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亲历纽交所王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亲历纽交所王晶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33.4 6.8折 49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晶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03139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27869260

上书时间2024-11-22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言 乐观主义者的凯旋丰碑
陈凯丰博士  纽约金融论坛(NYFF)联席发起人、汇盛金融首席经济学家

欣闻王晶女士即将出版《亲历纽交所》一书,很荣幸受邀写作序言。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于华人金融市场专业人士、机构投资人、高净值人群和金融学术研究者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纽约股票交易所拥有悠久的历史,她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来自荷兰的到新大陆的移民。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创立于1602年,当时的荷兰国力强盛,荷兰的商业中心阿姆斯特丹是世界金融中心。17世纪初,批来自荷兰的移民跨越大西洋,从印第安人酋长那里购买下曼哈顿岛,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并开始安家落户。荷兰作为一个崇尚自由贸易,人文进步的国度,给当时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美国中大西洋沿海地区带来了强大的商业文明理念和宽容的社会治理结构,也促成了以曼哈顿岛为中心的一个新贸易中心纽约的诞生。在当时的新阿姆斯特丹路边的梧桐树下,荷兰商人们把他们在欧洲大陆的金融交易活动也带到了新大陆。直到今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时候(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还可以选择荷兰式拍卖(DutchAuction)。1792年5月17日,也就是美国独立建国不到20年,一直在纽约下城梧桐树下的路边交易各种证券的24位经纪人决定签署一个“梧桐树协议”,明确交易佣金标准,互相给对方提供优先交易的便利。纽约股票交易所可以说是在这一天正式成立了!
从那以后的二百多年来,可以说纽交所经历了风风雨雨,各种各样的危机和考验。包括因为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导致交易所暂停营业半年,包括1920年交易所被无政府主义者用炸弹袭击,包括1929年的股灾和随后而来的大萧条,也包括1987年的股灾。当然,发生于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对于纽交所的影响也是极为负面。纽约世贸中心和纽交所的距离不过是数百米,世贸中心被袭击后,导致纽交所关闭4天,是纽交所有史以来关闭事件长的一次。
但是,就像巴菲特老先生曾经说过的,“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非常现实的乐观主义者。自从美国被创立以来,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类一定会继续改进,直到未来”。纽交所这二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的凯旋丰碑。不管是交易所的员工,管理层,到数千家在纽交所的上市公司员工,还是金融机构的交易员,金融媒体的专业主播和编辑人员,可以说,他们在这个巨大的生态圈中,都是兢兢业业,满怀热情,造就了一个全球金融市场的独一无二的交易平台。纽交所的伟大,来自于这些人物的伟大!
王晶女士作为美国中文电视的记者,站在一个独特的视角,在过去七年多时间中一直在纽交所工作,采访了数百位有幸参与到纽交所的运营,上市,监管等方面的人士,积累了大量手的素材。从这些宝贵的材料中,她精选了15位各有特色的嘉宾,分享这些人的独特经历,极为值得一读。比如说,她采访了 ArtCashin, 一个从18岁开始就在华尔街工作,已经在纽交所工作了快60年的交易所元老。从笔者在华尔街工作开始,每天金融市场的收盘评论就是这位亚瑟老先生说的。对于很多华尔街人士而言,似乎任何一个交易日,市场经过一天的上上下下,没有他来做盘后评论就不完整,缺乏了什么。
书中也采访了经历了911,一直坚持在纽交所场内交易的肯尼先生。他在这里已经37年时间,一直用他的特色嗓音和肢体语言,手舞足蹈,促成股票买卖成交。除了金融市场,纽交所人物也描绘了在纽交所工作的极为成功的摄影师,冒险家,美食家,企业家,运动员等等。当然,作为华人写作的书籍,王晶女士也在书中特别采访了纽交所的安德鲁•洪先生。他来自于香港,刚到纽约的时候没有学历,在餐馆当服务生。在年过四十的时候,奋勇念完纽约理工大学的本科和硕士,加入纽交所工作。在他的身上,华人的努力拼搏精神得到充分展示!
证券交易所在西方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很多上市公司都已经经营了一二百年的历史,为股东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把目光转向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诞生了大量成功的企业,为社会已经积累下了巨大的财富。很多这些企业都在过去十几年选择纽交所上市,这也为纽交所带来了新鲜血液,让纽交所成为了中美合作的典范。笔者每次去纽交所的时候,都会在一楼大厅驻足观看墙上的一些历史照片。在很多黑白历史照片旁,有一张巨大的彩色照片非常显眼: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的当天,创始人马云在交易大厅兴奋的看着公司股票交易的瞬间。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家们能够在纽交所敲钟,庆祝公司成为百年老店的成员。
当然,纽交所也面临很多挑战。包括电子化交易后,越来越多的交易量已经转移到了服务器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纽交所也并购了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和巴黎股票交易所,成为了一个交易所集团,而不只限于纽约一个城市。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衍生品的交易量大大超过传统个股的交易,纽交所在2012年底由总部位于亚特兰大,主营业务是金融衍生品的洲际交易所兼并。笔者坚信,尽管面临各种挑战,纽交所和纽交所的人物们将会不断谱写新的人生乐章,而本书的读者们每次打开这本书,都会学到新的知识,并得到新的激励!

