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凯恩斯思想小史(繁荣的钥匙)(美)彼得·特明//(英)戴维·瓦因斯|译者:王子约|校注:刘培林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
23.7
6.8折
¥
35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美)彼得·特明//(英)戴维·瓦因斯|译者:王子约|校注:刘培林
出版社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81055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3843379
上书时间2024-11-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彼得·特明、戴维·瓦因斯著的《凯恩斯思想小史(繁荣的钥匙)》是深入了解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思想的重要图书。
本书并无复杂模型,可读性强,作者写作过程中曾将初稿在“哈佛退休者继续教育学院”(老年大学)传阅,以求通俗易懂,可以让更多不了解宏观经济学、不了解凯恩斯的读者有机会了解凯恩斯的思想。
作者注重对凯恩斯思想形成的经济学理论和历史背景加以介绍,相信会对经济学专业的学者和学生有所启发。
作者特别分析了凯恩斯思想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的关系,具有现实价值。
作者为中文版倾情作序,林毅夫、张军、托马斯·皮凯蒂等推荐。
作者简介
刘培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研究员,出版过专著《发展战略和增长的源泉:中国经验的研究》。
王子约,曾任第一财经记者,撰写了大量有影响的宏观经济报道。曾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财经奖学金、国务院信息公开办优秀评论员评比特等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戴维·瓦因斯(DavidVines),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经济学教授、高级学者。曾联合主编多本关于全球经济治理的书籍。 彼得·特明(PeterTemin),麻省理工学院伊莱沙·格雷二世(ElishaGrayII)荣休经济学教授,撰写过《大萧条的教训》(LessonsfromtheGreatDepression)和其他著作。
目录
第1章 凯恩斯之前的经济学I:休谟
第2章 凡尔赛会议上的凯恩斯
第3章 凯恩斯和麦克米伦委员会
第4章 凯恩斯之前的经济学II:马歇尔
第5章 《通论》
第6章 IS—LM曲线
第7章 流动性陷阱
第8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斯旺示意图
第9章 凯恩斯主义时代:危机与应对
第10章 国际节俭悖论
经济术语解释
引文出处和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索引
内容摘要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作为一代经济学巨擘,不仅开创了被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三大革命之一的宏观经济学,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和全球经济的重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协助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建。
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而言,尤其是对于中国而言,凯恩斯关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凯恩斯思想小史(繁荣的钥匙)》作者彼得·特明、戴维·瓦因斯简明、客观地介绍了凯恩斯的思想,力图使非经济学专业人士也能比较容易地读懂本书的内容。
本书首先总结了凯恩斯之前的经济学思想,解释了凯恩斯挣脱传统思维束缚的难度。接下来从封闭经济入手,使用极少量的图示,清晰地介绍了凯恩斯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并进一步扩展到国际经济分析。作者尤其注重将凯恩斯思想置于缓解大萧条影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经济增长的政策实践中加以介绍。
他们还特别指出,凯恩斯围绕国际经济学所进行的工作常常被忽视,但这其中就蕴藏着凯恩斯思想与今天全球经济危机的关联,因此他们在本书的最后讨论了当今世界经济共同面临的问题,认为凯恩斯思想仍然大有用武之地。
精彩内容
第1章凯恩斯之前的经济学I:休谟
现代经济学发端于18世纪的英国。这并不让人感
到奇怪。英国在18世纪的经济活动如此活跃,其水平只有1世纪的罗马和17世纪的荷兰可以与之比肩。不过,虽然那些时代和那些地方居民的福利水平可能和18世纪的英国一样高,但那两个先行者没有哪一个走向了工业革命。较之其他更早期的探索而言,英国那样卓越的经济思想更为人们熟知,至少部分原因是英语世界持续的经济成就。我们将在本章和第4章介绍传统经济学的一些内容,以便展现凯恩斯所处时代的知识背景。
亚当·斯密(AdamSmith)是英国早期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创作了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著作,指引着几个世纪以来的经济学发展。《国富论》(TheWealthofNations)并非完全原创,斯密借鉴了同时代其他思想家的理论,那些思想家是在斯密写这本书之后才被看作是经济学家。斯密将这些思想融汇成一套连贯的观点,即经济的各个部分如何通过市场运作相互协调成为一体,斯密也藉此而成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也综合了同时代其他经济学家的见解,即市场为何会失灵,进而导致一个经济体中的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他将这些新见解融合到一起,提出了一个新的“凯恩斯学派”理论。该理论作为经济学中心,已经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
18世纪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由斯密的好友大卫·休谟(DavidHume)①提出。我们在本书第1章中就讨论这个观点,是因为国际问题在凯恩斯的整个理论生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休谟没有写出可以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相媲美的经济学著作,但是他确实写过几篇重要的经济学论文,其中的“论贸易平衡”为当今思考各国如何在世界中形成有机整体提供了理论框架。
在“论贸易平衡”中,休谟将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各国之间互动的方式。他关注的是金属货币的双重功能,即金币和银币既在国内使用,也在国际贸易中使用。18世纪时,英国采用银本位。黄金在货币
中的重要性日渐提高,艾萨克·牛顿(IsaacNewton)在担任皇家铸币局局长(MasteroftheRoyalMint)期间,曾就如何安排金银两种金属而努力加以协调,但未能成功。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相等,那么进口商进口商品所需的外币,可以从出口商出售其商品和服务所获得的外币那里得到满足。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不相等,那么就需要用金属货币(以英镑和先令的形式)来结清差额。
这正是休谟在“论贸易平衡”中思考的问题。他的大部分讨论都以叙述的形式展开,描述了现代和古代国家是如何获得和失去金属货币的,但休谟在展开其叙述之前,先进行了一个思想实验,猜测了假想的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休谟简洁地陈述了他的论点:假设英国货币量的五分之四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就货币量的情况来看,如同倒退到哈里王朝和爱德华王朝时期一样,那么结果又会怎么样呢?一切劳动力和商品的价格难道不会同比例下降?各种物品的售价难道不会像在那两个王朝时期一样便宜?那样一来,还有哪个国家能在国外市场上和我们争夺呢?或者还有哪个国家能在我们足以获利的价格水平上销售其制造品呢?这些因素又会在多短的时间内回补我们已失去的那些货币量,并把价格水平推高到所有毗邻国家的水平?一旦我们进入那样的状态,我们马上就会丧失劳动力和商品的廉价优势,而且,货币达到足敷我们所需的数量之后,就不会进一步流入了。
再假设英国的货币量在一夜之间增加四倍,接下来难道不会发生相反的情形吗?……现在很清楚的是,如果畸高价格的现象行将异乎寻常地出现之时,同样的机制就会加以纠正,该机制必然会按正常的自然规律去防止它发生,必然在所有邻国中使货币量与每个国家技艺和工业活动水平之间恒久地保持一定比例。
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