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报人孙犁:重读孙犁随笔侯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报人孙犁:重读孙犁随笔侯军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31.3 4.0折 79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侯军

出版社天津人民

ISBN9787201192963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31767808

上书时间2024-10-16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侯军,资深报人,散文作家、艺术评论家。曾任《天津日报》政教部主任、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及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深圳大学兼职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学院特聘教授。现任《中国副刊》新媒体中心总编辑。
    自十八岁步入报海,迄今新闻从业已超过四十五年,先后在天津、北京、深圳等城市的多家报社、杂志社供职,出版各类专著27部。其中尤以散文集《青鸟赋》《收藏记忆》《雪霁》,艺术评论集《东方既白》《读画随笔》,艺术家传记散文集《孤独的大师》、文化对话录《问道集》、序跋集《守住宁静》、书话随笔集《淘书•品书》等作品,在文化界有一定影响。

目录
第一辑 读者·记者
  痴迷的《大公报》读者
  《第一次当记者》
  ——给孙犁先生提个“意见”
  战地记者
  ——品读孙犁早期的“激扬文字”
  沉浸式的战地体验
  ——重读孙犁《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孙犁的“唐官屯之战”
  同口镇的“纸上炎凉”
  ——一桩“客里空”公案的始末
  “渐变式新闻特写”
  ——重读孙犁的《津门小集》
  “我当记者”
  ——在孙犁自述中的“记者生涯”
第二辑 编者·作者
  孙犁的“编辑部”
  回望“冀中一日”
  “人在稿存”
  “六朝元老”
  “见习编辑”
  “像写情书那样写退稿信”
  “一字之师”与“一字之失”
  编辑五题
  ——重读孙犁编辑论著的札记
    (一)对待来稿要“像对待远方兄弟的来信”
    (二)“对稿件严肃认真,就是尊重作者”
    (三)编辑改稿,要像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
    (四)披沙沥金,一视同仁
    (五)慧眼识珠,婉拒“殊荣”
  晚年孙犁与报纸副刊
  孙犁与“大地”
  ——晚年孙犁与报纸副刊(续一)
  孙犁与“东风”
  ——晚年孙犁与报纸副刊(续二)
  孙犁与“花地”
  ——晚年孙犁与报纸副刊(续三)
  孙犁与“夜光杯”
  ——晚年孙犁与报纸副刊(续四)
第三辑 学者·报人
  一本新闻专著的“传奇”
  孙犁的“策划文案”
  孙犁的“时评”
  “要说实话”
  敬畏文字
  ——重读孙犁先生《谈校对工作》
  “标题是一种艺术”
  文章“以简练朴实为美”
  文言的“活用”
  孙犁点评黑板报
  “建组”之道
  孙犁主导的副刊转型
  苦心经营工人作者队伍
  ——再谈孙犁主导的副刊转型
  孙犁组建的“学生军”
  ——三谈孙犁主导的副刊转型
  “离政治远一点”
  ——四谈孙犁主导的副刊转型
  孙犁的党性原则
  ——兼以披露两份特殊的孙犁手稿
第四辑 我与孙犁
  孙犁作品中的阳刚之美
  ——读孙犁的早期报告文学
  浅论孙犁的报告文学创作
  报人孙犁及其新闻理论的再发现
  ——兼评失而复得的新闻专著《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
  大道低回独步文山
  ——作家孙犁访谈录
    (一)作家不能只读文学书
    (二)作家孙犁与记者孙犁
    (三)“我是一个办报的人”
    (四)为文乃寂寞之道
    (五)问候岭南众知音
  孙犁缘是副刊人
  ——写在“孙犁副刊编辑奖”获奖者征文收官之际
  遥祭文星
  ——怀念孙犁先生
  孙犁先生“归队”记
  ——关于“报人孙犁”的片段回忆
  芸斋的来信
  ——怀念孙犁先生
  孙犁的“签名本”
  孙犁问候黄秋耘
  孙犁与张根生
  孙犁的笔名
附:父亲与侯军的一段忘年交
后记

内容摘要
 孙犁是我国现代作家、
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资深报人。作者选取了一个十分新颖的角度,围绕孙犁先生的报人身份展开研究。全书分为读者·记者、编者·作者、学者·报人、我与孙犁四辑,展现了孙犁先生步入报人之路的身影足迹。

主编推荐
纵观孙犁先生一生,其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是以报人的职业安身立命的。这也是孙犁先生在作品中,以及与友人的信函和交谈中,多次为自己所做的定位。孙犁先生辞世二十年来,已有不少研究专著面世,但大都是聚焦于其作品的内容题材、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上,基本上属于艺术和美学方面的阐发。而这部《报人孙犁》,则是别具只眼,选取了一个颇为新颖的研究角度。书中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仿佛是一幅高像素的照片,真切清晰。它们既展现了研究对象的身世足迹,又剖露了其情怀魂魄,追形复摹神,弘阔而细腻。

精彩内容
 痴迷的《大公报》读者若问:报人是靠什么炼
成的?
答曰:报人当然是靠报纸炼成的。
再问:报纸是怎样炼成报人的?
答曰:你可以去问问成功的报人:有哪个不是从读报入门的?
是的,没有哪个报人不是从读报入门,进而历练成为报人的。
孙犁先生同样是如此。
(一)1982年2月,孙犁先生写了一篇《报纸的故事》,真
切地写到了他早年与天津《大公报》的不解之缘——1935年的春季,我失业家居。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
这在当时确实近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例如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校,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
份报纸。村公所就更是谈不上了。而且,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
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我不敢断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区,即子文镇上是没人订阅过的。
《大公报》是在天津出版的一份全国性大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法租界,其创办人是英敛之。他在创刊号上发表《(大公报》序》,说明报纸取大公之名,意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奠定了其作为华北地区大报的基础
。但后继者没有延续下来,后被迫停刊。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股份公司,接办《大公报》。张季鸾、胡政之等优秀报人,坚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敢于直言,指斥时弊,赢得了大众的欢迎。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主张抗日,态度鲜明,连续发表了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西北通讯,首次披露了红军长征
的情况……凡此种种,使其成为当时全国报界的“龙头老大”。
孙犁说:“我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现在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纸。我认为这是一
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至于当时也是北方出版的报纸,例如
《益世报》《庸报》,都是不学无术的失意政客们办的,我是不屑一顾的。”此时的孙犁,年方二十
二岁。虽然失业在家,但他的眼光很高,志向很大,单从读报而言,即可看出其取法乎上,不肯降低自己的阅读品位。“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孙犁写道,“它的社论是有名的,我在上中学时,老师经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通讯也好,有长江等人写的地方通讯,还有赵望云的风俗画。最
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副刊,有一个文艺副刊,是沈从文编辑的,经常登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还有小公园,还有艺术副刊。”孙犁对这份报纸的版面设置、风格特色,如数家珍,可见他是一个非常忠实的读者,用今天时髦的说法,够得上一名“铁粉”了。这一
方面说明,读报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这份大报不仅仅是读者,还有更高的期待——“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P3-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