前言
也许,当初在华尔街68号街边梧桐树下签订《梧桐树协议》的24位经纪人不曾想到,纽约证券交易所(英文为New York Stock Exchange,中文简称为纽交所)在随后的200多年中,一直肩负着全球金融掌舵者的核心角色。或许,他们更想不到,在200多年后的今天,无数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创业者、企业家们将这里视为事业发展的新里程碑。这些在中国响当当的知名商人站在位于交易大厅上方的敲钟台上,挥舞着木锤敲响开市钟,全程注满鸡血。然而,神秘的纽交所大厅,并非外界猜测那样尔虞我诈、冷酷无情。相反,她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竞争与友情并不冲突,金钱与慈善也能和平共处。在这里,每天上演着不同的故事,每个人背后又拥有着非比寻常的经历。他们的故事,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充满悲欢离合,值得让人品读。
在纽约担任财经记者的7年时间中,笔者做过无数次专访,对象不乏金融大鳄、经济学家、各国政要乃至文娱明星,但例行公事般的采访总是随着一天工作的结束嘎然而止,就好比考生完成答卷一样。而这次,为书写纽交所故事而耗时长达3年的采访,我才算真正意义上迈进了华尔街,走入了在纽交所工作的人们的世界。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不仅是财经知识、金融历史,更多的是媒体采访背后那些观众们看不见的人性闪光,我将这些闪光统称为纽交所文化。
本书以一个中国财经记者的视角,在纪实描述每一个独特又有趣的人物故事的同时,将华尔街的投资策略、创业指南、IPO(首次公开募股)等金融市场游戏秘笈逐一揭开,同时也令纽交所的百年传统及轶事通过人物经历得以生动展现。实话实说,纽交所是一本厚重的书,笔者能做的,仅仅是拎出其中的一些琐细,为大家细细品读。而金融世界,或许并不如武侠小说那样生动有趣,但在里面奋斗的人们,何尝不是一位位历经百战的侠客?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特定金融环境下的产物,更是与纽交所历史的相互印证。和他们的对话,不仅是我们了解华尔街历史的加速器,更能从中洞察有关人性的话题。艰苦奋斗也好,浴火重生也罢,人生的终极赢家并不在于社会地位的高低和财富的积累,而是你如何与看似平静却暗潮汹涌的时代进行角力,继而重塑自己。
这也是一本能源源不断给予你力量的一本书。在长达3年的采访过程中,我自己亦在不断经历职场乃至人生难题,神奇的是,我竟能通过书中人物的故事,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他们仿佛成了我的秘密人生导师,将他们的毕生经验传授与我,帮我渡过了重重关卡。他们是被访者,他们也是生活的贵人。
我想在这里,把我所感受到的独特文化搬到书中,带给大家。



导语摘要

财经记者王晶,根据多年驻纽交所的采访经历,选取*代表性的15位“圈内人”的故事,讲述华尔街的“心脏”——纽交所曾经历的危机与困境,如1987年股灾、“9•11”事件、前主席兼CEO天价薪酬丑闻、大裁员风波等,并介绍其是何以应对的。读者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纽交所那未曾在媒体上曝光的一面,更可以学习纽交所精英们应对危机事件的策略方法,并从其震撼的人生故事中获得前行的力量。



商品简介

 

