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到英国去赵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到英国去赵刚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27 6.8折 39.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刚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06391191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3673527

上书时间2024-11-13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到英国去》作者在英国有着近十五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对英国生活、文化、社会的点点滴滴有着亲身的体会和见解,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
本书从留学准备、教育比较、身在英国、大学探秘、适应职场五个部分,以时间轴的方式全方位解读了“准备赴英—融入英国”的方方面面,实际、实用。
英国作为欧洲非常古老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人文底蕴,逐渐成为中国留学生和留学生家长们瞩目的目标。
作者赵刚配合Kaplan线上讲座“英国留学那些事儿”内容资源,在搜狐教育社区的英国留学专栏具有超高人气的点击率。

作者简介
赵刚,现任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中国区总监,近十年一直担任英国大学驻华代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海外高校促进会第一届峰会轮值主席;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搜狐公众平台号:赵刚Andrew;《国际航空报》《中国民航报》特约撰稿人;主要作品包括《苏格兰的方格子》《刷刷留学英国的文化存在感》《欧洲情调之旅》等。

目录
留学梦:冲动?还是走投无路?
英国的古老大学什么样?
留学第一节课,中国学生的课堂表现有多Low
中国留学生“绝地反击”:英语“硬着陆”
迟交作业是中国留学生的常态
留学作息时间表
留学英国,学位和爱情能两全吗?
留学实践的时机:传统套路与旁门左道
中国留学生最不怕考试: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中国留学生的两极分化:“学霸”与“学渣”
影响我十年的恐怖预言
巅峰时刻:英国最high的毕业典礼
莎士比亚为我们预言了留学的轨迹
中国教育怪圈:高考“准状元”的反思
留学预科学习别像考驾照一样!
英国大学唯一官方认可的排名系统
英国大学的性价比
名校就像LV的包
哪些英国大学的名字被长期读错
从一个英语单词揭秘“斯诺登当选格拉斯哥大学校长”的奇葩新闻
哈利·波特的源头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
13个博士学位的中国牛人曾就读爱丁堡大学
纽大、牛津制造的“憨豆”是学霸吗?
“牛顿苹果树”还活着,被移植到了剑桥?
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书的中国文坛巨匠
在欧洲培养出最多亿万富翁的英国大学
请诸葛亮给大家做留学行前指导
中国留学生的英语是谁教出来的?
英国高等教育就公平吗?
从屌丝到屌丝,你还想留学吗?
身在英国,却找不到一个地方叫英国
到英语发源地尝尝不同口味的英语
英国人为什么“傲”?
英国的气候“四季如秋”
霾,你吸过伦敦的吗?
与英国人PK读书,中国人会弱爆吗?
什么叫“思辨”:英国人眼里的奥运会
听英国人讲真话,还真得去酒吧
英国足球:早熟的现代文明
你相信上帝吗
英国校外租房实录
会做饭的中国留学生是强者
还记得英国大学校友在场面之外的真性情吗
圣诞节吃饺子
留学英国时第一次看到了奥斯卡颁奖直播
鲜亮伦敦
格拉斯哥的雨夜
听潮爱丁堡
“角落”之行
适应英国的“社会主义”
中国式“速度与激情”悠着点儿
看不见的规则
感动英国的“惊魂”12小时
英国人怕麻烦
谁动了英国人的“奶酪”?
离英国“主流社会”还有多远
英国的人情世故:淡如水的交情
接机的启示:为什么英国人休假时关机?
男人、女人和英国教授
大揭秘:与英国老板争论的下场
“英国校代有三宝,手册、桌布、易拉宝”
“成功”与洋文凭
移民?还是“移心”!

内容摘要
 英国文化五彩纷呈,让人过目不忘。在这里留学、工作、生活,最根本的不是学位证书,不是工资条,也不是每天的柴米油盐,而是一种英式的文化存在感。
《到英国去》作者赵刚通过自身留学和海外工作经历,引发对英国文化和中英文化差异的再认识,通过中英文化差异性深度解读,撰写出这本有趣、深刻、实用三者兼得的“英国指南”;书稿以亲历留学、
英国工作、中英文化差异为主要切入点,以点带面地为国人剖析了英国文化特征。

