在饥饿里流浪的一家之长流下了泪水。这就是传说中“攥一把能流油”的黑土吗?全家人立即意识到了命运的暗示和眷顾,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脚下这片土地正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米粮之仓”。在这命运的阴凉之地,他们留了下来,并起誓“打死都不会离开”。这天赐的土地、未来的家园,应该怎样命名呢?因为有了近于“神示”的三棵榆树,一切才得以确立,那就叫“三棵树”吧!P10-1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