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迎面而来林东林著
  • 【假一罚四】迎面而来林东林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迎面而来林东林著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26.8 5.2折 52 全新

库存5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东林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75758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3627078

上书时间2024-11-16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林东林,诗人、作家,生于1983年,曾辗转于广州、桂林、上海、北京等地,现居武汉, 兼任《汉诗》主编助理。著有《迎面而来》《三餐四季》《人山人海》《跟着诗人回家》《线城》《身体的乡愁》《谋国者》等小说、诗歌、随笔、访谈作品多部。

目录
这是一部由十一篇短篇作品组成的短篇小说集, 全书稿十五万字。在这十一个故事里, 从满怀壮志的年轻人, 希冀改变的困厄男女, 到无处安放田园的老父亲, 作者深挖众生的孤独和微茫的希望, 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种种可能性。一个从云端跌落沉泥的小伙子在盲人夫妻那里找到了生存的热烈, 一个被深藏于地窖中的女性借助一线救赎重新带回了人间, 一个在除夕夜与妻女团聚的男人看到了自己陷入泥淖的来路……《去跳广场舞》行文整洁流畅, 字句如珠玉散落尘泥, 在深度的主题呈现之外兼有优雅表达, 读来使人既深昧其中同时又洞若观火。

内容摘要
这是一部由十一篇短篇作品组成的短篇小说集,全书稿十五万字。在这十一个故事里,从满怀壮志的年轻人,希冀改变的困厄男女,到无处安放田园的老父亲,作者深挖众生的孤独和微茫的希望,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种种可能性。一个从云端跌落沉泥的小伙子在盲人夫妻那里找到了生存的热烈,一个被深藏于地窖中的女性借助一线救赎重新带回了人间,一个在除夕夜与妻女团聚的男人看到了自己陷入泥淖的来路……《去跳广场舞》行文整洁流畅,字句如珠玉散落尘泥,在深度的主题呈现之外兼有优雅表达,读来使人既深昧其中同时又洞若观火。

主编推荐
这是青年作家林东林的首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近年精心创作的10个短篇小说。

一座城市里,人群来来往往,生生死死,一波接着一波。但是那些困局永远存在,永远新鲜;那些希冀和努力也永远存在,也永远新鲜。而作为一个小说作者,作者所做的就是为他见到每一种平凡而奋力的生活赋形,以某个瞬间澄清每一种即将到来的命运。

作者笔下的人生,不是中心视角下的个人,也不是不可分的原子,而是迎面而来的所有人,人群之中蓦然回头的那个人。林东林沉潜在众生的低声部,奏响的却是清晰和空茫的变奏曲。失业者和双盲老人,嫖客和妓女,象牙蚌和海,城市和菜园,穷人和更穷的人……乃至于作者和小说中的“我”,彼此互为镜面,却又互相打碎,留下一地闪烁着微光的奇观。

