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上海名堂经(有声书)畸笔叟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
15.4
5.1折
¥
3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畸笔叟
出版社上海文化
ISBN9787553512662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0元
货号30228381
上书时间2024-10-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畸笔叟,本名郑健。老三届,插过十年队,务过五年工。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1984年起,服务广播电视媒体凡28年。1999年,参与打造沪上知名电视评论栏目《东视广角》。
《上海名堂经(有声书)》是作者的第五本书有关上海人、上海事、上海话的文集。
作者简介
畸笔叟,本名郑健。老三届,插过十年队,务过五年工。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1984年起,服务广播电视媒体凡28年。1999年,参与打造沪上知名电视评论栏目《东视广角》。2002年打造沪上首个时尚电视拦目《今日印象》。2008年参与财经电视纪录片《激荡》制作,是两大总策划之一。也是2014年电视沪语谈话栏目《闲话上海滩》的总策划。
目录
街名堂
上海人“孵”茶馆店“孵”出多少“名堂经”
闹中取静的华亭路,闹过,静过,又闹过,终于静了
上海言话里关于电车的俚语
闲话当年挤车子
中百一店小别,我也来讲两句
荣昌祥、中山装、奉帮裁缝:中百公司原址的故事
三间头,六间头,九问头,都去哪儿啦?
老名堂
谈谈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上海话及其他
三十年前的今天——那年广播萌动过
高考:取消亦不应被忘却
到底是“浜瓜”还是“崩瓜”?
老早端午哪能过?黄浦江上看龙船
没有空调的日子里,“热煞鬼投胎”的怎么办?
你还记得曾经的“失物招领处”吗?
推不开的才是福,兼谈“做生”与“避寿”
家名堂
我们从小被“做”过的“规矩”——吃相、坐相与站相
“爷叔”二字,好像也不是可以随叫叫的吧
我们现在怎样带孩子?
拣笋拣到笋贩哭
活名堂
“沪普”故事:老清早外婆很忙
塑料铅桶搪瓷痰盂汰脚面盆——侬晓得这些自相矛盾的上海言话吗?
啥?今朝37度?根本弗罢咽!
算盘不用了,这几句上海言话也不用了
送粽?送终?哪能畀伊拉想出来咽!
语名堂
投三投四投五投六投七投八77艿
上海言话里的“顶”和“底”
上海言话里的一个“摆”字,到哪里去了?
上海言话里的“势”——有的土有的洋
上海言话里带“脚”的习语
睏觉,上海言话里有几种讲法?
吃名堂
我们以后怎样与家人一起晚餐?
长亭买酒,非关铜钿总关情
戏说梅龙镇私房菜
雨夜,在西区吃私房菜
内容摘要
作者畸笔叟继《上海穿堂风》《上海野狐禅》《上海小日脚》《上海壁角落》之后的第五本有关上海人、上海事、上海话的文集。上海人,上海事,上海话,里面名堂多,名堂经透,故名曰“上海名堂经”。《上海名堂经(有声书)》分为“街名堂”“老名堂
”“家名堂”“话名堂”“语名堂”“吃名堂”六个专辑。
精彩内容
一
各到各处的人都欢喜吃茶,都有许多茶馆。
在北方,有老舍写过的《茶馆》;在南方,有阿庆嫂的“春来茶馆”。
只有上海人特里特出,茶馆不叫茶馆,叫茶馆店。有了馆还要店,讲起来也不怕吃力。吃茶不叫吃茶,叫“孵”茶馆店。“孵”者,赖着不走之谓也,一
点也不高雅。
讲起上海的茶馆店,远一点,建城七百多年,一
建城,也就是宋末元初就有了;近一点,开埠一百七十多年,一开埠,也就是清同治初年(1850年代)就有了。
租界时代最早的茶馆店叫“丽水台”,开在三茅阁桥旁边,推窗就见洋泾浜。所谓“杰阁二层,楼宇轩敞”。平房遍地的年代,二层楼便称“杰阁”,“海外大奇谈”了。
我倒是对它的地理位置感兴趣。都知道洋泾浜是英租界和法租界的分界;而三茅阁桥大街(今河南路),又是租界与华界的最早分界。那是一个典型的“三不管”地方。试想,若在那里犯事,“红头阿三”管你,你可以逃到法租界;安南巡捕管你,你又可以逃到华界;县府衙门抓你,你又可以逃回租界。
因此,“三不管”的地方都容易做出大市面。后来的徐家汇、曹家渡、五角场等都是类似的例子。连我写过的“淮海路最后的街角”淮海路陕西路口,也
可以马马虎虎算进去。因为长乐路以北是静安,陕西路以东是卢湾,西南面是徐汇。
还记得1990年代初,马路上都是外烟摊。其标志物是一只倒扣的空箩筐,上面插几张硬箔纸。付钞票拿香烟是要到隔壁弄堂里去的。私卖外烟不合法,警察就要来捉。其他地方,烟贩子要么末路狂奔,要么束手就擒。曹家渡的烟贩子就比较笃悠悠。静安来人了,我就穿马路到普陀去;普陀来人了,就穿马路到长宁去;长宁来人了,再逃回静安来。慢条斯理,一
点也不慌。箩筐你拿走好了,反正不值铜钿。明早到小菜场再顺手牵羊拿一只来。
当年,“丽水台”一炮打响,别人就跟着学样。
南京路就开出第二家茶馆店,叫“一洞天”。1876年,广东人在棋盘街开出同芳茶居。再后来,老城厢里又有了湖心亭茶室、“也有轩”、“四美轩”和“春风得意楼”等。就这样,上海的茶馆店从南市往北市
发展,又有了云南路的“鹤林春”、广东路的“松风阁”、福州路的“青莲阁”、九江路的“天香阁”、
南京路上的“仝羽春…‘五云日升楼”等。
到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已有了64家茶馆店。
十年后(1919年),猛增至164家。
其实,茶馆店三个字是上海人口头上的俗称。真
正茶馆店的名字还都是很雅的。日阁、日楼、日社、
日坊、日馆、日屋、日筑、日院、日堂、日室、日轩、日居,而且用的都是好字眼。这样一来,“孵”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