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闲情偶寄(上下)(精)(清)李渔
  • 【假一罚四】闲情偶寄(上下)(精)(清)李渔
  • 【假一罚四】闲情偶寄(上下)(精)(清)李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闲情偶寄(上下)(精)(清)李渔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46.8 5.5折 85 全新

库存5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清)李渔

出版社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12328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5元

货号31201865

上书时间2024-10-27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和美学家。他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他一生著述丰富,著有启蒙读物《笠翁对韵》。

目录
上册

译文/原文
卷一词曲部上
结构第一
戒讽刺
立主脑
脱窠臼
密针线
减头绪
戒荒唐
审虚实
词采第二
贵显浅
重机趣
戒浮泛
忌填塞
音律第三
恪守词韵
凛遵曲谱
鱼模当分
廉监宜避
拗句难好
合韵易重
慎用上声
少填入韵
别解务头
词曲部下
宾白第四
声务铿锵
语求肖似
词别繁减
字分南北
文贵洁净
意取尖新
少用方言
时防漏孔
科诨第五
戒淫亵
忌俗恶
重关系
贵自然
格局第六
家门
冲场
出脚色
小收煞
大收煞
填词余论
卷二演习部
选剧第一
别古今
剂冷热
变调第二
缩长为短
变旧成新
附《琵琶记?寻夫》改本
《明珠记?煎茶》改本
授曲第三
解明曲意
调熟字音
字忌模糊
曲严分合
锣鼓忌杂
吹合宜低
教白第四
高低抑扬
缓急顿挫
脱套第五
衣冠恶习
声音恶习
语言恶习
科诨恶习
卷三声容部
选姿第一
肌肤
眉眼
手足
态度
修容第二
盥栉
熏陶
点染
治服第三
首饰
衣衫
鞋袜
附妇人鞋袜辨
习技第四
文艺
丝竹
歌舞

下册
译文/原文
卷四居室部
房舍第一
向背
途径
高下
出檐深浅
置顶格
甃地
洒扫
藏垢纳污
窗栏第二
制体宜坚
纵横格
欹斜格(系栏)
屈曲体(系栏)
取景在借
湖舫式
便面窗外推板装花式
便面窗花卉式便面窗虫鸟式
山水图窗
尺幅窗图式
梅窗
墙壁第三
界墙
女墙
厅壁
书房壁
联匾第四
蕉叶联
此君联
碑文额
手卷额
册页匾
虚白匾
石光匾
秋叶匾
山石第五
大山
小山
石壁
石洞
零星小石
器玩部
制度第一
几案
椅杌
暖椅式
床帐
橱柜
箱笼箧笥
骨董
炉瓶
屏轴
茶具
酒具
碗碟
灯烛
笺简
位置第二
忌排偶
贵活变
卷五饮馔部
蔬食第一




瓜茄瓠芋山药
葱蒜韭
萝卜
芥辣汁
谷食第二
饭粥

糕饼


肉食第三


牛犬



野禽野兽




零星水族
不载果食茶酒说
种植部
木本第一
牡丹






海棠
玉兰
辛夷
山茶
紫薇
绣球
紫荆
栀子
杜鹃樱桃
石榴
木槿

合欢
木芙蓉
夹竹桃
瑞香
茉莉

藤本第二
蔷薇
木香
酴醿
月月红
姊妹花
玫瑰
素馨
凌霄
真珠兰
草本第三
芍药


水仙
芙蕖
罂粟


鸡冠
玉簪
凤仙
金钱
蝴蝶花


众卉第四
芭蕉
翠云
虞美人
书带草
老少年
天竹
虎刺


竹木第五

松柏
梧桐
槐榆

黄杨
棕榈
枫桕
冬青
卷六颐养部
行乐第一
贵人行乐之法
富人行乐之法
贫贱行乐之法
家庭行乐之法
道途行乐之法
春季行乐之法
夏季行乐之法
秋季行乐之法
冬季行乐之法
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






沐浴
听琴观棋
看花听鸟
蓄养禽鱼
浇灌竹木
止忧第二
止眼前可备之忧
止身外不测之忧
调饮啜第三
爱食者多食
怕食者少食
太饥勿饱
太饱勿饥
怒时哀时勿食
倦时闷时勿食
节欲第四
节快乐过情之欲
节忧患伤情之欲
节饥饱方殷之欲
节劳苦初停之欲
节新婚乍御之欲
节隆冬盛暑之欲
却病第五
病未至而防之
病将至而止之
病已至而退之
疗病第六
本性酷好之药
其人急需之药
一心钟爱之药
一生未见之药
平时契慕之药
素常乐为之药
生平痛恶之药

