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人类真的是耶胡吗(欧洲文学十四讲)戴从容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
30.7
5.3折
¥
5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戴从容
出版社上海三联
ISBN9787542665133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0473964
上书时间2024-10-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Array
内容摘要
触动我心灵的那些课,阅微讲堂,让生命打开。“阅微讲堂”系列丛书,专注于从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既给予我们各种“新知”,更给予我们“智慧”,充满洞见与生命激情,触动心灵的课。
《人类真的是耶胡吗?——欧洲文学十四讲》,主讲人:欧洲文学天书《芬尼根守灵夜》的解读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戴从容。主讲地:复旦大学。
人类是什么?人性又是什么?人性可靠吗?人类真的是耶胡吗?(什么是耶胡?就是那个有着类人的外表,但面目可憎,完全不加掩饰,不懂克制,放纵资深最野蛮和原始的欲望的生物?)个体生命的悲剧是不能永久,也无法延续。生命的外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而生命的实质却更接近一次又一次的复演。人生经验必须经由每个人一次次重新经历获得,从一无所知到生命绽放。而经典,便是数千年来无数人的生命体验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和淬砺沉淀后,留下来的最精华的部分。与非经典相比,经典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对人生体验有更经济也更深刻的呈现。
自从莎士比亚把人性的千姿百态作为表现的主题,人性与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千变万化的形态也成为文学的主要内容,而欧洲文学经典尤其如此。戴从容老师在其多年讲课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反复思考与梳理,深入欧洲文学经典,从神话、史诗、戏剧到小说,从圣经、莎士比亚到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既深入文学,又跳出文学,从心出发,对欧洲众多文学经典重新解读,借由经典文学作品揭开的一层层帷幕,开启的一个个视角,帮助读者打开自己生命的视角和帷幕,让读者看到经典里更看到人性里复杂的思想、情绪与深刻的人生体验。
精彩内容
序史解经典一
如今,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等电子媒体越来越取代传统书籍,成为很多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虽然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会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但毕竟面目已非。幸运的是,经典文本现在仍然能够通过学校教育得以延续。但是即便如此,不能不承认的是,如果不是被要求学习,能够在经典作品中怡然自得的读者越来越少。历史似乎一天天离当下而去,经典作品中的故事仿佛与身边发生的一切毫不相干,难以再唤起当代读者的兴趣。
确实,今天不会有人担心像奥德修斯那样在海外旅途中遇到独眼巨人,也不会有人相信面前的陌生人是魔鬼梅菲斯特,用今世的荣华富贵购买自己来世的灵魂。但是,奥德修斯的故事依然被当代作家以不同的形式讲述着,比如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就把一位20世纪广告商在现代都柏林城的一天游历与几千年前奥德修斯的十年历险相呼应;同样,在尼采宣布上帝已死,人们不再相信超验世界的存在之后,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依然把笔下那位惊世骇俗的音乐家的遭遇和才华解释为魔鬼的安排。不是这些当代作家抱残守旧,而是人类生命的外表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变化,生命的实质却更接近一次又一次的复演。
个体生命最大的悲剧是不能永久,也无法延续。虽然娶妻生子被认为可以传宗接代,但对于个体而言,父母的人生感悟并不能直接通过生育传续给子女,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次全新的开始,这也意味着,人生经验必须由每一个人一次次重新经历和获得。
体验固然本身就弥足珍贵,但人类不同于动物的重要一点,就是人类不必永远在原地一次次重复同样的体验。人类历史之所以能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群中的智者用文字记录下了他们用生命总结出来的生命经验,后人可以把这些记载下来的经验当作台阶,更快速也更有效地完成从一无所知到生命绽放的过程。
正是人类生命这种既不得不一次次重复,又能够通过借鉴前人减少无效重复这一点,决定了人生的主题既本质上相同,又有借鉴他人经验的必要。而经典,便是数千年来无数人的生命体验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和淬砺沉淀后,留下来的最精华的部分。经典与非经典的一大不同,是其生命感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很少会信口开河,也不是一己之词。它更加真实,也更加接近人性。即便有的可能看起来是对某种极端情境的描写,它也曾唤起过足够多也足够睿智的读者的共鸣。因此可以说,经典更可信,也更可资借鉴。
经典与非经典的另一大不同,是经典往往对人生体验有更经济也更深刻的呈现,换句话说,经典更能够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也能对问题有更清晰透彻的表现。因此阅读一本经典所收获的经验,有时足以超过阅读十本非经典所能得到的经验。
第三,有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揭示了前人未曾看到的东西,打开了人类的视野。这就好像同一座花园,一无所知者看到的东西,与一个熟悉草木鱼虫或者建筑布局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视野越得到拓展,对生命的洞察也就越丰富,认识也就越深刻。 经典不是简单和无效的重复,经典是有价值的经验的结晶,是个体成长道路上最坚实有效的台阶。
