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君子儒梅光迪书同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君子儒梅光迪书同著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16.7 6.0折 2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书同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80462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28元

货号3259538

上书时间2024-10-25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梅光迪(1890年01月02日——1945年12月27日),字迪生、觐庄,安徽宣城(今南陵县奚滩镇西梅村)人。1911年赴美留学,先在美国西北大学,后到哈佛大学专攻文学。1920年回国任南开大学英文系主任。1921年任国立东南大学(49年改为南京大学)洋文系主任。创办《学衡》杂志。1924年去美国讲学。1927年回国后任中央大学代理文学院院长。后又去美国哈佛大学工作。1936年任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兼外国文学系主任。1939年文理学院分开,任文学院院长。1945年在贵阳去世。
本书通过随笔的方式描述了他的一生。

目录
本书是我社“叙旧文丛”系列丛书的一本, 秉承叙旧系列温故、溯往、述怀、知新的风格。是作者采用随笔写法创作的梅光迪传记, 通过对梅光迪家世家风的追述、人生阶段的主要经历和重要事件的回溯, 着力展现其恭敬、严谨、孤高、追求个性与自由、不轻著述等品格特点, 旨在立体的呈现一个和而不同、刚直不阿、自省自励的现代君子儒形象。

内容摘要
 本书稿是“叙旧文丛”的一本,符合叙旧系列温故、溯往、述怀、知新的风格。
书稿是一本采用随笔写法创作的梅光迪传记,通过对梅光迪家世家风的追述、人生阶段的主要经历和重要事件的回溯,着力展现其恭敬、严谨、孤高、追求个性与自由、不轻著述等品格特点,旨在立体的呈现一个和而不同、刚直不阿、自省自励的现代君子儒形象。

精彩内容
 第一章墓志铭上的写真
2006年盛夏某天,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段怀清先生一
袭旅行者装扮,来到梅光迪先生故里安徽宣城,寻访那些在阅读想象中反复流连的故人故事。午饭之后,由梅光迪长孙梅务虚导引,前往距宣城市区约三十公里的芜湖市南陵县溪滩乡西梅村。房屋稀稀落落,周围被疯长的荒草杂
树包围。站在梅光迪祖居屋基之上,西斜的太阳,将每个人的脸照得更加光亮。交谈中,段教授忽发奇想似的对梅务虚说:“你们梅家人好像有混血血统,眼窝深陷,鼻梁
高挺。你看这个小伙子,还有你。”看见过梅光迪照片的人,可知段教授所言不虚。梅光迪正是一个眼窝深陷、鼻梁挺直,有一点儿混血气质的人。他所说的“这个小伙子”,是梅光迪堂弟的后人梅云龙,就读于淮南师范学院,因放暑假回到家中。听见段教授的评论,梅务虚先生立即回应道:“绝对不会。”我在一旁提醒说:“当时洋人是到过宣城的。”梅务虚更加确定地说:“这绝不可能!洋人没有来过这里!,’写作此书,使我忽然忆起这段有趣往事。其实,毫无疑问,梅光迪先生是正宗的中国人,他是一个谱系脉络十
分完备清晰的大家族的后裔。宣城梅氏,始祖梅远,唐末光化年问由吴兴迁来。因在宣城做属官,又笃爱宣城风土
人文,遂在城南双羊山筑室定居。北宋初年,四世孙梅询中进士,五世孙梅尧臣以诗名家,至明清,则名人辈出,不仅诞生了黄山画派巨匠梅清,还出了一位与牛顿、关孝和齐名的著名科学家梅文鼎,一门之下,彬彬郁郁,蔚为大观。因宣城旧称“宛陵”,又有“宛陵梅氏”之称。梅光迪乃宛陵梅氏章务望支河西房四支房三十一世孙,始祖为梅尧臣四弟梅禹臣之子梅晓(字及中,世称晓公)。宋元丰庚申年(1080年),梅晓率族人自双羊山迁居到西乡章务里(距县城约六十里),在青弋江两岸,生息繁衍,累代传承,渐成东、西两梅村,为宛陵梅氏“三望”之一。清光绪十六年正月初二日(1890年2月14日),梅光迪在西梅村降生。
说到梅氏家学,不得不提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以诗名世,也因诗结友。由于家境和创作理念接近,与当世名宦欧阳修成莫逆之交。
在欧阳修的描述中,梅尧臣是光耀当世的大诗人,光明磊落的君子,但同时又是“诗穷而后工”的诗人,“君子固穷”的君子,这与后世对所谓“名门望族”“锦衣玉食”的想象,颇不相同。从欧阳修所作的两篇墓志铭中,尚能窥见几分现实和生动来。
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暮春,五十八岁的梅尧臣病逝于都城汴京,后由其子扶柩归葬故里宣城双羊山。欧阳修为其作墓志铭。有一段令人颇揣玄想。他写道:“嘉祐占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
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驺呼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
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日:‘兹坊所居大人谁
邪?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而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恤其家。”这段文字,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