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中国电视剧创作方法的批评维度熊国荣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
37.7
5.8折
¥
65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熊国荣
出版社中国社科
ISBN9787516185414
出版时间2016-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3693165
上书时间2024-10-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中国电视剧创作方法的批评维度》是熊国荣近年来的一项国家社科课题的成果。著作梳理了批评界对中国电视剧的五种最主要的创作方法,即批判性现实主义、纪实性创作方法、表现性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通俗性创作方法的批评历程,对中国电视剧创作方法批评格局失衡状况的形成轨迹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历时性研究。其观点可以一言以蔽之,1958年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电视剧创作方法批评格局的演变历程,是一个逐步从“世界”“创作者”“欣赏者”等多维度批评向单一的“欣赏者”维度批评演变的过程,这个演变过程与特定时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
作者简介
熊国荣,生于1974年9月。暨南大学新闻学硕士,四川大学文艺与传媒专业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现为赣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媒介文化传播硕士点负责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符号学一传媒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是新闻传播教育、电视剧批评。参编《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在《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当代传播》《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记者》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以及多项省部级课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电视剧批判性现实主义批评
第一节 批判性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概观
一 创作概观
二 批评概观
第二节 批判性现实主义艺术性维度的批评
一 批评话语的历史演变
二 批评话语的语境分析
第三节 批判性现实主义倾向性维度的批评
一 批评话语的历史演变
二 批评话语的语境分析
第二章 中国电视剧纪实性创作方法批评
第一节 纪实性电视剧创作和批评概观
一 创作概观
二 批评概观
第二节 关于纪实性创作方法根本问题的批评
一 关于纪实性电视剧判断标准的论争
二 关于纪实性与电视剧的关系的论争
三 纪实性创作方法与相似创作方法的比较
第三节 关于纪实性创作方法派生问题的批评
一 关于纪实性电视剧时效性的论争
二 关于纪实性电视剧信息性的论争
三 对纪实性电视剧题材取向的讨论
四 对纪实性电视剧观点显隐的讨论
五 纪实性创作方法批评的理论资源考察
六 纪实性创作方法批评的总体语境分析
第三章 中国电视剧表现性创作方法批评
第一节 表现性电视剧创作与批评概观
一 创作概观
二 批评概观
第二节 表现性创作方法批评话语的历史演变
一 萌芽与压制
二 论争与反转
三 延续与尾声
四 祭奠与招魂
五 复兴与转型
第三节 表现性创作方法批评话语的语境分析
一 政治气候
二 文化氛围
三 经济因素
第四章 中国电视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批评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概观
一 创作概观
二 批评概观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旋律”批评
一 “主旋律”内涵的界定
二 “主旋律”内涵的演变脉络
三 “主旋律”宣传方式的批评
四 “主旋律”批评的语境分析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人”形象观
一 “社会主义新人”概念的内涵
二 电视剧“新人”形象批评演变
三 “新人”批评和“英雄”批评比较
四 “新人”形象批评的语境分析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题材重点论”
一 “题材重点论”的提出缘由
二 重点题材内涵演变脉络
三 对各类题材的批评观点
四 “题材重点论”的语境分析
第五章 中国电视剧通俗性创作方法批评
第一节 通俗性电视剧创作与批评概观
一 创作概观
二 批评概观
第二节 通俗性创作方法批评话语的历史演变
一 萌芽与发展
二 爆发与歧途
三 纠偏与细化
第三节 通俗性创作方法批评话语的语境分析
一 全球化语境下的“后现代话语”
二 俗文学创作与俗文学研究传统
三 转型期社会欣赏心理深刻变化
四 大众文化整体崛起与宰制趋势
五 元语境:日趋宽松的政治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熊国荣著的这本《中国电视剧创作方法的批评维度》梳理了批评界对中国电视剧五种最主要的创作方法,即批判性现实主义、纪实性创作方法、表现性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通俗性创作方法的批评历程,对中国电视剧创作方法批评格局失衡状况的形成轨迹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历时性研究。
本书认为,新时期以来三十多年的中国电视剧创作方法批评格局的演变历程,是一个逐步从“世界”“创作者”“欣赏者”等多维度批评向单一的“欣赏者”维度批评演变的过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虽然批评本身有着自己的发展逻辑和自足性,但是它们并没有超越发生于其中的历史语境,而是与特定时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诸种批评话语的演变过程,既揭橥了整个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过程,也为这个转型过程所深刻形塑,概而言之,是新时期以来中国自觉加入世界范围内现代性追求浪潮的结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