二不过,经典毕竟穿越时间的流沙而来,就像西安兵马俑,保存不当可能失去光彩,解读不对也只能是隔靴搔痒、走马观花。经典作品虽然具有更大的普适性,但作品中提出的问题和答案都更与其存在的时代相关。当然,按照互文理论支持者的说法,当代人对过去的解读必然是当代的,新的解读会赋予作品新的生命。但是,虽然《大话西游》和《西游记》一样吸引当代的读者,但要获得《西游记》本身特有的生命感悟,而不是只把《西游记》用作自己已有见解的佐证,依然有必要回到当初的历史,明白作品中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明白哪些问题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解答,哪些立场虽然看起来激动人心,却可能服务于当时党同伐异的目的。只有回到历史,才能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保持自己判断取舍的能力。
用历史的眼光读经典,不仅是对经典的尊重,也是让自己获得更客观中立的立场,获得对经典的更全面的判断力,从而避免成为经典的盲目追随者,毕竟经典只是人的产物,即便是人群中的卓越者,依然会有人类不可避免的局限、偏见和私欲。没有任何经典,即便是万人传颂的经典,值得人去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人文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得一些概念和观点,而是培养自身独立的判断力。这一点对每个新的生命尤其重要,毕竟新生命所面临的环境和问题与前人虽然大同,仍有小异。前人的经验是基石,但是如何将基石搭建得适合自身的环境,尤其需要个人独立的判断。
本书的解读会留心把作品放到其产生的那个时代,找出当时人们思考的主要问题,检视这些智者回答时的取舍和得失。本书将不仅关注他们得出的结论,也关注他们解答的角度和方式,以及他们的回答对后人产生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事实上,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找出这些核心问题可以更迅速有效地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思想和立场。有的问题是对新的历史条件所做的回应,有的则是对前人思考的进一步完善。明白问题如何产生,以及前人的解决办法,既是一次愉快的学习,也能获得有益的借鉴。
欧洲文学史中一个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就是很多智者在思考问题时会尊重人性本身,无论悲观还是乐观,他们都明白人是理解一切的基础。人性一直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文学的所长,因为文学即人学。发现人类情感的细微变化,把对人性的理解与对人生的解读联系在一起,一直是以描绘命运和内心为主旨的文学最为关心的。当然,宇宙和人脑至今迷雾重重,是科学尚无力洞悉的两大领域。不过,在科学手段依然捉襟见肘的时候,文学可以也确实在科学之外为理解人性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欧洲文学对人性的认识存在一个不断深入和完善的过程,自从莎士比亚把人性的千姿百态作为表现的主题,人性与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千变万化的形态也成为文学家思考的主要内容。前人揭开的一层层帷幕,开启的一个个视角,都可以帮助当代的读者打开自己生命的视角和帷幕。
三这里的十四章内容是在我多年讲课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经过十多年的反复思考和梳理,今天我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理解,已经与刚走上讲台时大为不同,可以说每一年的理解都会有所加深。新的理解不仅来自阅读量的增加,也来自年龄的增长。
我曾经读到一些关于爱尔兰的论文,虽然通篇振振有词,对每个问题都用理论做出看似合理的解释,但很多解释其实都与爱尔兰实际的文化现象和观念不符。这是初读外国作品常遇到的问题,即由于缺乏对该文化的深刻理解,很多结论可能是自说自话,是用中国人的视角来妄论他人。比如有人因为作家笔下的爱尔兰人物从未进行过反英斗争,就认为作家是在表现爱尔兰人的精神瘫痪,却并不知道爱尔兰人身份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在民族问题上存在的各种不同主张。事实上,爱尔兰的民族解放问题比现代中国的民族解放复杂很多,并不能非此即彼地一概而论。还有人简单地依据在世界各地沼泽人(swampman)案例基础上归纳出的沼泽人词条,把20世纪70年代北爱尔兰大量出现的沼泽人作品解读为古老的祈神献祭,却不知道北爱尔兰的沼泽人作品与当时北爱尔兰充满暴力冲突的社会历史环境之间的联系。
不过确实,我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是岁月让我更理解了人性和思想的复杂,不再一味偏爱是非分明的作品;对于作品中的悖论、杂糅乃至反讽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更能够理解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很可能不是宣传某一种思想,而是传递自己的困惑和彷徨,是多重情绪和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能像中学教学要求的那样,明确概括出主题,相反,越是优秀的作品,里面的思想情绪可能越复杂,越难以用逻辑明晰的语句来界定。
比如我曾经无法理解乔伊斯为什么把良心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出路,为什么不是反叛、革命或者征服?但是随着对不同历史和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随着对各类社会问题和矛盾有了更多的关注,我也越来越能够理解乔伊斯的远虑。我也曾经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嗤笑后人对莎士比亚的顶礼膜拜,但是在阅读了从古至今更多的作家,也更加了解伊丽莎白时代之后,才明白莎士比亚的鹤立鸡群之处。理解文学需要才华,也需要经验,文学的经验和人生的经验。
我庆幸自己经过十多年的打磨,最终能够跳出文学本身,用更丰富广阔的历史视野来反思文学,这让我看到文学并不是像20世纪初宣扬的那样可以脱离社会自给自足(autonomy),文学家思考的问题很多时候正是他的社会正在思考的问题,只不过文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类似的问题会在同时代的历史学家那里得到记载,在同时代的哲学家那里得到提炼,因此文史哲不仅不分家,而且可以相互提供解读。所以我也让本书的解读跨出单纯的文学界限,给自己一个更自由的解读空间,跟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跟着自己的心在历史的经典长廊中徜徉。
从心读书、史解经典,也是对世界经典的重新阅读,是离开学术论文的条条框框,用自己的心与前人之心的对话。有的可能不够成熟,但何妨拿出来与未来的知己共同分享。对于文学来说,心与心的共鸣和交流不是更重要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