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迷人的温度—温度计里的人类、地球和宇宙史(美)吉诺·塞格雷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
28.9
4.9折
¥
59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美)吉诺·塞格雷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3640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31598079
上书时间2024-10-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吉诺•格塞雷(Gino Segr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和天文学教授。他是世界闻名的高能基本粒子理论物理学家,曾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艾尔弗雷德•斯隆基金、约翰•古根海姆基金和美国能源部的嘉奖。本书是他的代表作。
"
目录
\"【目录】:
引言尺子、钟表和温度计……001
第一章98.6度……008
不变的体温……011
深入撒哈拉……015
挺进南极洲……022
当事情出了差错……028
热度造成休克……035
第二章测量工具……041
第一缕火光……042
温度计的四位发明者……047
来自麻省的伯爵……056
蒸汽动力……061
热力学的三条定律……066
熵与生命……070
第三章读懂地球……073
哥白尼的和谐……077
牧师、律师和鱼类化石专家……083
冰的循环……087
090……冻土上的鲜花
095……厄尔尼诺,过去和现在
099……温室效应: 基本原理
105……温室效应: 历史
112……温室效应: 政治博弈
115……第四章极限生命
116……巴顿和毕比的探海球
123……烤蛤一区: 深海热泉
130……一腔热血
135……雪球地球
141……生命的第三支
144……熔化地球
151……地外生命
155……冰封两英里下的生命
160……第五章来自太阳的消息
161……太阳核心
166……宇宙浪荡徒
171……热力旁白: 伽莫夫、卢瑟福与核势垒
175……一颗恒星的诞生
180……黑洞和小绿人
185……基础元素: 氢和氦
188……三度的质子,两度的中微子
193……大爆炸和大挤压
第六章量子跃迁……198
法拉第的完美气体……200
最后的液体……204
超导……210
二象性、不相容性和不确定性……216
低温世界……222
爱因斯坦的冰箱……225
钱德拉的旅行……230
眺望未来……236
参考文献……239
致谢……260
\"
内容摘要
\"【内容简介】:大多数人每天醒来时都会考虑几个问题:今天要去哪里?现在是什么时候?外面有多冷?
有意无意间,对长度、时间和温度的衡量确定了生活的节律。这三个度量中,我对最微妙的那个温度最着迷。
过去几千年里,人类对长度和时间的日常理解并没有太大变化,尺子和钟表也很早就问世了。温度就不同。虽然人人知道就连一个婴儿都能分辨冷热,但是我们学会度量温度却只有几百年。
比如,我们知道太阳的中心温度,对地球的中心温度却不甚明了。
比如,无论生活在北极圈还是撒哈拉,为什么人类的体温保持不变?为什么它始终是华氏98.6度(摄氏37度)?为什么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有着大致相同的体温?又比如,我们感染时会发烧,为什么会演化出这样的功能?
温度,不只是数字。
在动笔之初,我就知道自己要在这本书里探讨一系列重大问题。过去的一百年,科学家曾着力研究这些问题,但它们中的许多至今仍没有解答。而将它们串在一起的,正是温度。
\"
主编推荐
"【编辑推荐】:
《迷人的温度》荣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
《迷人的温度》从温度的维度,书写关于宇宙、地球和生命的历史。
温度,不只是数字,它几乎决定了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命运。