财经记者王晶,根据多年驻纽交所的采访经历,选取*代表性的15位“圈内人”的故事,讲述华尔街的“心脏”——纽交所曾经历的危机与困境,如1987年股灾、“9•11”事件、前主席兼CEO天价薪酬丑闻、大裁员风波等,并介绍其是何以应对的。读者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纽交所那未曾在媒体上曝光的一面,更可以学习纽交所精英们应对危机事件的策略方法,并从其震撼的人生故事中获得前行的力量。

 

作者简介

王 晶

财经作家、自由撰稿人。美国中文电视前首席财经记者兼主持,常驻纽交所和纳斯达克,曾负责东方卫视《?午线》财经直播连线。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于波士顿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沃顿商学院商业记者研讨会学员并获得唐纳德•T. 希恩(Donald T. Sheehan)国际奖学金。



目录

引言  /001

章 “9•11” 事件幸存者、 热爱烹饪的交易员   /005

肯尼•波尔卡里(Kenny Polcari), 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 从小在著名的度假胜地科德角长大。37 年前, 肯尼背井离乡,只身来到位于曼哈顿下城的金融区打拼, 并进入了令其着迷的纽约证券交易所。“9•11” 事件当天, 正在世贸中心二号楼工作的肯尼要不是因为一次偶然, 很有可能成为遇难者之一。“9•11”
事件发生后, 肯尼为何不顾家人反对, 重返华尔街? 又为何坚持每天撰写交易员笔记并免费发送给全球读者?这是一个“纽漂” 的励志故事, 也是一个华尔街人的拼搏故事。

第二章 备受马云尊崇的 “纽交所传奇交易员”  
/023

亚瑟•卡欣(Arthur Cashin), 华尔街传奇色彩的交易员之一。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当日, 马云专程找到亚瑟要求合影留念。马云说: “来到纽交所, 怎么能不和亚瑟合照呢?”
亚瑟18 岁进入华尔街, 至今拥有近60 年的从业经历, 在业界备受尊崇。亚瑟为何受人尊敬? 又为何成为华尔街交口称赞的传奇交易员? 在本章中, 他通过一个简单有趣的小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价格发现” 的道理, 还向我们揭示了发生在1987 年股灾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每个人都还记得1987 年的股灾, 而真正恐怖的一天是在‘黑色星期一’ 发生后的第二天。”

第三章 被华尔街 “耽误” 的歌唱家   
/047

不惜从大学辍学来华尔街闯荡的本•威利斯(Ben Willis), 工作初期因工资无法负担日常所需, 在下班后去夜总会当过保镖、门卫及酒保。本也是一名天赋异禀的歌手, 他曾在NBA 赛场上演唱过美国国歌。作为交易员, 本深受前纽交所主席格拉索的信任。2003 年, 格拉索因天价薪酬丑闻被迫下台。作为这一事件的亲历者, 本以一名纽交所场内交易员的角度, 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他眼中的格拉索, 揭开了那不为人知的一幕。

第四章 华尔街的 “爱因斯坦”    
/071

交易员彼得•塔奇曼(Peter Tuchman) 有一个头衔,
叫“华尔街上被拍照次数多的人”, 这源于他那极具特点的长相和神似爱因斯坦的发型, 所以大家都喜欢称呼他为“爱因斯坦”。不过, 作为各大财经媒体头条新闻配图的常客, 彼得有自己的烦恼。2014 年, 美国著名财经网站市场观察刊登了一篇名为“这是纽交所交易大厅运营的后一张照片”
的文章, 称交易大厅如今只是媒体镁光灯下的马戏团, 交易员们只是在“踢虚拟足球比赛”。面对外界质疑, 深爱交易大厅的彼得如何回应? 他又是怎样反击的?

第五章 心怀警察梦的纽交所明星   
/091

交易员斯蒂芬•吉尔福伊尔(Stephen Guilfoyle) 拥有标准的好莱坞式笑容和如NBA 篮球运动员的魁梧身材, 他在纽交所交易大厅工作了30 多年,明明可以靠脸吃饭, 却偏偏要靠才华。不过, 他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其面对困境从不气馁的精神。随着计算机逐渐取代人工, 斯蒂芬在华尔街数次被“炒鱿鱼”, 但和很多人不同的是, 他总是在第二天就重返职场寻找工作。“我不能让沮丧打败我, 因为我需要给孩子做榜样。” 尽管拥有美国经济学家的头衔, 但在被裁员的日子里, 斯蒂芬当过家得宝的叉车司机, 每天凌晨3点就开始工作。他从没让自己因为被解雇而陷入沮丧, 或悲伤地待在家里。

