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铁网铜钩吴仕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铁网铜钩吴仕民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

23.7 6.8折 35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仕民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06389136

出版时间2016-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3564392

上书时间2024-09-02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铁网铜钩》是描写20世纪40年代鄱阳湖渔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吴仕民以两大渔村持续数百年的械斗为基本线索,描摹了宗法制度下,社会底层的人们以祖姓、祖业、祖地为经,以仁义、情感、暴力为纬的生活图景,叙述了他们在生计、官府、敌寇、礼法制度等重压下的苦难与抗争。塑造了一群打上时代和地域烙印、具有鲜明个性的渔民形象,连同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和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特征和人物命运。作者还在书中不停地暗喻和追问:谁能冲破传统观念的铁网,挣脱现实利益的铜钩?在今天,我们依然不难见到那个年代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子,社会需要在深刻的变革中弃旧而图新。因而,这部作品有着它特有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吴仕民,1951年生,江西余干人。自幼喜好文学,在知青和大学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发表过散文和中篇小说,并有多篇作品获奖,其中散文《鄱阳湖散曲》于1989年获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我爱祖国山河美”征文活动一等奖。
198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民委工作,现在全国人大工作。《铁网铜钩》乃是三十年构思、三年笔耕的家乡故事。

目录
第一章  风起涛涌
第二章  衙门争讼
第三章  狂浪阻战
第四章  大湖血浪
第五章  风水大战
第六章  共御外敌
第七章  祖源之地
第八章  湖上新潮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鄱阳湖沿岸的两大渔村,持
续了数百年的宗族争斗。这些勤劳质朴的渔民,以祖姓、祖业、祖地为经,以仁义、礼教、情感为纬,他们与苦难抗争,他们与时代搏斗,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历史的洪波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
吴仕民著的长篇小说《铁网铜钩》展示的就是鄱阳湖畔的风情画卷,描绘的是民国时代的社会图景。

