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精装珍藏版)罗新
  • 【假一罚四】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精装珍藏版)罗新
  • 【假一罚四】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精装珍藏版)罗新
  • 【假一罚四】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精装珍藏版)罗新
  • 【假一罚四】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精装珍藏版)罗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精装珍藏版)罗新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32.2 4.7折 69 全新

库存8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新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48584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31617178

上书时间2024-10-27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专业代表作《中古北族名号研究》、《黑毡上的北魏皇帝》,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学术随笔《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历史非虚构作品《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等。

目录

写在出发之前:金莲川在召唤

千里滦京第一程——从健德门到皂甲屯

龙虎台前暑气深——从昌平到居庸关

居庸关外看长城——从居庸关到延庆

黑谷深深十八盘——从延庆旧县镇到白河堡水库

无限青山锁大边——从白河堡水库到长伸地村

边关何处龙门所——从长伸地村到龙门所

白云依旧照黑河——从龙门所到白草镇

水远沟深山复山——从白草镇到老掌沟

北出沙岭见平川——从老掌沟到小厂镇

七月杨花满路飞——从小厂镇到五花草甸

梳妆楼下金莲肥——从五花草甸到沽源

察罕脑儿草萋萋——从沽源到塞北管理区

李陵台上野云低——从塞北管理区到黑城子

乌桓城下问白翎——从黑城子到四郎城

紫菊金莲绕滦京——从四郎城到上都遗址

写在一年以后



内容摘要

从大都到上都,这是一条元朝皇帝候鸟般春去秋来的辇路,是一条从农耕文明渐变到草原文明的路。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元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的了解自己所研究的这个中国吗?”

“到了我这个年纪,一切希望、梦想、信心和理想都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难以言说的无奈、郁结、愤懑和迷惑。是啊,我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社会吗?我所研究的那个遥远迷蒙的中国,和眼下这个常常令我大惑不解的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历史学家罗新用艰苦的徒步行走,开始了一场关于历史、关于当下、关于自我的深刻探寻。



主编推荐
  “和罗老师一起旅行,山川都带字幕。”

————————————————————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春风悦读盛典年度非虚构奖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

《东方历史评论》年度历史图书

————————————————————

国nei旅行文学的经典之作,充满赤子之心的历史大散文。

北大历史学家罗新的徒步之旅,一场关于历史、关于当下、关于自我的深刻探寻。

五十三岁的北大教授罗新,用十五天时间,徒步四百五十公里,从元大都北京行走到内蒙古的元上都。在此间,他流了血,出了汗,吃了苦,接触了这条沧桑古道上的中国和百姓。

“旅行者不是来猎奇的,你短暂地(哪怕是浅浅地)融入你所经过的一切地方,你不是高高在上的游览者,你是背负行囊汗流浃背的过路人,你是需要而且一定会得到同情的远行客。”

真正的口碑之作,载誉无数,不断被阅读。这是一部充满学识和洞见、悲悯与关怀的作品。

在罗老师的笔下,每一段路,每一条河,每一座小山,每一种飞鸟,都凝固着历史的变化与传承。历史学、语言学、地理学、考古学、博物学、诗歌……都信手拈来,满是渊博的学识和历史学家的使命感和洞见——

“历史学家的使命是反抗主流历史理解。”

“我们的历史书写对普通人不公。”

“人不单单是命运的承受者,也是命运的创造者。”

“真正的历史,应该多给小人物机会。”

古代与现实映照,历史与人生交汇,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也重新发现自我。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元代君臣的轶事、近代探索者的足迹,与今天百姓的疾苦、“我”的前半生,交汇互见,既波澜壮阔又细腻婉约。颇为耐读和反复品味。

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险些残废的旅行,风华正茂的女弟子的离世,浅淡之交的小博士的离奇失踪……人生如寄,这是一部暗藏深情的写作。

当时空被压缩zhi极限,愈是如此,愈凸显行走的意义。

旅行使我们更深地走向自己的内在,同时也把自己开放给世界的外在。本书汇集了许多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迭出。

“在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精彩内容

北出沙岭见平川(节选)


小厂镇是南北一条主街,外加东西一条横街,我们沿着主街向北,过了一座水泥桥,就是店铺密集的闹市区了。停在路边的一辆卡车上有三匹枣红马,路边的木桩上拴着高大的黑骡。街上飘浮着一股轻烟般的兴奋。下午到宾馆时,服务员问我们是不是来赶会的。原来从明天开始是小厂镇的大集会,有货物交换,也有唱大戏,周围老乡都要来赶会。没想到这种古老的乡里传统能持续到今天。

我们进了一家玻璃窗上写满了饭菜品种的餐馆,各点了一碗刀削面,外加一碟油炸花生米,一盘土豆丝,一盆家常豆腐。真是饿了,我们把面吃得一滴汤都不剩,菜也差点儿吃完。聊起许多话题,过去的,现在的,多半都是我们共同熟悉的人或事。不知怎么聊到很多年前那个夏天我们一起去陇南,在西汉水北岸的高山上寻访古仇池国。那次一起去的除了我和王抒,还有我的同事、北大历史系的李新峰教授,以及已经不在人世的刘聪。我还记得在火车上他们三个合起来愤怒地批判我,因为我反对把那年世界杯上韩国队的奇迹般胜利与作弊及国民性联系起来。