"
精彩内容
\"【精彩书摘】:第一章98.6度98.6度(指华氏度,约合摄氏37.2度)——人类之间的相似真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放一支温度计到一个人的舌头下面,无论他是北极冰流上的一个因纽特人①、伊图里森林中的一个俾格米人,或是纽约证券交易所内的一个股票经纪人,得到的读数都是相同的。黄人、黑人、褐人、白人、高个子、矮个子、胖子、瘦子、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体温都是98.6度。无论是一个月大的婴儿、二十岁的运动员,还是一位百岁老人,都有着相同的体温。无论你的肌肉膨胀还是萎缩、牙齿突出还是掉落、视力敏锐还是因患白内障而模糊,无论你的心律是不是在压力下倍增、呼吸有没有剧烈起伏,无论你是浑身战栗还是挥汗如雨,你的体温都始终不变。即使它只变动2%,你也会觉得痛苦;如果它的升降超过了5%,你就要考虑去急诊室了。人和人的相似,在这一点上真是惊人。当你呼吸、流汗和排泄,身体的其他机能都会大幅变动,这全都是为了维持一个恒定的体温。
严格来说,98.6度只是一个简单的缩写,因为我们身体的各处温度是不同的,虽然其中也不乏规律。我们的皮肤一般比内脏低6度,你只要把放在舌头下面的温度计捏在两根手指之间,就能证明这一点。口腔和肛门的温度也不相同,后者一般比前者高1度。不同的脏器之间,温度也有差异,高低取决于新陈代谢和血液的流动。早在人类开始测量温度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此有所察觉了,他们认为身体上最热的部位是心脏,尤其是那些“热血型”的人。但真实的情况比较乏味:我们发现,不那么热血的肝脏反倒是最热的。
在17世纪之前,“所有的人体温相同”的说法一定会使人觉得奇怪。当时还只有粗糙的温度计,也没有人用它们来仔细比对不同人的体温。人们只能粗略地测量体表的温度,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一个人的体温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因此热带居民的体温要比温带居民的高。1578年,约翰内斯?哈斯勒(JohannesHasler)出版了影响深远的著作《医学的逻辑》(Delogisticamedica),书中提出的第一要务就是“确定每一个人的自然温度”,而决定体温的因素有“对象的年龄、测量的季节、杆子的高度(即海拔)和其他种种影响”。哈斯勒制作了一张详细的表格,指导医生如何参考病人的体温、需求和周围的环境来配制药品。他当然知道发烧和疾病有关。所以他才会提醒医生们留意病人体温的变化。
我们今天知道,体温并不会随着地点而不同。但是它的确会随着一天中的时间而略微变化:上午逐渐上升,下午三时许达到峰值,到了夜间又降到最低,最高和最低一般相差1.5度,98.6度只是一天中的均值。不过,即使这个说法也需要加以限定,比如《哈里森内科学》一书告诉我们:都说人类的“正常”体温是华氏98.6度,但是根据文德利希在一百二十多年前的最初观测,18至40岁之间的健康成人的平均口腔温度应该是华氏98.2度。
人的体温超过正常值就叫“热病”(pyrexia),俗称“发烧”;低于正常值则称为“低体温症”(hypothermia)。人体内部自有一套调节机制,使我们的体温大致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这套机制听命于一个深埋于大脑之中的最高控制中心,那就是下丘脑。这个渺小的器官不仅设置温度,也操纵着各种激素的分泌,由此掌控着大量关键的代谢功能。此外,它还调解着人体内的水、糖和脂肪水平,并且指导激素的释放,从而对我们的各种活动进行抑制或是加强。哈维?库欣(HarveyCushing)是20世纪初美国的一代名医,他研究了下丘脑和脑垂体的行为,并对下丘脑作了如下描述:这一小块组织隐藏得很好,几乎只有一个指甲盖那么大,但它的内部却坐落着原始生命的力量之源,负责生长、情绪和繁殖,人类在上面叠加了一个皮层作为抑制,但并不是总能抑制住它。
饮食中的能量维持着我们体内的各种代谢机制,并由此产生热量。人体会通过皮肤排出大约85%的热量,其余的则随着汗水和大小便排出。皮肤是热量出入人体的主要门户,所以我们应该找一找皮肤和下丘脑的关系。从下丘脑到皮肤,其实有着两条重要通路,一条是边缘神经系统,另一条是称为“毛细血管”的小型血管所组成的密集网络。
