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中国古代著述思想研究刘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中国古代著述思想研究刘畅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37.4 4.7折 80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畅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35058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0元

货号31199937

上书时间2024-10-27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畅,南开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就读于天津师范、南开,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主要领域: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古代政治思想史、新闻传播学理论。有专著《心君同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种原型范畴分析》《史料还原与思辨索原——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学丛稿》《多维视角下的新闻传播理论新探》。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社会科学战线》《南开学报》等发表学术80余篇。另在《光明日报》《读书》《书屋》《散文》《今晚报》等发表随笔、散文、杂文百余篇。曾应美国哈佛东亚语言文明系、英国爱丁堡苏格兰汉学研究中心、美国迈阿密新闻传播学院、韩国水原中文系之邀,前往访问讲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立言不朽”与“立言为公”辨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死而不朽”的相关文献梳理
  第三节  臧文仲其人其言
  第四节  “三不朽”中“公天下”的价值取向
  第五节  公私观念:文字学及相关先秦文献的梳理
  第六节  公私观念:从身份称谓到价值判断的嬗变
  第七节  立言不朽:原始义、引申义与外延泛化
第二章  “述而不作”:著述思想与思维方式
  第一节  “述而不作”溯源
  第二节  古人对“作”的敬畏心态
  第三节  “作”之难:圣化原创性
  第四节  “作”之难:心智神秘性
  第五节  “作”之难:立言为公性
  第六节  “述而不作”:思想力与教育理念
  第七节  “述而不作”:文化基因与历史影响
  第八节  多元视角与异见并存
第三章  《庄子》“三言”:著述方式与思想方法
  第一节  寓言隐喻:庄子深思熟虑的著述方式选择
  第二节  “重言”辨析:真言的多维表述
  第三节  《庄子》“卮言”辨析:一种整体言说风格及思维方式
  第四节  寓言隐喻与思想修辞
  第五节  寓言假说:作为一种思想修辞
  第六节  比喻延伸:作为一种思想修辞
第四章  悲凉、速老、不朽:曹丕著述思想的逻辑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物候审美:春秋优于冬夏的分析
  第三节  楚辞悲秋与建安悲凉
  第四节  曹丕创作中的悲凉情调
  第五节  速老与不朽:曹丕著述思想的内在逻辑
  第六节  从对刘勰的影响看曹丕著述思想以论为重
第五章  刘勰“唯务折衷”著述思想与中观思维
  第一节  中庸之道:处世态度与思想方法
  第二节  亦南亦北:刘勰的社会角色之一
  第三节  士庶之间:刘勰的社会角色之二
  第四节  若即若离与“唯务折衷”
  第五节  中观思维之于刘勰:发现与创新的起点
  第六节  中观思维:两个已知与一个未知
第六章   萧统著述思想的审美角度观照
  第一节  审美态度与萧统著述思想
  第二节  萧统的季节性审美意识
  第三节  萧统与广义“物色”态度
  第四节  “物色”“娱玩”审美态度在选篇标准中的渗透
  第五节  《风骨》论:“入耳之娱”“悦目之玩”批判
第七章  二元矛盾互补:宋型文化与宋人著述思想
  第一节  宋型文化的社会背景分析
  第二节  复杂矛盾、多变命运与双重人格
  第三节  宋人二元互补的创新智慧
  第四节  学问功力与兴趣妙悟

内容摘要
 本书尝试将“著述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展开论述。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使用文字符号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是人作为一种高级智慧动物的类本质;而利用文字符号进行有意识的著述活动,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承袭、创造、传播精神财富的文化行为。个体存在短促,而群体生命无穷。一
个民族精神与文化意义上的生存与繁衍,主要通过生生
不息、薪火相传的著述活动来实现。中国古代著述丰富,文献浩如烟海,与之相应的是有关著述思想的庞杂纷繁。由于自周秦以来的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所
以,从中孕育出来的著述思想也与之相应地具有贯穿历史的同等稳定的特性。中国古代著述思想虽庞杂,但也
并非毫无规律可循。我们应该从哲学的高度,寻找古人关于著述思想的普遍共性,一一开展对古代著述思想的个案研究,然后集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系统,从而形成“中国古代著述思想”的整体思考框架。梳理与剖析古代著述思想,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这就是本书的基本思路。

主编推荐
《中国古代著述思想研究》是 将“ 著述思想”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畴来看待,并据此线索和思路进行梳理和研究,试图将其从文学、史学、文献学中剥离出来,总结挖掘古代著述思想,为研究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这本身就具有创新性。同时,它试图寻求著述思想在传统学术文化中一以贯之的精神痕迹,将其作为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传统文化精神来对待,这样,不仅厘清了一个个具体的著述思想,也会对传统文化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它的出版,不仅清晰地梳理出中国古代著述思想的主要范畴,还为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参照和佐证,为理解传统文化的著述精神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对文学写作也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精彩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不断有学者讨论中华民族的“思想力”问题。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发展,不但要有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还要有思想力作为精神能源。进入2013年,还有这种声音:“在当代中国,‘创新’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它已被提高到了事关民族复兴的高度。创新常与‘源泉’、‘动力’、‘灵魂’等打动人心的词语联系起来,充斥了各种媒体。”所谓思想力,是指人类运用理论思维理解和把握自身命运的心智思维能力。其基本特征有四:一是反思与批判性,二是对社会前途和命运强烈的忧患意识,三是强烈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四是超前性或曰前瞻性。看看西方社会的每一个进步,无一不与一个或几个思想巨人联系在一起,显示出蓬勃旺盛的思想力。这方面,史料俱在,无须赘述。又如,目前全球正处于信息社会,1959年就有学者提出“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概念,1973年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80年托夫勒未来学专著《第三次浪潮》问世,指出信息社会的来临,1982年奈斯比特新作《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则明言:“我们正处于从旧社会向新社会的转变之中。”他们都从理论高度十分准确地确定了当时及未来社会的性质,并纷纷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显示出强大饱满的思想力。实际上,我们今天仍处于他们预言的社会形态中。
一个民族要有足够的思想力,才能认清自己真实的生存现状,恰当地根据环境的特点以及变化来设计和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反之,缺乏思想力或思想力严重不足,就只能在受穷、内耗、挨打的怪圈中走向衰亡甚至毁灭。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思想家灿若群星,但其总体的民族思想力究竟如何呢?吕思勉先生曾把中华学术分为先秦诸子之学、两汉儒学等七期,并分析说:“七者之中,两汉、魏、晋,不过承袭古人;佛学受诸印度;理学家虽辟佛,实于佛学入之甚深;清代汉学,考证之法甚精,而于主义无所创辟;最近新说,则又受诸欧美者也。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先秦诸子争鸣,思想活跃,士人自由,群星灿烂,已成学界不移之说。那么,若从思想力角度考察
,先秦诸子争鸣的精神实质和总体状况又如何呢?刘泽华教授分析说:“先秦诸子在众多问题上常呈现多方向、多线条的思维,一个问题常有数种不同见解。唯独在君主专制这个问题上,有百流归海之势。”换言之,“先秦思想家可悲之处就在于,他们没有在君主专制制度外设计出一套与之抗衡的制度。他们的最高要求是君主与民同乐、通民利、顺民心而已,对君主制本身并没有提出怀疑。因此即使真的能够实现君主与民同乐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