精彩内容
二零零二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先是找到万红西街旁边的铜钱胡同,又在胡同尽头找到了那栋五层高的红砖楼。楼前的空地上,一个冒着鼻涕泡儿的小女孩正在玩挑竹签,两只手背上的冻疮黑红黑红的,很吓人。我在她旁边蹲下来,可能是看我在她旁边蹲下来,她的右手抖动了一下,碰到了另一根竹签。这个游戏的难度就在这里,挑的过程中不能碰动别的竹签,碰动了就要换对方挑,两个人比赛,看谁挑得多。玩心挺大啊,我说,小姑娘,哪个门洞是三单元?她抬起头,握着那把竹签怯生生地看着我,没吭声,也没点头或者摇头。哪个门洞三单元?我又问,她还是一声不吭。
走进最里侧的那个单元门,我就看见了墙上挂着的一小块蓝色铝皮牌子,那上面刻着一个小小的白色的数字3。我为自己的智商或者说运气得意了一下。走上四楼,我敲了敲402房间的门。里边传出来一阵咳嗽声,接着一个声音沙哑的男人说,门儿没锁。我推开进去时,看见一个脑袋硕大的男人正从厨房走出来,端着一只不断冒白气的砂锅,房间里一股很浓的中药味儿。你家租房子吧,我问。他说是是是,就把我迎了进去。他把砂锅放下来,两只手在身上胡乱擦了擦,朝我伸过来。
只那么一握,我就知道他手劲儿非常大。我注意到他的指关节很突出,且皮色黝黑,紧握时就像戴了一串菩提念珠。除了这一点,以及脑袋硕大之外,我将来的这位房东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征,他个头不高,相貌平庸,衣着普通,你在街头所碰见的那些贫困潦倒的中年男人都跟他十分相像。
揉着有点儿生疼的右手,我随他进入到厨房边的那个小间。他说,都收拾干净了,拎包就能入住,随时搬来。我四下看了看,最后把目光停在床头里侧的SHE三姐妹身上。他说,哦,以前那个女孩子贴的,要是不喜欢,我给你扯下来!我说,不用不用,多少钱一个月?他说,八百五,都是这个价,以前也是。我问,还能少吗?他说,你长租短租?我说,合适了就长租,不合适就短租。
转了几圈,我又问,真不能少了?他说,真不能了!我说,连暖气也没装,再少点儿。他有点儿急了,说,少一百,最多少一百,你买个小太阳也用不到一百,不能再少了!我说,行吧,要不要签个合同?他说,随你。我说,还是签个吧!我吃过没签合同的亏,年初时我租过一个房子,我记得明明是先交钱后住房的,女房东却非说是先住房后交钱的,退房时硬是多收了我一个月房租。
没有现成的合同,我拿出纸笔简单写了几条,主要是约定价格和交钱日期。写完后又抄一份,两份都签了名递给他,他又签了名返一份给我。我接过来念道,——赵——思——村。我说,名字取得不错,思村,思念乡村啊!他咧嘴笑笑说,那个,我叫赵恩材,周恩来的恩,材料的材。我仔细看了看,那三个字写得歪歪扭扭的,确实很像赵思村。我说,见笑见笑!他说,没关系,字写得丑,不怪你!说完他就站在茶几边上,不说话也不走开,来回搓着手。于是我连忙把租金掏给他。
收了钱,赵恩材就叮铃咣铛地到处去找杯子、刷杯子,要给我泡茶。他说,才毕业的?我说,才毕业的!他又说,哪里上班?我说,就前面一点儿,万红西街过去几步。他定了定说,四分厂?我说,对!他说,我一猜就是,在这一带租房的基本上都是四分厂的。他把杯子放到我面前,续上水,然后又往我这边推了推。我注意到那是一只很久没用过的杯子,内壁上还残留着一小块黑色污垢。我俯下去,假装对着杯口的热气吹了几下,接下来就再也没去碰那杯茶了。几分钟之后,我找了个借口说厂里晚上还要聚餐,得回去了。赵恩材说好好好,你随时搬进来,反正钥匙都给你了。
下楼时,在四楼的楼梯拐角处,我看见那个刚才在楼下玩竹签的小女孩正噔噔噔地跑上来。快经过我面前时,我注意到她鼻子下面的那个泡泡一吸一鼓的,好像比刚才更大了一些,十分显眼。
她穿了一件深蓝色羽绒服,估计洗过很多水了,深蓝色已经洗成了天蓝色。羽绒服松松垮垮的,下摆落到膝盖的位置,就好像在身上套了个气球似的,一看就知道不是她的。我说,小姑娘,原来你也住在三单元啊?她停下来,紧握着那把竹签抬头看了看我,一脸怯生生的样子,但还是没有吭声。她从我身边慢慢走过去,刚走过去,就又开始跑动起来。最后一闪,进了赵恩材家的门。
——节选自《飞旋海豚》后记我有一个比我大几岁的朋友,他曾经在我现在所在的城市读书、工作,将近十年。后来又回到了他现在所在的城市,结婚,而后又成了两个女儿的父亲。他是工科生,学的焊接专业,也一直从事这一行。几年之前,他从跟几个朋友一起开的那家公司退了出来,赋闲在家,做做家务,带带孩子,写写小说——虽然这是一个与他的职业看上去很不相称的爱好。
在我刚开始写小说时,他已经写相当长一段了。每天上午写两三个小时,他说只有这段时间——即使这段时间,他也要看小女儿什么时候起床,她在的时候,他也不忍心把房门关起来。其他时间,他要负担母亲和每天上班的妻子顾及不到的家务,还要接送读初中的大女儿,还要陪小女儿去舞蹈班学跳舞——她总是要他站在她一眼就能看见的玻璃幕墙后面,还要在半夜三更陪小女儿看《小猪佩琦》……他曾经说,他很羡慕我能有整块整块的时间。
有一次,他给我发来过一张皱巴巴的白纸。那张白纸上,涂满了一红一黑两种笔迹。红色笔迹,是他女儿画的小兔子、小鸡、小鱼、小船、小人、小猫和小狗之类;黑色笔迹,是他写的是“英籍日裔人”和“五岁到英国”——应该是指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这时候,我才理解到他之前说的羡慕我能有整块整块的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他还在追求着什么。
