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提问杨澜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
30.6
4.5折
¥
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杨澜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60278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30833478
上书时间2024-10-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杨澜:媒体人,作家。她有30年的传媒经历;她是首届“金话筒奖”得主;她采访了上千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华莱士”;她曾两次担任北京申奥陈述人并担任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她被福布斯评为评为优选拥有影响力的100位女性之一……
目录
序篇 提问之道
PARTⅠ 提问之前
CHAPTER 1 驱动认知:好奇心
好奇心的起点:未知和无知
好奇心的激发:家庭和学校
好奇心的练习:新手和专家
CHAPTER 2 认知互动:提问力
认知世界:让世界认识我
自我认知:我认识“我”
关键提问:你我之间
CHAPTER 3 案头功课:语言
研究受访者:用背景知识接近对方的认知水平,拉近心理距离
从策划案到问题单:人物分析与主题设定
CHAPTER 4 案头功课:非语言
眼神
动作
服饰
PARTⅡ 提问开启
CHAPTER 5 暖场:破冰原则
称谓的分寸
谈资的选择
对白的预热
CHAPTER 6 关系原则
开放与闭合
相近与关联
尊重与赞美
PARTⅢ 场景化提问
CHAPTER 7 抵达一现实场景
场景:背景信息的集散地
场景:情感信息的发散点
CHAPTER 8 重返一特定场景
调度:两种记忆
驱动:两种时刻
PARTⅣ 共情式提问
CHAPTER 9 共情于“共同”
作为“人”的真实:互惠
作为“人”的差异:求同
CHAPTER 1O 共情于“共识”
提问者之“识”
受访者之“识”
PARTⅤ 假设式提问
CHAPTER 11 隐形假设提问
提问:价值观假设
提问:描述性假设
CHAPTER 12 具象假设提问
适用
通用
慎用
PARTⅥ 转场式提问
CHAPTER 13 转场:从连接词到关键词
切换:精确转场
过渡:模糊转场
CHAPTER 14 串场:从特写到特稿
开场:情绪中的人
中场:事件中的人
终场:我眼中的人
PARTⅦ 阐述式提问
CHAPTER 15 引文式阐述
对方和第三方
复述和诠释
数据和例证
CHAPTER 16 类比式阐述
相似(相反)组合
“最”式组合
PARTⅧ 质疑式提问
CHAPTER 17 质疑之“理”
追问
直问
CHAPTER 18 质疑之“力”
反问
激问
CHAPTER 19 质疑之“礼”
PARTⅨ 婉语式提问
CHAPTER 20 禁区左右
禁忌与触及
桥接与迂回
CHAPTER 21 修复前后
问前与问后
PARTⅩ 提问中的留白
CHAPTER 22 倾听中的沉默
语空与放空
激励与欣赏
CHAPTER23 倾听中的反馈
“听”还是“听见”
听觉还是视觉
PARTⅪ 结语式提问
CHAPTER 24 提问暂停
两种方向:遗产和预言
两类定格:高光与火花
CHAPTER 25 提问待续
未问之问
全书注释
内容摘要
沟通中如何提问?
如何避免限制级的恐怖问题?
面对太内向的人怎么聊?
初次见面的人怎么开始深度交谈?
如何避免说完上句就在思考下句的尬聊?
如果聊的话题太严肃,怎样峰回路转获得出其不意的好效果?
打断谈话,才是防止冷场、保持良好谈话气氛的必要方式?激问和错问也能引发更好的效果?
倾听和沉默该怎么运用?
如何通过提问一步步走进他人的心?
怎样抵达禁区?
精彩内容
序篇提问之道2019年,在我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30年之际,新华社人工智能主持人问世。“他”中文标准,英文流利,将来讲上百种语言也不在话下;“他”断句准确,没有口误;还有“分身术”,可以同时出现在数个新闻现场。“他”会不会抢走我的饭碗啊?
值得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主持人应该更适合有固定脚本的新闻播报。对于提问、采访、对谈、论坛等需要互动与即兴的主持形式就不一定能胜任了。这两年我正好在制作《探寻人工智能》第二季,在采访人工智能科学家、曾经主管过谷歌大脑的吴恩达时,他突然说:“我觉得你们记者的工作很有趣,要做那么多功课,研究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要了解我个人的背景,然后把有针对性的问题提炼出来,并不断追问。这中间一定有一些规律,是可以用算法来表现的。”他越说越兴奋,眼睛里闪着
亮光。我却出了一身冷汗:曾经让机器“认”出猫的他,是想创造一个会采访的人工智能主持人吧!
那他得先从人类的好奇心开始算起。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宝宝。”“那我是怎么到你的肚子里去的呢?”“嗯……”面对孩子的热切追问,多少父母无言以对?
如果你仔细观察儿童,就会发现,他们对世界和对自我的认知几乎都是从提问开始的。他们刨根问底的十万个为什么正是构建智慧大脑的一砖一瓦。
研究表明:人类跟黑猩猩98.5%的基因是相同的,有1.5%的基因不同。随之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跟黑猩猩的基因只有1.5%是不同的,可是我们和黑猩猩的现状却有如此大的差异?答案之一就是:语言对于大脑进化的巨大促进作用。对人类的孩子而言,2—6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它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重合,绝非巧合。
在生物进化的漫长历史中,语言能力,正是人类智能发展超越其他动物的重要转折点。我把它称为智能进化的撑杆跳。
有了语言,人类组织起来围猎、耕作;有了语言,人类向下一代传授经验和技能;有了语言,人类坐在篝火边,讲起祖先的传说和故事,从而有了共同的身份;有了语言,人类汇聚起来,有了氏族、村庄、民族和国家;有了语言,人类既能娱乐、八卦,也能够表达出抽象的概念:道德、价值、信仰……以语言为载体的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塑造了人类文明。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甚至就是思维本身。
人类智能的发展,是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我们看待世界、解释世界,看待自己、解释自己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提问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天问》,一口气问了170多个问题,没有一句回答。“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他从天地万象,问到存亡兴废,从吉凶善恶,问到神仙鬼怪。其思想之开阔,文辞之奇美,酣畅淋漓,令人击节。
在世界的另一端,一个人因为爱提问而送了命,罪名是“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他的名字叫苏格拉底。
他做了什么呢?无非是用连续提问的方式启发人们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观念是否可靠。“苏格拉底式”的提问一般有四层:“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所以呢?”“还有别的可能吗?”比如他问学生:“欺骗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答:“是恶行。”苏格拉底问:“那么如果欺骗前来进攻的敌人,算是恶行吗?”年轻人答道:“是善行。对朋友行骗才是恶行。”苏格拉底追问:“在战争中,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们说援兵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援兵,请问这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无语。苏格拉底不过是想证明,我们自以为是的观念往往经不起推敲,而真正的智慧,是“自知其无知”。但他的提问方式让不少人觉得难堪、恼怒、羞愤,竟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承认无知,挑战已知,正是科学兴起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给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极大动力和野心。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