来自这两条通路的信息进入下丘脑,并在其中负责温度调节的部分汇总。如果信息显示身体太冷,毛细血管就会收缩,从而保存热量;如果身体太热,毛细血管就会扩张。不仅如此,下丘脑还会向汗腺发送激素信号,命令它们将汗液通过毛孔排到皮肤外面。它同时还向大脑皮层发送信号,敦促其改变身体的行为,比如穿衣或者脱衣。当然,库欣所谓的“抑制作用”,这时仍是存在的。在这个过程中,流向下丘脑的血液时刻汇报着身体的调节状况;必要时,血液还会告诉下丘脑应该分泌何种激素以重置体温。看着这个在数百万年中演化而成的系统,我们只能又一次赞叹它的行动是多么高效。
不变的体温除人类以外,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也能维持恒定的体温,我们和它们统称为“温血动物”。当然,温血动物的体内不是只有血是暖的,温血和冷血的区分也并不总是泾渭分明。生物学家用“恒温动物”(homeotherms)与“变温动物”(poikilotherms)来作区分;其中homo是希腊语的“相同”,poikilos是希腊语的“变化”。鸟类和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它们代谢率高、从体内产生热量、并且具备精密的冷却机制来维持恒定的体温。而除此之外的变温动物就不具备这些机制了。这个区分也有例外,比如有些常温动物也会使体温大幅下降,大家都熟知的冬眠就是一个例子。尽管如此,恒温与变温的区分已经相当精确了。我们由此还会想到:恒温性是如何演化出来的?恒温性的前提是复杂的脑和精密的控制,在已知的动物物种当中,只有很小一部分采用了这套机能。至于原因是什么,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有的只是一系列猜想而已。
恒定体温的出现,似乎正好与一些动物从水中走向陆地的时间重合。在水下生活能够隔绝许多天气的变化。尤其是深水,那里的环境温度是相当稳定的。相比之下,在陆地上栖息的动物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就能感受到温度的变化。日夜更替、晴雨交加、暴风骤雨,都是它们必须经受的。除此之外,陆地生活还使得许多动物演化出了快速决定复杂事宜的本领。
试想远古的一位人类祖先在非洲大草原上被一头狮子追逐的情景。逃跑时,他的四肢必须协调运动,大脑也必须估算出最佳生存策略:是继续跑,还是转过身来用原始的木棍战斗?那棵树离我有多远?在被狮子赶上之前爬上去的把握有多大?我的家人又有多大的生存几率?部落的同胞会来帮我吗?我是不是该跳进河里?那样会被鳄鱼抓住吗?脑袋里做着种种盘算的同时,手脚也没有停下,身上不住地流汗,肺部也在用力呼吸。无论人或狮子,脑中的念头和身体的行动都必须同时进行,各种决策汇总起来,从而制定出一条求生的路线。
指导人类思想和行动的中枢是脑,它是由一千亿个彼此连接的神经细胞组成的回路,结构精巧到了极点。和人类一样,狮子的头颅里也有着数量相当的神经细胞。在那里,复杂的化学反应激发着信号的传送与接收,而这些化学反应和各种到达特定器官的激素信号一样,都取决于身体的温度。对于我们这样复杂的动物来说,由于所有的回路都依赖温度,保持恒定的体温(只在特殊情况下略有偏差)就成为了演化上的首选。脑的温度如果发生波动,就会将反应打乱,使之无法按照已经学会的顺序进行。人类、其他哺乳类和鸟类的脑都是演化形成的卓越工具,它们之所以能有这样高超的性能,就是因为它们都处在一个受到保护和控制的环境之中。也有一些较为简单的动物,脑部的结构比我们原始得多,它们利用其他方法获得了最大的生存几率;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恒定的体温才是最好的选择。
再看看刚才的例子:那位一边被狮子追逐一边思考对策的人类祖先,他处在一个关键时刻,他的双腿在努力奔跑,他的双手不能在这时做出爬树的动作;他的鼻子闻到了一头狮子的气味,他的眼睛不能认为那是一块石头;他的头脑也不能在这个当口决定停下来吃点零食——狮子恰恰在动这个脑筋,但是它也要确定自己追逐的是一个人类而不是什么无法消化的东西。人和狮子都想存活并将自己的基因流传下去,想要增加这个几率,就必须在同一时间决定几个事项、完成几种行为,无论决策或动作,都必须灵活、迅速而可靠。一个温度恒定的脑似乎有助于这种机能。