精彩内容
 留学梦:冲动?还是走投无路?
我的留学设计最初就是在悖论中打圈圈:美国、
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一个一个试验,又一
个一个打消。今天想读MBA,明天想读财会。一会儿看看托福,一会儿翻翻雅思。开始信誓旦旦非名校不去,之后处心积虑能出去就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毕业生,也就是被时代边缘化的70后族群中的那一伙,赶上了“从包分配向供需双向选择”的过渡期。那时候北京的政府机关只有外地同学会考虑,面试的名额经常报不满。
凭借在文科院校中的诸如性别等优势,我很快摆脱了系里的内斗,没费太大周折,不屑地连续pass掉两个部委的第二轮面试后,便钻进了一家大型国企,并洋洋自得于“自己的选择”。
但还没等笑出声,刚刚兴起的市场经济马上作用于教育:虽然是最后一届公费生(每年个人负担学费500元),但还是在毕业前被母校强行征收了2000元的莫须有费用,换取了毕业证和学位证。
市场经济作用于工作的力度同样不小:很少关心时事的我突然发现,自上而下的国企改革原来是为了“脱困”,我所在的这家著名企业直到2001年才扭亏。“自己的选择”一样会“站错队”,后来等国企东山再起、日进斗金的时候,我早已离职了。
从工作伊始就是等待。等待国外出差(补助高),等待晋升,等待涨工资,等待年终奖,等待公派出国学习……想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六七十年前的荒诞剧如今怕是无人问津了,但人们还是每天宿命般地扮演着那个离奇而乏味的角色——迷茫守望者。
偶然瞥了一眼报纸,看到“国内MBA缺口30万人”的消息。在死水微澜的境遇中,这条来路不明的资讯竟连带出留学的念头,与欲望和冲动产生共振后,信念被放大了,像湖面上激起的水晕,无限地扩张开
去。抉择的一刹那可能是热血沸腾,也可能是心如死灰,但抱定的那个信念颇有些“邪念”的味道:功利的世界没有平凡的位置,功利的人生没有平淡的理由。
那时的所谓“留学梦”,不过是摆脱国企和体制的替代形式,是冲动,也是走投无路的挣扎。
那时候,我的留学想法是功利的,只是为了逃离现实。我表现得相当急躁,几乎有些“不择手段”——到处咨询中介(那时的中介没有现在规范,顾问中的骗子很多,手段也令人发指),道听途说,比如美国签证太难,新加坡环境太中国,德国教学太严苛……总之我的留学设计最初就是在悖论中打圈圈: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一个一个试验,又一个一个打消。今天想读MBA,明天想读财会。一
会儿看看托福,一会儿翻翻雅思。开始信誓旦旦非名校不去,之后处心积虑能出去就行。
无序、困惑到了极点,反而冷静了许多。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留学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普遍接受,首要的屏障还是钱。而且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融资观念,“借钱”两个字说不出口,也确实没地方去借

家里自不用说,向银行借贷,要求是抵押同等金额的房产。我自然是没钱买房的,尽管那时的商品房价格只相当于现在的十分之一。跟家人同住的那50平方米房子是父母单位分的,还没有产权证,抵押不了不说,就算能抵押,基本上也是押上了爹妈的老命。
就算他们乐意,我可下不了手。
又是“钱说话”(Moneytalks!)的逻辑,这是硬道理。心目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名校很快被“现实”掉了,这样一来,标准清晰了很多。很快我发现,英国MBA才一年,总价肯定低于之前查过的几个国家,性价比是最高的。
不过即使如此,把自己的积蓄全算上,也还差好几万。当一切矛盾归于经费问题的时候,我突然从一
个北京人,变成了来京务工人员。
背着单位,我几乎身兼三职。忘不了帮出版社校对英文字典的那两个月中从办公室到宿舍之间漆黑的林荫道,忘不了为写书撰稿在公共汽车上失神过了站,忘不了业余教课时满手的粉笔灰。“疯狂捞钱”的我终于迎来了一场二十年未遇、持续一周的40度高烧。镜子中的皱纹刻下了心灵的褶痕,昏黑的眼袋储备了经久的疲劳。
留学对人的锻造从准备阶段就开始了。当自己憧憬并为之鼓吹的理想变成附体的魔咒,此时更需要的是一些偏执。
2002年底,我递交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申请。
这是个老校,老得让人有些不敢相信:1451年建立。
国内称得上大学的,无论是京师大学堂(1898年)还是北洋大学(1895年),充其量不过一百年出头。
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