内容摘要
《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戏剧家、文学家李渔的代表作,既收录其一生戏曲理论的精华,又集中体现他在居室、器玩、种植、饮馔、颐养等方面的生活感悟。全书机趣新颖,言词浅明隽永,堪称中国古代生活美学之典范。《闲情偶寄》能想凡人所不屑之生活小事,发凡人欲说而说不出的议论。从词曲创作、戏剧演习、声容装扮到器物古玩、建筑、种植、饮食与养生等文艺生活的方方面面,字字句句皆是李渔毕生心血的总结。

精彩内容
卷一词曲部上结构第一
填词一事,向来被文人们看作末技。然而若能放下身段去做这件事,还是胜过跑马比剑,酗酒赌博。孔子曾经说过:“不是有掷彩博弈的游戏吗?玩玩这个也比闲着好。”博弈虽然是游戏,但也好过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都不用心;填词虽然是小道,可还是比博弈好吧?我觉得技艺不论大小,贵在能够精湛;才能不论高低,利在善于运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既能精湛又善运用,就可以扬长避短,成名成家。不然的话,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作文只会堆砌典故,著书空发无用之论,写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填词这件事,不仅文人干好了足以成名,即使是前朝帝王,也有因为擅长本朝词曲而使国事彪炳千古的。请让我一一道来:高则诚和王实甫都是元代名士,除了填词,没有其他成就;假如这两人没有创作《琵琶记》和《西厢记》,那么今天谁会知道他们的名字呢?所以,高则诚和王实甫是因为《琵琶记》和《西厢记》才得以名垂青史。汤显祖是明代的才子,所作诗歌、文章和书札都值得一读,而他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不是诗歌、文章和书札,而是戏剧《牡丹亭》。假如没有创作《牡丹亭》,那么汤显祖在当时就已经是有其人而无其名,更不用说以后的影响了。所以,汤显祖是因为《牡丹亭》才得以名垂青史。这是文人因填词而成名的实例。
历朝历代的文学创作,都有其代表性的成就,“汉史”“唐诗”“宋文”“元曲”,人人都能脱口而出。《汉书》《史记》千古流传,不可磨灭,很久远了。唐代诗人辈出,宋代文士众多,在文坛,汉唐宋三代称得上鼎足而立,是夏商周这“三代”之后的又一个“三代”。元代统治的天下,不仅是政刑礼乐没什么值得效法的,就连语言文学,图书文章这些微末小事,也未见有什么成就;倘若不是元人崇尚词曲,有《琵琶记》《西厢记》以及《元人百种》这些书流传后世,那么当时的元代,也就会像五代、金、辽一样湮没在历史中,哪里还沾得上汉唐宋三代的光,被学士文人挂在嘴上呢?这是帝王国事因填词而成名的实例。由此看来,填词并不是末技,而是与史传诗文同源的另一支脉。近来倾慕填词,努力想要追步元人,比肩汤显祖的人很多,然而实际上作者还是寥寥无几,没听说什么绝世佳作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词曲创作只能通过阅读前世书籍来学习,并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遵循。在没有灯光的暗室里,明眼人和盲人一样什么都看不见,找不到路径,所以没有人指点迷津不足为怪。而且半途而废的人居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人也为数不少。
我曾经奇怪:天地之间每一种文字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与之相应的法脉准绳,这和耳提面命没什么区别;只有词曲创作一事,不仅仅是简略至极,甚至搁置一边,只字不提。揣摩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填词的道理艰涩深奥,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词曲作者,每当思绪奔涌,冲入云霄之际,就会魂魄飞越,如入梦境,不到篇章创作的终结,他的精神不会恢复常态。讲述真实的东西很容易,描绘梦幻般的东西则很难,所以不是不想传授,而是无法传授。果真如此,那可确实是真奇怪真困难,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了。我认为这种最精深的道理,讲的都是最上乘的学问,填词的学问并不都是这样,难道因为精深的道理难以形诸语言,而粗浅的道理也搁置不论吗?