我不是要用这个例子来说明猎食者和猎物之间最基本的相互作用需要一个结构精巧、温度恒定的脑。这显然不是事实。对于人和狮子这样的动物,脑的确能在恒定的温度下发挥最大的效用。但是之所以演化出了这么复杂的脑,原因还在于各种复杂行为,这些行为中的许多都是为了在社会和组织中生存,一旦学会就沿用终身。
人脑之所以保持恒温,也不是人体保持恒温的唯一原因。一般的化学反应总是在温度升高时加快,所以体温设定得越高,体内的反应就越活跃——不过这也有限度。如果多余的热量无法排出,接收的信息又来得太快,系统就会崩溃。在过去几百万年中,人类、其他哺乳动物,当然还有鸟类,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在华氏100度(约摄氏378度)左右,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是最有效的。
我的一个心理学家朋友告诉我,在遇到动物行为方面的难题时,就想一想动物的性行为。温血动物的体内有着主宰交配、生殖和无数其他行为的激素反应,而它们在温度恒定且较高的时候是最有效的。还有一些巧妙的问题也能从温度的角度予以解答,比如男性的睾丸为什么要放在体外的阴囊中,而不是更加安全的腹腔内?大概是因为略低于98.6度的环境比较适合精子的产生吧。
就算人体真的在温度恒定的时候最为可靠,为什么就偏偏要是98.6度呢?这个问题有一个大概的答案,其中既有演化的原因,也涉及新陈代谢的简单原理。大多数机器的能效都很低下,人体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人体吸收的能量中有超过70%转化成了热量。这些热量需要向周围散发,不然身体就会像超负荷的引擎那样过热、无法正常运行。我们在外界温度比皮肤温度低20至30度时最为舒适,因为这个温差下的热损失率恰到好处,再冷一点,热量就会散发过快,再热一点,就会有太多热量淤积。当天气偏冷,我们就加衣服、盖毯子、肌肉也会做出颤抖的动作;当天气偏热,我们就出汗、摇扇子,只要条件允许就一直待着不动。
人体产生热量的过程精微复杂,它是又一项需要脑部调节的机制。在休息状态下,脑和心、肺、肾等内脏器官产生的热量超过人体总热量的三分之二,虽然它们在体重中所占的比例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在运动时,肌肉产生的热量可以增加十倍并占据所有资源。但即使在这样的剧变之下,身体的温度依然是相当稳定的,那些基础的本能反应也依然不会出错。能够做到这点,是因为人体内部在制造更多热量的同时,也在以更快的速度将热量散发到环境中去。
热传递的机制有着复杂的细节,但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却十分简单: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流动。所有物体都会辐射和吸收热量,其中暗色物体的辐射效率较高,亮色物体的辐射效率较低。设想你待在一间砌着石墙的宽敞房间里,如果墙壁的温度低于你的体温,你就觉得凉爽;高于你的体温,你就觉得暖和。
热传导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两个物体互相接触,热量总是从较热的那个向较冷的那个流动。在热辐射和热传导中,热量流动的速度都和两个物体的温差大致成正比——至少在温差不太大的情况下是如此。这个规律在一些旧书中就有提及,比如牛顿的《热量流动的定律》(LawofHeatFlow)。举例来说,你手握一根金属棒,当棒子的温度是华氏78度(约摄氏26度),你流失热量的速度就是棒子在华氏88度(约摄氏31度)时的两倍,这是因为其中的一根棒子和你98.6度的体温相差20度,而另一根仅相差10度。同一个砌着石墙的房间,在华氏58度(约摄氏14度)时感觉要比华氏78度时更冷,也是这个道理。
有人认为,我们的体温之所以定在98.6度,和我们在70度(约摄氏21度)的房间里感到舒适是出于同一个原因。人类出现在略早于两百万年前的非洲局部地区,那几个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刚好是70度出头。先民们在这样的气温中狩猎采集,他们的代谢过程产生的热量,在体温接近100度时是最容易散发的。你可以算出身体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热量的速度,也可以算出身体的热量向70多度的环境中散发的速度。这两个速度都取决于体温:只要简单估算,就会发现这两个速度在98.6度处大致吻合,在这个体温上,身体产生的热量等于发散的热量。后来的人类又扩展了自己对于寒冷天气的耐受能力,一是靠穿戴裘皮,二是靠一门独特的技术——生火。
