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黄桥风雷朱智勇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黄桥风雷朱智勇著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

35.6 5.1折 69.8 全新

库存35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智勇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39951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8元

货号4402038

上书时间2024-10-25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朱智勇,1974年生,江苏泰兴人。文学硕士。著有长篇小说《饕餮族的罪与罚》(凤凰出版社)。



目录
本书讲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在共产党的正确引领下, 苏中千年古镇黄桥地区苦难深重的广大民众觉醒, 自发投身革命洪流。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孤儿余一苇, 他告别养父母, 出外学习泰兴鼓书。抗战期间, 作为中共泰兴特委战士, 他利用鼓书先生身份掩护, 打入伪军内部, 屡立奇功: 及时送出日伪下乡扫荡情报, 策反伪军特务营, 还多次击杀日伪, 反扫荡战斗中更成功狙杀日军狙击手……作品歌颂了像余一苇这样追求进步的“黄桥少年”, 怀揣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 浴血奋斗, 无私开拓, 百折不回, 使命终达, 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壮丽图景描画出铿锵有力的一笔。

内容摘要

壹 火烧震东市

1.债欠仇怨明天见

震东市,落灯节,

黄府高灯不打蔫;

震东市,落灯节,

穷人面条盼一年。

震东市,落灯节,

谢了菩萨敬祖先;

震东市,落灯节,

债欠仇怨明天见……

清澈而哀伤的童声回荡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落灯节的那个黄昏,回荡在民国江苏省泰兴县震东市余蔡庄北岗。

乌云笼罩,沙尘如烟。

麦地起伏绵延,如澹澹墨海;草屋低矮破败,如惶惶孤舟。

草屋前,是谁独立风中,悲声与泪水齐飞?

是他,余一苇,一个年仅七八岁的男娃。

你瞧他,个头一米二左右,穿肥大棉袄,脑壳四周剃得光溜,天灵盖却蓄一精瘦长辫。那辫生动地飘垂在后肩,三股淡黄发绺韵致地编织着,辫梢头绳似蜻蜓红翅翩翩飞舞。

民谣唱罢,他拭去眼泪,缓缓转过身去。

他的眼前,三间草屋怎堪朔风劲吹,严重向一侧欹斜,屋顶所苫麦秸秆不时被朔风大把大把地扯去。柴门大敞,屋内正梁下设一供桌,供桌两端各一支烛火随风摇曳。供桌中间三块灵牌肃立,每一灵牌前均设一黄陶香炉,香炉内各一炷檀香袅袅。自然,在今天这特殊的日子里,先祖亡灵总要被子孙后代虔敬地照拂。

这里得补充交代一下震东市地理位置及其名字的由来。震东市地处民国江苏省泰兴县东南,其名称始于民国元年(1912年),行用时间也不过十余年。斯时,民国泰兴县政府为推行县属各辖区自治,将原本的四个辖区改设为十一个市,以横巷集镇(北距泰兴县东部重镇黄桥市仅七公里)为中心的一百零八庄被划设为“震东市”,治所设在横巷。

震东市对于斯时的泰兴县无疑是一处“辉煌”的存在,这可以从当时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听出来:“泰兴一城,不如黄桥一镇;黄桥一镇,不如横巷一村。”而震东市在泰兴县之所以能独领风骚,正是由于横巷有八大黄姓豪强,时人称“横巷八大家”……

然而,时人又云,震东市这块土地貌似丰饶,其实贫瘠得很啊,君不见,“牡丹花儿”开得再艳,也只寥寥数株;君不见,旱地“狗尾巴草”和水滨“芦苇”的生长何等野蛮霸气啊……

余一苇,就是震东市余蔡庄上光荣承继先祖贫苦而又倔强“基因”的一株本色“芦苇”。

余蔡庄,地处震东市治所东北三公里处,方圆不足一公里。斯时,尽管村中许多地块已被垦种,但大地仍基本葆有高沙原的原初地貌:坡岗起伏,沟壑纵横。远远近近,横卧着几十座低矮破败的草屋,杂乱无序。这时节,各家草屋前后,冬麦顽强生长,稀稀拉拉;乔木却早已落叶,瑟瑟战栗于啸叫朔风中……