第二,填词的道理变幻无常,说它应该是这样的,又有不应该是这样的。比如为生旦填词,贵在端庄文雅;为净丑作曲,定要幽默诙谐,这是常理。可是如果遇到风流倜傥、放浪形骸的生旦,端庄文雅反而不合适;对于性情迂腐、不知变通的净丑,幽默诙谐则是忌讳。像这样的事情,不能死板地局限于陈规。因为怕以陈规旧习误导拘泥于古训的作者,所以宁肯付之阙如,也不画蛇添足,言无益之事。若果真如此,那么这种变幻之理,不但适用于填词制曲,连科举帖括,赋诗作文也都适用,难道还有以一成不变的章法写文章,却会得到人们的赏识,世代流传吗?
第三,历来名士十有八九都以诗赋得人垂青,以词曲传名后世的不到十分之一,大概千百人中也只有一个吧。而凡是能以词曲传名的人,都将其中的法门像宝贝似的珍藏着,秘不示人,因为他们认为这法门不是其他任何人传授给我的,为什么单单要我传授给其他人。假如家家户户都填词制曲,那么无论世间有多少《阳春》《白雪》一样的高雅作品,深谙鉴赏之道的人未必不会从晚出的作品中挑选出佳作,使才能平庸的前辈相形见绌;而且如果像周瑜那样精通音律鉴赏的人越来越多,频频指出词曲中的瑕疵,使前人的缺点和不足暴露无遗,这就好比一个善射的后羿调教出无数个善射的逢蒙,最终使自己吃亏受害一样,不如还是仿效前人,三缄其口,默不作声为好。
虽然词曲创作之道不传于世,上述三个原因是并列的,但据我个人揣摩,最后这个原因应该是最主要的。在我看来,文章乃是天下公器,不是我个人所能私有的;其中的是非,古来自有定评,难道是我个人可以颠倒的吗?不如倾尽我个人之所有,将它们公之于众,把天下后世所有名士贤人全部视为同道,胜过我的我把他当作老师,但同时也不妨碍他成为给予我启示的得意门生;与我相近的我把他当作朋友,这也是一条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途径。怀有这样的心态,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平生所知所学和盘托出,对于前人流传至今的书籍,也会自然而然地取其优长,弃其缺陷,辨其精华,识其糟粕,让世人知道什么是应该学习的,什么是应该避免的,以免在读书时被误导。理解我,怪罪我,怜悯我,甚至杀害我,全由世人,我不会顾及以后的事情。唯一担心的是,上面我所说的,自认为正确而不一定正确;世人所赞同的,我认为错误而不一定错误。我所说的完全是出于公心,如若不公,甘愿接受千秋万代的惩罚。哎,元代的先贤们如果复生,一定会原谅我的。
通常填词最重要的是音律,而只有我以结构为先,这是因为音律有书籍可以参考,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自周德清《中原音韵》一书问世以来,阴阳平仄之间的界限已经清晰可见,就像水里划船,岸上推车一样,稍微懂得一点遵循章法的人,想要犯错误也不太可能了。程明善《啸余谱》和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问世之后,填词者更是可以依葫芦画瓢,创作有了明确的样本。前人把制曲叫作“填词”,填是“分布”的意思,就像在棋盘上按规定画着格子,见一格子,布一棋子,只有黑白之分,从来不会把棋子下到格外。需要用韵,我就押韵,不需要用韵,我就随意发挥。至于音律的和谐,音质的优美,虽然神妙而难以言喻,也可以由勉强为之发展到挥洒自如,由墨守成规而渐趋化境。至于结构,则应当在捻笔挥毫,创制音律之前就加以谋划。这就好像自然界为人体塑形,应当在精血刚刚凝结,胚胎尚未发育完善之际,就制定出完备的形态,让微小的精血具备五官和骨骼的雏形。如果事先没有完备的形态,而是从头顶到脚跟,一段一段地生长,那么人的躯体恐怕会有无数断断续续的痕迹,血气也会因此而阻滞其中。
工匠建造房屋也是这样。在地基刚刚平整,房屋间架尚未确立之际,应当先筹划好哪里建厅堂,哪里开窗户,造房梁需要什么木材,一定要等布局成熟,才能开工建造。如果建成一部分再去筹划一部分,顾前不顾后,必然会导致改建一部分以适应另一部分,房子还没建好就已经毁了。就像古人说“筑舍道傍,三年不成”,本来能够用来建造几座房子的资金,还不够建造一厅一堂了。所以创作戏曲的人,不能急于动笔,只有成熟的前期筹划,才换得来之后的奋笔疾书。有奇妙的素材,才写得出奇妙的文章,失败的命题是不可能使作者文思泉涌文采飞扬的。我曾经阅读过一些时下流行的戏曲作品,为作者惨淡经营、用心良苦而作品却无法配乐演出感到惋惜。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因为审音配乐非常困难,而是因为整部作品的结构缺乏妥善的安排。
词曲的文采似乎不必急于讨论,而我讨论文采也在音律之前,因为才华和技能是有区别的。稍有文采的人就可以称作才人,深通音律的人终究只是艺士。师旷只会鉴赏音乐而不会作曲,李龟年只会评判词的好坏而不会填词;假如让他们与词曲作家同处一堂,我肯定他们会坐在末席。有些事情虽然细微,却必须严格对待,这就是一个例子。

媒体评论
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培养闲情逸致的教科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