不过,人的体温之所以维持在98.6度,对气候的适应最多只是一个很小的原因。鸟类和哺乳动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演化历史,但它们的体温几乎都固定在了这个数值附近。在恒温性的种种理由当中,最主要的是使动物体内一套复杂的化学反应达到最优,好让它们完成生活中的各项复杂活动。
深入撒哈拉要保持恒定体温,高效的冷却机制和保暖一样重要。既然热量总是从较热的物体向较冷的物体流动,那么我们如果置身于华氏106度(约摄氏41度)的环境之中而缺乏某些调节机制,我们的体温就会不断升高,直至死亡。但实际上,我们却活了下来。我们下面还会说道,甚至在温度更高的撒哈拉沙漠地区,人类依然活得有声有色。
蒸发是其中的关键。即使在寒冷的环境中,蒸发也会将我们在代谢中产生的热量带走约四分之一;如果气温上升,这个比重还会更大。要理解蒸发的散热原理,不妨将我们的体液设想成一个个水池,其中的水分子移动着、撞击着。我们现在知道,水的温度是水分子平均动能的体现。如果有运动较快的水分子从池中逃逸,剩余液体的平均动能就会变低,整个池子的温度也会下降。这就是蒸发能够降温的原理。不过,这个原理只有在液体上方的空气足够干燥时才起作用。如果快速运动的分子由水蒸气重新进入了水池,速度和它们离开时一样快,那么蒸发的降温效应就会消失。
蒸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因为水在变为蒸汽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卡路里是热量的单位。将1克水加热1摄氏度,需要的热量正好是1卡;将1克水从摄氏0度加热到摄氏100度,需要的热量正好是100卡。然而,要将摄氏100度的1克水变成相同温度的1克水蒸气,需要的热量却超过500卡。也就是说,将水转化成水蒸气所需的热量,是将水从冰点加热到沸点所需的热量的五倍还多。因此,将身体里的水转化成水蒸气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降温方法。
那些需要降低体温的动物,自然也运用了这条基本原理,它们从各自的需要出发,发明出了层出不穷的巧妙方法。用蒸发促进冷却的一个法子是扇风,也就是趁运动较快的水分子甫离水面之际就将其吹走,使它们无法重新回到水里。我们在一杯咖啡或者一碗热汤表面吹气,使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当然了,无论什么必需品,人类都会给它加上修饰:有了功能就要有外观,有了外观又要有装饰。英文的“扇子”(fan)来自拉丁文的vannus,它是已知最早的冷却工具,大英博物馆的一幅浅浮雕上就展示了辛那赫瑞布辛那赫瑞布,古代亚述王国的国王。——译者的仆人用巨大的羽毛扇为他扇风的场面。到今天,那些羽毛早已化为尘土,几根扇柄却保存了下来,那差不多是公元前2000年的文物了。折扇造型优雅,手腕一抖就能开合,它似乎最早出现于日本,后又传入中国。中国人喜欢在特别场合请贵客在折扇上题字、留作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在肖像中手执一把硕大的羽扇。到了18世纪,扇子已经成为了风靡欧洲的商品,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只在扇面上作画的专职画家。当时的扇柄用象牙和珍珠母雕成,上面镶嵌宝石,末端还装有玻璃透镜。正式的舞会上也衍生出了一套用扇子的位置表示不同含义的精致礼节,仿佛铁道上的壁板信号系统。但是无论装饰得多么精巧,扇子依然是最简单的冷却工具,到今天都是如此。
