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挖光阴苏先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挖光阴苏先生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22.8 4.6折 49.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先生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71179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31568931

上书时间2024-10-27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一棵树顶住的房子
独居的三伯
姑姑月兔
爷爷的咳嗽
共享书屋
两个复读生
一个兵

杨存女
挖光阴
一水洗百净
这风尘仆仆的跪倒
摸奖
父亲的信
一个人静静地黑
一个村庄的身世
回家吧,回家了
走远

麦子,麦子
跑肚
献天爷
上粮

人间棉花糖
打春
捏瓦呜儿
自行车上的梦
新课本
偷“背”字
扫毛衣
笼火
送婚书
耍故事

后记
我要写出内心的恐惧和与之抗衡的力量之源

内容摘要
六年前,我突然发现自己成了一团乱麻,被谎言、虚华、无序和无数冲动包围着,越缠越紧。我必须逃,从心里逃出一个全新的“我”。
于是开始整理过往的记忆:一份亲情,一段路途,一件童年往事,一场瓢泼大雨,一次偶遇,一种寂寞……那些记忆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从纷繁缠乱的枝桠逐渐长成了现在的这一片小树林。
如果光线合适,温度合适,气味恰好也合适,我们总会寻到一段旧时光,一段早已忘却的日子。

精彩内容
一个村庄的身世因为曾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比自己年长二十多岁的人的角度理解了一次生活,理解了一个村庄。
上高中时,有一年我从学校跑回家,在家里待着,待到了漫山遍野的桃花全部绽放的时候。每天傍晚我都会溜溜达达地去山上走一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山顶变成了花海,整片山被花香覆盖,我的鼻子闻不见其他任何味道。不光是桃树,荆棘树也开始挂红黄不明的果子。折下几枝桃花拿在手里,几只蜜蜂被桃花吸引,我举着桃花把它们从一处带到了另一处。山顶的广播塔上的喇叭还是像我上小学时那样,会定时响起,我坐在山顶的树林子旁边,把脚垂到崖下,眼睛望向远山,耳朵听着广播,似乎十多年间这里的日子从未移走,一切还是老样子,植物一年四季枯荣往复,大山岿然不动,只有街道延长了一截又一截。
恰好在这一年,轮到我们家的人来当“会长”。
“会长”是每年负责庄子里东岳大帝诞辰祭祀的人,每年要各家轮流来当。会长有三个人,一个人负责请剧团唱戏,一个人负责处理庙宇祭祀事宜,还有一个人负责财务,要处理收钱、采购、花销等事。这一年我父亲要负责庙宇祭祀。父亲本身就在庄子里的剧团里,之前我跟着他看热闹时也断断续续见识过整个流程。东岳大帝的诞辰是农历三月二十八,负责财务的会长会提前半个月挨家挨户地收钱。三十多年前,每家每户要出一匙胡麻油加一碗面,这个惯例持续了十年。后来大家觉得收集面和油比较麻烦,会长提着油桶和面袋子挨家串户也不方便,便改成了每口人交五毛钱。如今,每口人要交三十五块钱。庄子里的秦腔剧团成员也都老了,现在再进行祭祀时会请专业的剧团来唱戏,唱四天四夜。
