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翟学伟
  • 【假一罚四】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翟学伟
  • 【假一罚四】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翟学伟
  • 【假一罚四】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翟学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翟学伟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

27.9 5.8折 48 全新

库存1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翟学伟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1816

出版时间2017-10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30069585

上书时间2024-08-26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翟学伟著的《中国人行动的逻辑》是“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中的其中一本。本书主要是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基础,从本土化的视角,对中国人心理以及所处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的、概念的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
阅读此书,透视中国人的心理与行动,解读何为“名实分离”的中国人。

作者简介
翟学伟,1960年生于南京,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法学硕士,南京大学历史系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独立思考如何建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方面的概念、理论及方法论,在社会与行为科学的本土研究方面颇具影响力。代表作有《中国人的关系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等,现为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的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目录
再版自序
自序
第一部分  另一种视角:关于本土化、研究理路及其方法的若干思考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与限度:我们能走多远
  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语言分析:一种不容忽视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本土概念研究与讨论
  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附:从脸面的异质性看《围城》中的知识分子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中国地方与组织领导的权力游戏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历史性的分类及其转型中的问题
  附:价值缺失的年代与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
第三部分  本土经验研究及其问题
  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一项个案研究
  家族主义与工具理性:苏南农村的社会调查
  人情与制度:平衡还是制衡?——兼论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
  附:耻感文化的狡黠之处——从一项问卷调查想到的
第四部分  建立本土理论框架的尝试
  中国人际关系模式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关于本土社会行动模式变量的考察
  附:从本土社会行动理论看中国人“窝里斗”吗?
  个人地位:从一个概念的提出到一种本土日常社会学分析框架的建立
后记

内容摘要
 翟学伟著的《中国人行动的逻辑》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巾国人的行动策略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力图从巾国人日常而真实、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架。
对于中国人心理与行动的研究,或应“尽可能在变中看到不变的部分,至少是难变的部分”,勘其脉络与底色,以此为当下与未来研究的基础。

精彩内容
 人格(personality)英文一词的拉丁文本义是面具(persona),但西方人格上的诸多研究已越来越远离了它的原义。当我们重新把这一一脉相承的概念用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时,便可以发现它在中国还有一个更恰如其分的表达词——“脸面”。20世纪初,鲁迅曾用这一概念概括过中国人的国民性格特征,但这一词的确切含义却一直让人捉摸不透。
一、共识中的困惑“面子”是任何一个在中国生活过的人或接触过中国人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这一重要现象自然会引发学者(主要是海外学者)的高度重视。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Smith)在其轰动西方一时的《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中把它看作中国人性格上的第一特征,关于面子的研究可谓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鲁迅当时就因为受此书的影响而认为中国人的“重要的国民性所成的复合关键,便是这‘体面’”。310年之后,林语堂在他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1935)一书中以极为相似的观点认为,“面子”是统治中国人的三位女神(threeMuses)中最有力量的一个,中国人正是为它而活着云云。在西方学术界,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也早已对此提出过重要见解,他在《儒教和道教》(1915)一书的结论中指出:儒家所强调的面子会导致人们缺乏普遍的信任感
和所有的企业活动,这一观点促使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认为,儒学只关心现世行为和一个好名声。320世纪70年代以降,斯多弗(L.Stover)在《中国文明的文化生态学》中进一步体会到,“面子”是解释中国人诸多行为的关键。而美国社会学家赛林(M.Thelin)又在研究中指出,中国人的价值观包含六个方面,即家族主义、尊老、人情主义、礼貌、脸面、男性中心,他认为其中的脸面居于核心(themostcentral)。就连美国的心理学家多米诺(G.Domino)等在总结中国社区心理学发展历史和现状时也要指出,在控制中国社会的五种社会力量(扩大家庭、政府职能、孝、脸面和道)中,脸面规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及人际行为。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何友晖在提出亚洲文化特有的六个关键概念中,中国所占的三个概念里面就有一个是面子。近来,金耀基再次强调:“关系、人情、面子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性的社会—文化概念。”可见,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海外学者可能在许多看法上不甚一致,但在面子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之重要性的问题上却相当一致。雷丁(S.Redding)和恩格(M.Ng)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在考虑东方社会和脸面相关的价值观时,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个案都表明它是核心要素,通常也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什么边缘的或附带的对行为的影响”。
然而,对其重要性上达成的共识并不等于对其理解上的一致。面对这一如此关键的概念,中外学者一
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最早企图解释这一概念的明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