蜜蜂同样采取了这个风扇策略,并以此对蜂巢的温度做精心调节。每到夏天,它们就扇动翅膀引起对流、给蜂巢降温。但是当气温升到华氏80多度(约摄氏27度以上)时,扇风已经不够了。于是它们纷纷飞出蜂巢喝水,返回时再将水吐出,在蜂巢中形成一道道液滴组成的薄幕。这时它们再扇动翅膀,将湿润的空气驱离蜂巢。E?O?威尔逊E?O?威尔逊,美国生物学家,以研究社会性昆虫闻名,著有《社会生物学》等。——译者说起过一个实验:给蜜蜂无限的水源,它们就能将蜂巢的温度维持在华氏85度(约摄氏29度),虽然外面的气温已经升到了160度(约摄氏71度)。蜜蜂从不进入沙漠,但原因不是高温、而是缺水。
扇风能加速冷却,但冷却的第一步还是要在某个表面上制造液体,好让它蒸发到空气中去。少数袋鼠和一些大鼠能够靠舔舐毛发使自己冷却,因为唾液的蒸发会带走热量,但是应用最广的蒸发技术还是喘气和流汗。
鸟类没有汗腺,还有一些哺乳动物只有少量汗腺,比如狗。它们依靠短促的浅呼吸来使得喉咙的液体蒸发。这种方法颇有一些好处,其中一个是我们不太容易想到的:它能帮助动物保持头脑冷静。小个子的东非瞪羚在草原上全速奔驰五分钟,产生的热量就会使它们的核心体温从华氏102度(约摄氏39度)上升到略高于110度(约摄氏43度)。血液从110度的身体沿着动脉流向头部,它们脑部的温度却始终比身体低5度以上。它们的脑部之所以能保持冷却,完全是奔跑时的快速呼吸制造的一个附带的好处。从身体向脑部供血的主要血管是颈动脉,它在颅底分成几百支小动脉,在进入脑部之后重新汇合。就在分岔的途中,动脉中的热血被附近喉咙里快速流动的空气所冷却。这个有趣的冷却机制能使逃亡中的瞪羚保持最佳的决策能力。即使身体的其他部位不断加热,它的脑部温度却能大致恒定。可见这种动物的第一要务是维持控制中枢的恒温,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就有一点变温的自由了。
和出汗相比,喘息还有一个优势:出汗时,汗水会带走珍贵的盐分,所以才常有人告诫我们大量流汗时要喝下富含矿物质的饮料。而喘息时,唾液中的矿物质是留在体内的。不过,喘息也自有它的缺点,其中之一是需要肌肉的活动,而肌肉的活动本身又会制造热量(快速的浅呼吸对这个问题有所缓解)。没有一个办法是万全的。一切都是动物在漫长的历史中演化出来的适应性行为,目的是使生存的几率达到最大。
多数大型哺乳动物都会出汗,其中的一些尤其明显。就连骆驼也会出汗,只是它们的汗水不容易发觉,因为在沙漠的干燥空气里,水蒸气几乎会立刻蒸发。人类的毛发已经差不多完全丧失,只留下一身裸露的皮肤。这层覆在体表的器官有大约200万个汗腺,分布在全身上下,手掌上最为密集,其他部位则稀疏一些。在下丘脑的调控之下,汗腺分泌出一种略带咸味的液体。这种分泌活动不受意识调控,也不完全由环境激发,压力或紧张也会使人流汗。这是一种效率极高的冷却手段,当人体的代谢增加,产生大量体热时,汗水能够迅速将热量排解出去。当你身着衬衣和长裤前往办公室,出太多汗或许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对我们的祖先来说,快速冷却有助于逃生,是有利野外生存的手段。
关于出汗降温的效果还要多说一句,我们在前面也略微提到了:那些快速运动的水分子,离开体表的必须多于到达体表的。如果外间的空气太潮,那么即使大汗淋漓也起不到蒸发降温的效果。
脱水是另一个问题。虽然自己并不知觉,但我们一天平均要产生1夸脱(约09升)左右的汗水;根据天气和运动量的变化,这个数字可能下跌到接近于零,也可以上升到4加仑(约15升)之多。当流失的汗液接近这个上限时,我们就会陷入严重脱水的险境,可能需要静脉补液才能转危为安。
菲利普?莫里森(PhilipMorrison)菲利普?莫里森,美国物理学家,曾参加曼哈顿计划。——译者曾经为《科学美国人》杂志写过一系列评论文章,其中的一篇介绍了流汗与扇风的功效,他举的例子是那些体力最强的运动员——环法自行车赛的选手。莫里森讲述了五次夺得这项赛事冠军的艾迪?莫克斯在实验中骑健身脚踏车的表现:这位日复一日在山丘上攀爬、一次能骑行六小时的铁人,只在无风的健身房内骑了一小时,就瘫倒在了一汪汗水之中。这是怎么回事?莫里森做了一番计算。
为了获得必需的能量,自行车手一天的饮食相当于普通人的八餐,因为在赛车时一小时就要烧掉约1000千卡热量,是坐在办公桌前的十倍之多。(注:1千卡等于1000卡路里,相当于将1千克水升高1摄氏度的热量。严格来说,这1千克水应该在摄氏15度。近来有人用相应的机械功对1千卡作了更加严格的定义。)在为时二十二天的环法赛事中,车手的体重不增不减,那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