父亲在银川的工程没有做完,回不了家,但负责庄子里的祭祀时是不能推脱的,他每天都会追几个电话来,心急如焚。后来庄子里的阴阳先生对他说,只要让孩子招待好他们这几个干这一行的人就行,他们会把这件事办好的,庄子里的祭祀活动进行了这么多年,大家都很自觉,不用父亲操什么心。
庄子里负责庙宇祭祀的几位先生后来几天都在我家里忙来忙去,我负责裁纸、磨墨、兑红、泡茶、添水、晾晒纸张,他们负责画对联和符纸、抄经文、写祭文、准备各类旗子,母亲负责给他们准备餐食。这群老先生每天在干活间隙都会聊很多庄子里的事,从几十年前的事到现在的事、从老人到年轻人,也说到过一些奇事怪事。他们描述的多是苦难,因为他们这个行当最常见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苦难。我倚在门框上听,一听就是几个小时,几位先生时不时看我一眼,偶尔也问我:“你咋看?”我笑笑,说:“我晓不得。”他们也笑笑,说:“你长大就晓得了。”几位先生家里的孩子都是我的同学,有些读到小学四五年级就出去打工了,还有些读到初中才出去打工,另外一些和我一样,在读高中。
那时候我不知道我们的未来会如何,我也不知道某天我会用文字记录这些事情。
几天后,我跟着他们去庙里打扫,只在春节、清明、端午和农历三月二十八这几天里,这座庙才会开门,其他时间要进去的话得找会长拿钥匙。我们拔掉院子里的草,把神仙擦拭干净,又给神仙换上新的衣服,门窗全部擦洗一遍。在主殿里扫地时,一位先生说:“神仙知道庄子里每个人一年来的好运和霉运。”我点点头说:“是。”我说因为我觉得神仙什么事都知道的。他继续说:“你看这墙上和庙门口的旗子,都是人们还愿时送的,很多人在去年许下了愿望,来年都实现了。”我这才理解他真正的意思。他继续说:“没人敢骗神仙,许了愿望,就得来感谢神仙,得把好吃好喝的、功德旗都送上来。”我在主殿的墙上找了一圈,找到了前几年父亲送给神仙的还愿旗,那时我身体虚弱,父亲祈愿之后我的身体好转了。父亲的还愿旗已经被后来几年的旗子遮住了,只能在上面看见我的署名,那是我的小名。庄子供奉的神仙只认小名,你在外面叫什么名字他管不着,在庄子里叫啥在神仙面前就得是啥。出主殿后,我看见院子正中间的祭台上都是现杀活鸡时留下的血迹,有些人挣到大钱后会杀鸡献给神仙。先生让我去庙门口放一挂鞭炮,我把鞭炮挂在杏树上,这活儿我很熟练,每年大年初一的零点,我都会来这里放一挂。放完之后,我回主殿的台阶上坐着,庙落在庄子的最高处,风吹着我们的脸,先生说:“你这炮一放,庄子里的人就知道庙门开了,一会儿就会有人来上香。”十多分钟后,果然有人来上香。几位先生继续聊了起来,他们说前些年庙里香火不旺,人都穷,这几年祭台上的香烧一个月都不会断火,房檐下还挂了很多能燃上月余的盘香,有人还给庙里添置了物件。他们越聊越多:庄子里上一代人中是谁谁最早发家,迁走前还来庙里祭拜过;这一代人谁谁在某年发了大财,给庙里捐了几个大香炉,估计离迁走不远了……在他们的讲述里,时间似乎一下子从很早以前滑到了现在,出生、发迹、离开、死亡,一个人的一生就在这四幕里完结了。
我从庙门口看出去,庄子里人家的屋顶上,黑瓦被太阳照得发出淡淡雾气。是啊,每家每户真实的生活,都不是我们肉眼所看见的,只有在神仙面前,人才最真实。一座庙见证着一个村庄,它能看见被掩盖了的另一面。人们跪在这里许愿,许健康、许财富、许功名……只有一座庙才能看得清一个村庄的身世,看得清那些出走的人,回来的人,失意的人,得意的人。
庙里的事情忙完后,负责剧团唱戏的会长让我去帮忙晒剧团的戏服。我们把戏箱抬到戏场的院子里,一件一件地拿出来,他说:“这可是咱们庄子这四五十年的家当,一年添置几件,零零散散地积攒这么多年才攒下来了这份家业,可得细致点,别摔了磕了。”那天,我看着满院子闪闪发光的戏服,才知道了一个村庄的日子和一个家庭的日子过法是一样的。戏服晒了一个下午,晚上回到家,开饭前,除了几位先生,乞丐福舟也来了。