男娃进门,去东厢盛了一碗光面端出来。那些手擀面条色泽暗黄(显然原料中掺杂了过量的黄面),营养不良似的,却根根粗壮,豪放地挤满了一海碗。

一敬祖父亡灵——

供桌前,男娃踮起脚尖,双手将面碗奉到祖父灵前,摆好筷子,倒上一杯高粱烧,然后跪伏在供桌前的麦秸秆拜垫上,磕头,磕头,磕头,道:“爷爷慢用。”

二敬祖母亡灵——

男娃再端来一碗光面,双手奉到祖母灵位前,也道一声“奶奶慢用”,然后磕头,磕头,磕头……

三敬母亲亡灵——

男娃又端来一碗光面,供到最左侧的灵位前,连连磕头,哭道:“妈妈,孩儿想你!”

这时,屋外远远传来一个青年男子的悲音:“爹,娘,老婆,对不住了,‘高灯圆子落灯面’,‘今年吃过望明年’……说句狠心话,你们当真走得好,一了百了,至少不再似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无谓做这砧板肉!都是那该死的‘八大家’不给我们穷苦人活路!你们看看,苇子现在长老高了,也更懂事了!苇子,磕头,再磕再磕……”

屋内,苇子连连磕头,三碗光面热气袅袅,先祖饱飨;屋外,苇子爸爸,那个叫余良忠的青年男子,跪伏在门前田埂边巨树阴影里,渺小得似一只豚鼠。浓酽墨色恣意流淌,余良忠遥对门楣,连连磕头,再直腰垂肩,双手合十,泪眼向天,连呼“上天保佑祖宗保佑,上天保佑祖宗保佑……”

半晌,余良忠远远问道:“苇子,桌子收妥了吗?”

“爸,收妥了。”

“那我就进来了。”

余良忠进了屋,不太明亮的烛光摇曳着,映在他黑红的脸上。

余良忠,年龄才三十出头,精瘦,国字脸,穿淡蓝土布旧短袄,襟前缀数块陈旧大补丁,但周身干干净净。然而,烛光耀进他双眸那两泓忧郁的深潭,却不能激发一丝热力。

儿子瞅着爸爸,无限愁绪堆上眉眼。

余良忠拖来一张长条凳,放到供桌南首靠西墙摆放的八仙桌旁,道:“儿子,你坐,爸爸给你盛面去。”

儿子一把拖住爸爸,道:“爸,我来。”

余良忠坐下了,愁眉紧锁。

儿子去了东厢,几声锅勺响,很快端来一碗面,道:“爸,您请。”

“儿子,你先,我待会儿吃刚才祭祖的面条就可以了……”

余良忠静静看着儿子狼吞虎咽,微微笑了笑,眼眸里瞬间满蕴起温情。

儿子吃完了,爸爸起身,又去东厢房给儿子盛来一碗,笑道:“半大子,饭缸子’,真不假!”

儿子又风卷残云,然后从凳子上出溜到地上,连拍肚皮,道:“爸,你也吃吧,我饱了。”

余良忠自去东厢房端来一碗面,那碗面条早已坨成一大团。

P1-3



精彩内容

故事讲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共产党的正确引领下,苏中千年古镇黄桥地区苦难深重的广大民众觉醒,自发投身革命洪流。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孤儿余一苇,他告别养父母,出外学习泰兴鼓书。抗战期间,作为中共泰兴特委战士,他利用鼓书先生身份掩护,打入伪军内部,屡立奇功:及时送出日伪下乡扫荡情报,策反伪军特务营,还多次击杀日伪,反扫荡战斗中更成功狙杀日军狙击手……作品歌颂了像余一苇这样追求进步的“黄桥少年”,怀揣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浴血奋斗,无私开拓,百折不回,使命终达,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壮丽图景描画出铿锵有力的一笔。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