辞职后,他也开始面临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他跟我说过一次,说他妻子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心里也不会完全没想法,还有他岳父。有一天岳父到他家里去,吃饭的时候,岳父以一种随口一问的语气问他妻子——钱还够花吗?在问这句话的同时,岳父也飞快地瞟了他一眼,而正在默默地吃饭的他,也飞快地注意到了岳父那一眼。是的,那是一个辞职在家写小说的男人开始被质疑的一眼,但是很显然,仅仅靠写小说是没办法回应这种质疑的。
到现在为止,他还是没上班,仍然在家写小说,同时忙碌着他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和一个儿子应该忙碌的一切。他不是不幸福,不是不快乐,也不是没追求,但他陷入到了一场目前依然还在持续的困局中。短时间内,他不会得到什么答案,甚而永远也不会得到。
在回到他现在所在的那个城市之前的几年,他就住在我现在住的那个小区旁边的一个小区,那时候他单身,在一个国企当技术主管,业余写诗,以一种天才的面貌出现在诗歌圈的某个范围内。不过,当时我还不认识他。在我来到这个城市,通过我们共同的朋友认识乃至熟识他之后,尤其是最近几年,在去菜市场、地铁站或公园路过他当年住的那个小区时,我会经常想起他,想象起他在那里的日子,甚至我觉得一抬头就会在虚空中看见他。因为我正在度过的,也就是他回去结婚之前的那种日子,我似乎已通过他的现在看到了我的未来。
此外,还有几个平时经常来我租居处小聚的朋友。一个搞影视的,前年从北京来到这座城市陪儿子读书,同时也在等着遥遥无期的移民排期;一个大学老师,忙碌于教学和女儿的艺考,还要应付在老家盖房子产生的一场官司;另一个医院职工,曾经闲散了十年,现在却不得不每天打卡上班,他正在想办法以抑郁症的名义请长期病假或者提早退休……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大家都陷入了某种困局,像局外人一样清楚地看着这个困局,却没办法摆脱。
大致而言,这本小说集里我写的也就是他们这样的人——我身边的人,我熟悉的人,或者就是我本人——以及他们/我们所处的困局中的状态。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与现实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借由他们这些人物原型,我虚构出来的是另外一些“他们”。
是的,我写的不是失败者,不是厄难中苦苦挣扎的人,也不是具有典型色彩的人,而是大街小巷迎面走来的人,表面平静而内里波澜横生的人,在窗台上偶尔出神发呆的人。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是巨大的公分母的一员,尽管残存着梦想,但更多时候已经承认了没有梦想;尽管没有遭遇不幸,但更多时候已经承认了没有不幸就是幸运。他们深陷于日常的困局,努力着,也妥协着,等待着时间之手将他们摁下去或者捞上来。他们生活在城市,但更生活在时间和内在于生命的时间里,在时间的巷道里风尘仆仆地穿行,也迎接着它的裁决。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乡村、小镇、县城或郊区。在日益稀薄的城市生活中,他们身后依旧拖着来自于的地方所附加给他们的尾巴和影子。相比于父辈,他们是跳出家乡存身异乡的新一代;而相比于子女,他们又是努力让子女跳出家乡存身异乡的旧一代。他们既不安于父辈那样的劳碌人生,也不安于子女那样的崭新生活,所以他们走到了那些困局之中。那些困局,虽然并不构成巨大冲突和强烈矛盾,却构成了他们被摊得更加稀薄的日常生活,而在他们微小而确定的希冀周围,也总有着微小而更确定的困局。那些困局一直都存在——即使意识不到的时候,因为他们经常会发现,明明是站在自己家中,而一旦看见外面楼群中星星点点的窗户亮起来时,他们冒出来的还是想要回家的那种念头,一个不存在的家。
一座城市里,人群来来往往,生生死死,一波接着一波。但那些困局永远存在,永远新鲜;那些希冀和努力也永远存在,也永远新鲜。而作为一个小说作者,我所能做的就是为我见到的每一种平凡而奋力的生活赋形。在日复一日的混沌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个瞬间,一切都清晰起来,时间澄清了他们当时当地的困局和将要迎接的命运。也许,我把它们以这样那样的面目呈现出来,存立于文字和书页之中,出现在某个乏人问津的图书馆或书店的某个角落,就会有某一双手打开它,感同身受地买回去,或者瞥几眼又匆匆合上,让它继续落满积尘。是的,它,这本小说,跟它的作者和它里面的那些人物面对的困局其实也是一样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