精彩内容
 七千万年前,浩浩长江中下游的南端,是一个巨大的盆地,以一肩扛着这片土地的是一条神鳌。尽管至今也没有人见过那神鳌是什么模样,但世世代代生
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坚定地相信,它一定存在于这片土地之下的某个地方。
没有力大无穷、永不疲倦的人,大概也没有这样的神。天长地久,沧海桑田,神鳌实在有些力乏神疲,便想转换一个肩头。不料在换肩时,稍不留神,扛在肩头上的土地轰然跌落。在漫天烟尘中,那盆地更是深深地下陷,雨落水聚,更有江河汇入。日月更替,山河换形,这片水域逐时而长,变成了纵横800里的水乡泽国,成为中华大地上的第一大淡水湖。这湖的名字初叫彭蠡,也叫彭浦,在秦汉时定名为鄱阳湖。
鄱阳湖宽广、美丽、富饶、神奇。古往今来,赢得许多赞词,就好像公主的头上戴着一顶又一顶漂亮的桂冠。有人称之为“母亲湖”,有人喻之为“明珠湖”,有人赞之为“聚宝盆”。还有人状之为大镜面,其中一首咏赞鄱阳湖的诗是这样写的:万里波涛片片帆,西东南北望回环。
鸢飞鱼跃无穷妙,都在壶中一镜涵。
妙哉!把鄱阳湖喻作镜面,真是神来之词。这天下无双的镜子里辉映着天地万象,虚涵着人间古今,收纳着五颜六色,也含藏着神奇迷离。
鄱阳湖的秀美和神奇全都是因为有了渔村、渔民、渔船,渔村给了鄱阳湖魅力,渔民给了鄱阳湖灵性,渔船给了鄱阳湖活力。没有了渔村、渔民、渔船,鄱阳湖便只能是一个徒具壮美的苍白空壳和没有意义的存在。
湖滨有一个县,名叫余南县,这个县的得名与鄱阳湖直接相关。鄱阳湖的巨波大浪涌到岸边时,便成了余波细浪,加之县城位于鄱阳湖南面,由此便得名为“余南”。有诗人在城头吟得诗句曰:“余浪百里雪,势欲掩南城。”这诗句不仅描绘了湖边波浪的雄浑气势,也道出了余南县名的由来。这是秦始皇统一
中国的当年设立的第一批县之一,既有广袤坦荡的肥沃平原,又有世罕其匹的大片水域,盛产稻米和鱼类,历来称作“鱼米之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湖养育了湖边一代又一代的渔民、一个又一个渔村。
湖边有一个叫铜钩赵家的村落。这一带的村落大都聚族而居,村名往往直观地显示出这个村子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姓氏、职业等要素。铜钩赵家这个村名,标志着这个村子的人以用钩捕鱼为业,村民全部姓赵或绝大部分姓赵,这赵家是远近闻名的大村落。其实湖边的渔村规模都不小,原因是小姓小村在湖边很难安身立命、发展繁盛,在传统的宗法制度下,小村往往受到大村大姓的欺侮和挤压,于是只好带着怨恨,无奈地迁往外地。大浪淘沙,留在湖边并占据着有利位置的便都是大村大族大姓。只是这个铜钩赵家则是非同一般的大,号称每日有2000条渔船出湖捕鱼,人口有9000之众。村子依一湖汊而建,三面环水,另一面是高高低低的丘陵,是一个依水、用水、吃水的村子。
这个村子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村里的建筑是清一
色的青砖灰瓦、木柱木梁,很有徽派建筑的风格,而非当地民居的模样。这个村的形成很有些与众不同,村民先祖原本居住在淮河边上,也以渔业为生。北宋王朝在河南开封败亡南逃后,这个村民的先祖当时居住的一带便成了南宋和金朝的边界线,不堪兵燹,也
为了追随赵氏皇帝,村里的一些人便亡命南奔。据说以赵氏宗谱论,这个村的赵姓和宋朝皇帝还有点血缘关系。于是,南奔便还有了些忠君忠国的意味。
但南迁的村民并没有进入南宋皇都临安一带,而是在人烟稀少、地荒湖阔的鄱阳湖边开地建村,扎下根来,形成村落,并依然以世代相传的捕鱼业为生。
潮涨潮落,800多年的时光,赵家村遂成为一个很大的村落。
在村东头是一座许多村子都有的大祠堂。这祠堂
气势宏伟,前后三进,可容纳2000人聚会。柱子房梁
和墙壁门窗,都有许多精致的雕刻。雕刻材料有木、
竹、砖、石;雕刻内容有花鸟虫鱼,戏文故事。很值
得一提的是,那祠堂共有10个六边形的窗户,每个窗户中间的图案都不相同,再细一看,可以辨认出这是10个变形字:仁、义、礼、智、信、忠、勇、节、孝、悌。入门处粗大的樟木横梁上雕的多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故事,其中有“三英战吕布”“借东风”“闹江州”“野猪林”等,每一幅图画都刻得细致入微却又大气磅礴,人物众多而又栩栩如生。
凡路过这个祠堂的人,便会想象着这个村子的历史久远、人口众多和生活殷实。
当然,村里的祠堂不止这一座,因为一座祠堂满足不了人口代代增长的需要,还按血缘的远近陆续建有多个小祠堂,这个最早、最大的祠堂便成了全村人共有共用的祠堂,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大祠堂”。
大祠堂前面的空地上,一群小孩正在做游戏。小男孩们分成两拨,互为对手。正在进行的是“十字棍”游戏,孩子们分成两拨相对站立,每人手里拿着一
根5尺来长、大拇指般粗的竹棍。游戏规则是,一方用自己手中的竹棍猛向对方的头部砸去,被砸方可以用手中的竹棍横起招架遮挡,也可以闪身躲避,并迅速攻防转换,击中对方则为胜。据说当年太平天国军队路过这里时,童子军的训练中有这种套路,被赵家村的人传习了下来。
站在排头的是一个7岁的男孩,叫赵仁生。也许预示着这个孩子一生会命运多舛,出生的那天晚上,风雨大作,湖浪汹涌。在孩子取名时家里便起了一次小小的波澜。父亲见第二天风停雨收,白云生于天际,便想给孩子起名为“云起”。但爷爷不同意,说起名要合族规,不能有违祖训,轮到这一代的名字应是“生”字辈,于是提出取名为“仁生”。父亲又说了一些世道在变、人也当变的道理,认为换个起名的思路也很好。但爷爷说,世上好多东西可以变,但祖训族规可不能变。父亲无奈,只好服从。因为在乡村,爷爷对孙子叫什么名字,有着极大的裁夺权。
喝了7年鄱阳湖的水,这仁生已长成了一个中等个儿,是个显得结实而又机灵的渔家崽。他从小聪明过人,5岁时,一次一个成年人以当地常用的方式与他开玩笑:“仁生,昨晚我睡觉时摸着你的脚了。”对此,一般孩子要么无言以对,要么以一句骂人话作答。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