福舟是镇里有名的乞丐,是全镇最出名的人。他比我大十来岁,是个哑巴,有点歪头和痴呆,每天都在镇里闲逛。他有个很厉害的本事——每个庄子里只要有祭祀这一类的公共活动,他总会知道,还要去那个庄子住上几天,吃香喝辣,和神仙们享受同样的待遇。每个庄子也都会好好地招待他,人们总觉得他是神仙的一个化身。之前好多次路过我们家的时候,他也会来要碗饭吃。他每次来都带着自己用的碗,我盛好面,再端出去倒在他的碗里,他从袖头里拿出筷子,几下就吃完了,吃饱前他是不会离开的,会一碗接一碗吃。
农历三月二十八这天,庙里的神仙会被抬进戏场的大院,然后会被抬到戏台子的正前方看戏。庄子里的每家每户都会端出两个人头那么大的馒头,在上面点上大红的桃花、杏花,再炒一盘献菜,端到神仙面前,放上半个钟头,等神仙吃完,再端回家。福舟此时就会坐在神仙旁边,人们会给他好多好菜好肉。他是镇里活得最长的乞丐,至今还活着呢。
戏场院子里的人多得脚挨着脚,除了庄子里的人,每家每户喜欢看热闹的亲戚也会来。亲戚们一来就会住上四天四夜,跟着神仙一起享受,就当是给自己放个假。
我三十五岁这年的夏天,有人在我小学同学的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些老同学们在一条路的尽头站着小便,另一名同学拍下了他们的背影,传到了群里。
那一刻,我陷入了一种莫名的遗憾中,想到自己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走到路的尽头撒一泡尿了,这辈子再也没有这种机会了。我每次回家总是想去看看,然而又总是在巴掌大的地方忙前忙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到处走走看看了。深夜,思来想去后,我找到了答案,因为我没继续生活在那里,所以不会再仔仔细细地翻那些山,穿那些庄,并踩那些路了。
照片上的那条路是我们上小学时的必经之路,只有我们那两届的学生走过那条路,后来学校搬迁,那条路随之就被废弃了。那是在树林子里绕着树、躲着坑,经过十多个人的集体探索才找出来的路,是一条我们走出来的路,偶尔有几个放牛的人、挑粪的人,也会从那里走一走。如今它已经不能叫作路了。它又回归了自己本来的模样,成了林中草地的一部分,开始杂草丛生,路的痕迹渐渐被隐藏,庄子里的人甚至不知道,这里曾经悄悄地出现过一条路,又悄悄地消失了。庄子里可能还出现过很多没人知道的东西,也都悄悄没了:来过一只牲口,来过一个乞丐,半夜有一个醉汉路过,雨水在某个河沟里形成了一个涝坝后来又悄悄地干了,有个稀奇的动物曾在某个洞里住过后来又跑了……一个村庄由什么构成?一眼井,上千个相互认识的水桶,十几个木匠,两个阴阳先生,一百头牲口,几百户人家,一所学校,几个有名有姓的无赖,几条河沟,几个涝坝,一座瓦窑,一个大戏台,两名医生,一个神婆,几个说媒的……只有站在山顶上,挨家挨户地去瞧,才能看清楚一个村庄。谁家消失了,房屋倒下了,院子里被荒草占领了;谁家几十年后又突然有了人,谁家还有老人,谁家开始干起了新的营生,挤掉了原来干这门营生的人……只要人需要活下去,就会有矛盾滋生,只要有劳动,就有声响。
去年秋收时,我回家去,站在门前和聚集在那里的叔叔伯伯、婶婶大娘们聊天。我尽力地说着一些他们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尽可能地说着关于这个庄子的话,让一群在庄子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能再次接纳我——一个已经离开家乡多年的人。
我说起对面山上的那一眼窑洞,婶子说:“这你都记得?”我说:“咋不记得?我在这里都长到二十岁,咋能忘?”伯伯说:“能忘的都不知道回家了;能回家收麦子的,都是没忘记家的。回家远不远?”我回:“回家好远,好远啊,但家永远是要回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