第六章 从骁勇善战的海军陆战队成员到华尔街交易员   /105

军人出身的马克•奥托(Mark Otto) 在1993 年进入纽交所, 从交易大厅的底层一路晋升, 终成为指定做市商。担任交易员期间, 马克凭借对数字的敏锐和从军经历赋予他的独特技能, 在纽交所声名赫赫。他也是与中国有“缘分”
的纽交所交易员, 曾任多家中概股指定做市商, 一度是交易大厅里管理中概股多的交易员。为何他总能在各种危机中保持不败战绩?曾经在战场出生入死的军旅生涯又对他的职场有何帮助呢?

第七章 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冒险者、 不婚主义者  
/123

交易员艾伦•瓦尔德斯(Alan Valdes) 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冒险主义者,他攀登过珠穆朗玛峰, 挑战过“非洲屋脊” 乞力马扎罗山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马特洪峰。就算现在年过半百, 他也时不时在华尔街“消失”, 跑到大海“漂” 上好一阵儿。由于他在华尔街资深的交易经历、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他成为包括CNN、CNBC、福克斯、彭博社等多家美国主流媒体的特约采访对象。

第八章 你对华尔街精英的所有想象, 都在他身上逐一呈现    /143

交易员基思•布利斯(Keith Bliss) 的从业经历囊括了商业贷款、财务软件和咨询、股票和期权执行、直接私人投资、投资银行等诸多金融领域。和许多纽交所交易员不同的是, 基思的职业发展并不是从交易大厅开始的。他大学毕业后曾就职于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 积累了大量销售技巧, 从而令他在华尔街游刃有余。他认为, 交易难的部分在于克服情绪, 做到理性投资。此外, 基思也在采访中向我们讲述了2014 年阿里巴巴赴纽交所上市的细节, 如首笔交易为何等了那么长时间。

第九章 真正的华尔街英雄  
/161

奥利弗•霍华德(Oliver Howard), 纽交所保安。“9•11” 事件发生当日, 他凭借直觉及职业的敏感性拯救了上百人的生命。当时, 奥利弗被分配到纽交所位于世贸中心二号楼的办公区, 负责第28 层至30 层的安保工作,当架飞机撞上世贸中心一号楼时, 二号楼响起警报, 通知楼内人员回到办公室。但奥利弗并未听从指挥, 军人出身的他决定遣散3 层楼的所有纽交所员工。其间, 为了确保每位纽交所员工都离开了大楼, 他上下楼排查了两边。终, 因为他的尽职, 纽交所上百名员工全部得以逃生。

第十章 华尔街上的中国人  
/177

安德鲁•洪(Andrew Hong), 前纽交所技术部门员工。1977
年从香港来到美国, 没有任何高等教育背景的他凭借华人特有的勤劳上进, 先后在高盛、美国证券交易所、纽交所、富国银行等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任职。而在进入华尔街之前, 他既当过餐厅服务员, 也做过珠宝代工生意。他的经历,是在美华人努力拼搏的缩影, 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第十一章 始终战斗在华尔街的前线、首位进入交易大厅的华人主播   /195

庞哲, 凤凰卫视驻纽约站首席记者、华尔街多媒体公司创始人、首位在纽交所交易大厅报道新闻的华人主播, 也是首位现场报道“9•11”
事件的中国记者。当天, 庞哲不顾生命危险, 坚守在华尔街, 为全球华人观众时间报道了“9•11”
事件, 也因此被北京晨报评为“2001 年杰出十大记者” 之一。高中毕业后便到美国读大学的庞哲, 与大多数新一代留学生不同的是, 她的留学经历充满奋斗和艰辛, 颇具传奇色彩。而具有近20 年财经媒体从业经历的她, 更是行业楷模, 其工作成果和态度备受同行尊敬。

第十二章 历经生死的普利策奖获得者、 美联社摄影师    /213

理查德•德鲁(Richard Drew) 在1966 年因拍摄一起车祸事件偶然进入了摄影记者行业, 现任美联社摄影记者。1968 年, 美国第35 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前美国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在加州洛杉矶大使酒店被刺身亡,
他在现场不顾生命危险抢拍下了历史性画面。1993 年, 他凭借一张拍摄总统竞选者罗斯•佩罗的照片斩获新闻界奖项———普利策奖。2001 年9 月11 日美国遭遇恐怖袭击, 他不顾面前即将倾塌的大楼,抓拍了举世闻名的经典之作《坠落的人》(The Falling Man)。