我知道王抒和刘聪的父母一直有联系,就问起他们怎么样。王抒叹口气,说了一些情况,都不是让人高兴的。自从刘聪去世,我很少和人谈起她,不愿触及这个令人伤痛的话题。现在,在远离北京、远离熟人的地方,忽然想起她,竟然一下子沉浸到往事之中。饭后在街上走了一会儿,还去看了正在布置戏台的大戏场,再沿着街边种有樟子松的人行道回到宾馆,回到房间,已经错过了“天遥落日低”的高原美景。脑子里一直有刘聪的样子。

刘聪生于1979年2月,山东莱阳人,1996年保送进北大文科实验班,2000年本科毕业后师从陈苏镇教授,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随即赴芝加哥大学跟巫鸿教授读艺术史。刘聪读本科时参加了我们的吴简讨论班,本科毕业论文也是写吴简,还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了一篇研究吴简的论文。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和她熟悉起来的。她到美国读书后,我路过芝加哥还去看过她两次。2007年夏天我在宁夏,忽然接到王抒的电话,说刘聪被诊断患有脑瘤。2008年3月我到美国开会,在芝加哥见到她,她显得还挺好,跟着我去了印第安纳大学。没想到7月间病情恶化,不得不放弃治疗,回到北京。我们把她安排到亦庄一家带有临终关怀性质的医院,她在那里度过了最后的两个月。巫鸿教授在刘聪去世后立即发来一篇挽词,所描述的,正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那个刘聪:


刘聪是个好学生、好同学、好朋友——一个踏踏实实而又热情洋溢的年轻人。她在芝加哥的短短几年里为我们的中国美术史教学和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课堂上她冷静而严肃,孜孜不倦地探讨学术上的问题,什么事都要刨根问底,搜寻最原始的资料——在我看来这是一名学者最珍贵的素质。在课堂之外她积极地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讨论会,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各种知识。她的性格爽朗开放,乐于帮助别人——不管是访问学者、同系学生还是她辅导下的大学生。她的研究工作不断地深入,在近年内已经开始对中国美术史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包括佛、道信仰和丧葬礼仪的复杂关系,道教中的“代人”概念和实践,做出了独具见解的研究,写出了一些文章的初稿。正当这样一位优秀的年轻学者在即将出现于国内外学术舞台之时,她却不幸地夭折了!


第二年春天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在楼下小院里,就是在刘聪经常走动、经常注视的地方,为刘聪立了一个别致的纪念碑。巫鸿教授精心挑选了一块中国乡村的磨盘石,立起来当作纪念碑,还撰写了中英文碑文(当然没有刻在石头上)。碑文这样写:


我们选择了这个石刻来纪念刘聪:和刘聪一样,它也来自中国。它的质地是坚硬的花岗岩,但是它的磨损和残缺记录了时间的历程和多年的劳作。它不是为哪个英雄定制的纪念碑,而只是一块农民使用的无名的磨盘。它不记载史诗般的历史,而是吸收了世代人们的普通生活经历。它的形状是一个圆环—天空与和谐的象征。它的性格是混融的整体,就和刘聪一样。它既严谨又尊严,也和刘聪一样。它将伴随着我们,以及我们以后的人。当人们不再记得我们和刘聪,这块石刻仍将纪念着一位中国来的学生,对她来说知识超越了国家和文化的边界。它不是我们送给刘聪的礼物:它是刘聪留给我们的礼物。


那年冬天蒋人和教授带我去看过那个纪念碑。那是一个飘着雪花的傍晚,我独自在那个圆磨盘前站了一会儿,脑子里空空如也。对刘聪的任何好评都不足以表达我们之间的联系,那是满含着岁月、理解与情谊的生命之交。刘聪去世后的那个冬天,不知道是不是与她的去世有关,我大病一场,成为我个人生命史的一个里程碑。而且从刘聪去世开始,或者说我总觉得是从她开始的,我接连遭遇这类创巨痛深的丧失,到现在也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

往事就是这样。生命就是这样。不期然地,在这个凉爽的高原之夜,疲惫之下,恍惚之间,又一次想起故人。



媒体评论
  罗新熟知纸上的中国,但更加珍惜自己用脚丈量过的真实大地。他以行旅者的谦卑,印证着一种古老的沧桑、悠远的荒凉,而那些细碎的往事、陌生的见闻,不断闪现在一花一草、山河旧梦之中,又为文明写下了个人的刻度。这是带着知识、记忆、思考上路的游记,也是对历史之于今日之我还有何价值的省察。通过行走的体悟,罗新集聚了重新理解人与土地、历史与现实的重要力量。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