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成长是最好的奖励(教育人物见闻录)/大夏书系李镇西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
40.5
7.0折
¥
5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李镇西
出版社华东师大
ISBN9787567588714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0604054
上书时间2024-10-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本书是特级教师李镇西的全新力作。
这是一部教育界的“英雄奇侠传”,有高山仰止的一代宗师,有志同道合的同门师兄弟,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江湖朋友,于漪、钱梦龙、朱永新、李吉林、程红兵、李希贵、魏虹、郭文红等教育者共同组建了一个有情怀、有责任、有梦想的教育者“江湖”。
作者简介
李镇西,四川乐山人,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当代知名教育家。先后任教于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在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任校长多年,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做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浯文教学示范公开课200多堂,代表作有《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给教师的36条建议》等。曾荣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曾被提名为“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
李镇西从教多年,坚持践行科学的素质教育,获得各界的肯定与推崇,2007年7月3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题词说:“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目录
序 当事人的角色,过来人的眼光,教育家的立场/程红兵
第一辑 名家风采
于漪:师者风范
钱梦龙:不仅仅是教育家
李吉林:“长大的儿童”
吴正宪:永远在花季
魏书生:君子之交
李希贵:改革先锋
程红兵:书生意气
杨东平:当代君子
陈钟樑:令人享受
吴非:思想风骨
黄全愈:一脸“苦相”
第二辑 大师境界
周有光:唯有仰望(二题)
于光远:教育要讲“童道主义”
流沙河:深不可测的河(二题)
邵燕祥:不动声色的深刻与幽默
谷建芬:永远的感恩与敬仰
第三辑 恩师印象
杨显英:我的启蒙老师
喻仲昆:举手投足皆语文
陈明熙:温文尔雅,娓娓动听
张新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杜道生:泰山北斗(三题)
朱永新:亦师亦友(二题)
王必成:甘当人梯
吴玉明:“你一定要展示出你的个性!”
唐建新:特级教师的教师
第四辑 同行掠影
姚嗣芳:为了不当局长,用尽“洪荒之力”
杨尚薇:明明可以“凭颜值吃饭”,却偏偏搞了教育
魏虹:“英雄教师”的另一面
郭文红:一个普通的班主任能够走多远
王晓波:成长是最好的奖励
汪敏: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幸运
何光友:你真是我的好兄弟
邓茜媛:“不怪你们,是我没教好”
田精耘:事业撑起生命的高度
张天劲:富有诗人情怀的教育局长
詹大年:“问题孩子”他爹
内容摘要
本书是李镇西写人记事散文的汇编,他从一个教育人的角度描述了许多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也展现了许多普普通通的教师、校长。作者笔下的教育人物故事,源于普通的教育生活,却高于普通的教育生活,他写的是常人,但不是写常事,而是写常人身上不寻常的事情。他以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际经历来筛选人物、筛选人物的细节,当事人的角色,过来人的眼光,教育家的立场,使李镇西所选择撰写的内容恰到好处,可谓切中肯綮。
精彩内容
1999年3月,我完成了我的第一本语文教育专著《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考虑请人写篇序,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想到了自己非常敬重的于漪老师。虽然在这之前,我和于漪老师并没有任何私人交往(我想她也根本不认识我),但是就像当年我班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们请谷建芬阿姨谱写班歌时所拥有的那份自信一样,我也有一种直觉:于漪老师一定会为我这个无名之辈的书写序的——这份信任,源于我多次阅读于漪老师文章时所感受到的她对年轻人的真诚关怀
之情。可是,当责任编辑郭孝平老师与于漪老师电话联系时,才得知于老师的两只眼睛刚刚动过手术,还缠着纱布,而且心脏也很不好。于老师在电话里对郭老师表示深深的歉意,她说如果不是因为眼睛不好,她非常乐意写这篇序。
听了郭老师的转述,我很感动:虽然她不能为我写序,但她对年轻人的关爱,我已经感觉到了。
4月上旬,我出差到上海,本想去看望一下于老师,可一来因为时间太紧,二来我怕打扰病中的她,犹豫许久,终究没去看她,只是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向她问好。在电话里,我第一次听到她的声音——这声音完全和我想象中的一样温和、慈祥。我问于老师的病情怎么样了,她告诉我已经好多了。她还说,她的眼睛几乎失明,是因为治疗心脏病时服药而产生的副作用。我没有再提出请她帮我写序,只是感谢她对我的关怀,并祝愿她早日康复。不过,于老师却主动提起写序的事,她叫我一个月以后把书稿寄给她。
“可是,您的身体,您的眼睛……”我实在不忍心。
“不要紧的,”她说,“我的眼睛已经开始恢复视力,估计再过—个月能行。”我真的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后来,我和程红兵、陈军通电话谈及此事,他们都说,于漪老师就是这样的人。程、陈二人还以自己受诲于于漪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于老师一贯以扶持、提携年轻人为己任。
一个多月以后,郭孝平老师将书稿寄给了于老师,又同于老师多次通话。于老师告诉郭老师,请她写序的人太多,对于那些围绕“应试教育”的拼凑之作,她绝不想为之作序。她读了我的《爱心与教育》,觉得我是一个很有事业心、很勤奋的人,愿意为我的新著写序。但她又强调,她不想把序写成对书的空洞而廉价的“好评”,而是想通过这篇序同年轻的语文教师谈谈心。
不久,我又听郭老师说,于漪老师的眼睛又出血了。
当时,我在心里为于老师的健康祝福,同时想如果于漪老
师不能写序,我的这本书就不要序了。
直到7月上旬的一天晚上,郭老师来到我家,送来了于老师写的序,还有一封给郭老师的信——郭孝平同志:您好!
实在抱歉,由于心脏病未根本好转,眼疾又添,稿子断断续续写成,不妥之处请斧正。
我这人从来都说大实话,尽管未与李镇西见过面,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