第十三章 一个德国名记的 “美国梦”  
/233

马库斯•科赫(Markus Koch), 德国资深财经记者, 驻纽交所逾20年。只有高中学历的他, 在1991 年身揣向朋友借来的5 000 美元, 独自离开德国到纽约闯荡。如今, 他不仅是德国家喻户晓的财经记者兼主持人,时常受邀回德国进行演讲, 还多次获奖。现在的财经媒体究竟应该怎样制作新闻, 才能满足大众所需? 媒体人为何必须拥抱“改变”? 马库斯的故事, 或许能带给我们启迪。

第十四章 美国王牌记者的故事  
/251

鲍勃•皮萨尼(Bob Pisani), 美国家喻户晓的财经记者,
1990 年加入CNBC 至今。他曾两次获得电视王牌奖提名。鲍勃在初的职业选择上曾与父亲的关系陷入僵局, 他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 从事房地产生意, 但鲍勃的梦想是当一名纪实类作家或记者。1997 年, 鲍勃进入纽交所开始报道股市新闻至今。是什么原因让他一直待在纽交所? 他遇过的挑战又是什么?

第十五章 纽交所的亚洲职员 
/273

萨姆•范(Sam Van), 越南裔美国人, 前纽交所上市业务国际部主管, 前美国金融业监管局副董事。在纽交所任职期间, 他专注于新兴资本市场的业务开发及关系拓展, 负责多家中概股的IPO。他见证并亲身经历了中概股赴美上市这些年的起起伏伏, 并坚信公司不应将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视为终极目标, 应寻找能够提供估值的市场。作为亚裔美国人, 他坦言在类似纽交所的美国企业会遇到职场“天花板”, 偏见依旧存在, 但是, 的挑战永远是自己。

后记   /291



内容摘要

财经记者王晶,根据多年驻纽交所的采访经历,选取*代表性的15位“圈内人”的故事,讲述华尔街的“心脏”——纽交所曾经历的危机与困境,如1987年股灾、“9•11”事件、前主席兼CEO天价薪酬丑闻、大裁员风波等,并介绍其是何以应对的。读者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纽交所那未曾在媒体上曝光的一面,更可以学习纽交所精英们应对危机事件的策略方法,并从其震撼的人生故事中获得前行的力量。



主编推荐

王 晶
财经作家、自由撰稿人。美国中文电视前首席财经记者兼主持,常驻纽交所和纳斯达克,曾负责东方卫视《?午线》财经直播连线。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于波士顿爱默生学院(EmersonCollege)。沃顿商学院商业记者研讨会学员并获得唐纳德•T. 希恩(Donald T. Sheehan)国际奖学金。



精彩内容

节选自 第三章 被华尔街 “耽误” 的歌唱家
“纽交所之王”

格拉索在1995 年至2003 年任纽交所董事会主席兼CEO, 2001年“9•11” 事件发生后, 在他的努力下, 纽交所在短短4 个交易日之后就重新开始交易, 成为美国社会战胜恐怖主义的重要标志事件。然而, 格拉索在2003 年因高薪丑闻终黯然退出舞台, 成为纽交所受争议的CEO 之一。
与诸多华尔街精英不同, 格拉索完全没有典型“华尔街精英”的样子,与其前任———威廉•唐纳森(William Donaldson) 相比,他就是一个来自纽约皇后区的街头男孩。唐纳森出身常春藤, 由投资银行起家, 而格拉索既没有辉煌的学历, 也没有豪华的家世, 甚至连大学都没毕业。
尽管格拉索个头矮小、其貌不扬, 他却从纽交所的底层一路攀升到了权力的。
他也是一位善于利用媒体的CEO。为了应对与纳斯达克交易所的竞争局面, 他打破常规, 将电视媒体带进了交易大厅, 让纽交所这个在世人眼中神秘莫测的“俱乐部” 展现在全球观众面前,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了纽交所的品牌形象。正因深知媒体曝光的重要性, 在他任职期间, 格拉索将每天例行公事的敲开市钟仪式变成电视的狂欢节目, 逐步打响了纽交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