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中国大学校史研究 2022张克非,张淑锵主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中国大学校史研究 2022张克非,张淑锵主编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

82.1 6.4折 128 全新

库存3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克非,张淑锵主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48457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16124023

上书时间2024-07-22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部分 校史研究的方法、功能与资源探讨

高校校史展览的育人功能浅析(申福广 任世雄 赵子龙)

新时代高校校史馆工作者胜任力研究(李德华)

“四全媒体”视域下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优化策略(郭沛 丛楠)

后疫情时代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校史文化策略刍议

——以天津大学档案馆的实践为例(徐婷婷 王建光)

中国高校口述历史的当前特征及未来规程(伍先成)

新时代高校校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康春华)

湖北工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改革演进研究(娄璇 萧毅 张俐)

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档案资源开发机制构建(于利梅)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冯兵)

提高校史展览水平 弘扬大学先进文化

——高校校史馆建设与管理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张淑锵 金富军 钱益民 欧七斤 丁兆君 刘骋)

第二部分 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大学史研究

在大众性与科学性之间

——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张力及因应(刘超 袁青青)

阶级与工资:新中国成立前期的知识分子改造和高校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研究

——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中心(1956—1965年)(王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校师生负担情况考察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崔延平)

1978年前后河北省高等教育的继承与发展研究(华玉 杜宇 郭树清 张艳凤)

对“教育革命”背景下湖南高等医学教育利弊的探讨

——基于1958—1961 年湖南医学院“支钢支农”医疗队的回顾(刘志胜 黄珊琦)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与时代内涵(陈印政)

全国最早试点“工农兵上大学”

——同济大学“工农训练班”始末(1969—1971年)(章华明)

权宜之计还是长远大计

——从迁移方案的决策调整档案看党中央对交通大学西迁的根本立意(杨澜涛 蒋闻婕)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山大学的接管与改造(张建奇)

创办红色学府 铸传红色基因(胡晓丽 刘元芳)

从历次党代会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高校领导地位的确立和完善

——以浙江大学为例(蓝蕾)

第三部分 学科、专业发展与调整研究

从工科大学走向理工大学

——1960年代浙江大学建设科技大学计划的挫折与转折(汪辉 田正平)

浅探中南矿冶学院的学脉渊源和对国家的贡献(李君 张朝晖 曹阳 杨健康)

湖北省属高等教育的调整、整合与发展

——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黄瑶)

20世纪50年代武汉大学的院系调整(王美英 何睦临)

1950年代同济大学调整纪实

——以医科为主(陈英汉 柯育萍 邓静萍)

从裂变到重组

——云南大学院系调整与地区高教格局塑造(卫魏)

195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创建重庆医学院决策始末(杨现洲 裴鹏)

1952年前后院系调整中的华南师范学院(陈海平)

浅析新中国成立后工科类高校院系调整的过程与影响

——以大连工学院为例(刘晓梅 李哲 郭聪)

上海中医学院成立之初师资来源考(刘红菊)

向重点大学冲刺

——浙江农业大学的“211工程”建设(肖如平)

专业与行政

——浙江医学院“西学中”运动研究(1958—1961年)(张凯 韩奕宁)

部校联合办学的探索(1987—1997年)

——以中央电力部门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办学为例(何菲)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俄语教育探析(张雪梅 孔妮)

第四部分 校史人物研究

于右任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恒)

陈嘉庚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初探(石慧霞)

历史 精神 使命

——记中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杨健康 张朝晖 曹阳 李君)

新中国第一所本科高等气象学府首任院长罗漠生平(沈桂凤)

中国首位冶金工程师吴健留英派遣研究

——以上海图书馆馆藏盛宣怀档案和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为基础的考察(叶璐)

罗振玉与许璇(张小宇)

进向大时代去

——《觉悟》与青年陈望道的形象建构(刘晓旭)

谈谈李汉俊在武汉大学的系列活动(涂上飙 张译文)

浅析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老一辈学者的精神和品格

——重温中国人民大学校史上的人物故事(楚艳红)

黄钰生与西南联合大学校舍委员会(陈鑫)

共克时艰:王伯群与蒋百里关系新探

——以王伯群日记(1935年)为中心的考察(汤涛)

办人民的正规大学

——吕振羽高等教育思想及实践(刘晓梅 胡晓丽)

后记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各行各业迎来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机遇期。高等院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校史馆作为高校历史、文化的传承机构,也被许多高校提到整体发展规划议程之中。“据媒体之前的统计,我国高校博物馆总量已有400多家,有更多学校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场馆,甚至是打造集群。”『高校校史馆②与高校本身在教育和文化传播上担任相同的角色,两者结合给参观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带来叠加的教育和传播效果,因此被许多高校所重视,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基于校史馆的广泛设立和国家的重视,以及校史馆专有的育人理念和育人内容,对参观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从参观者的视角研究校史馆育人工作的重点,将会对校史工作的开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一、积极落实“三全育人”政策,高校校史馆责无旁贷l小的苏本用AA

为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三全育人”的要求,旨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工作落到实处。“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明确要求高校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特别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③

高校校史馆是汇聚了历史、文学、艺术、建筑等学科的综合性育人场所,浓缩了高校从建校开始的全部历史,涵盖了高校从教学到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好高校校史馆,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把“三全育人”工作做实、做细。

二、校史展览在育人工作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字字千金,都是经过多年总结摸索才得出来的。”这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明确提出的。"因此,高校的“三全育人”工作也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高校校史馆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中,具有其他教育部门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将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可以大力促进“三全育人”工作。

(一)校史馆育人内容全面

校史馆收藏和展示的学校历史文物,覆盖了学校从建校到发展的所有方面。其中既包括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成果,也包括学校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及其贡献,还包含学校校园风光、学生活动、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校园生活细节。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宣传学校优秀教师等的励志故事来进行;智育教育可以通过展示重大科研成果的研发过程来进行,以此启迪参观学生的灵感;美育教育则可以通过校史展陈艺术熏陶来进行;体育教育和劳动教育既可以通过校史中的有关内容来进行,也可以通过设置专题展览来进行。

(二)校史展览形式寓教于乐

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学习、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且有效的心理活动。兴趣起源于个体的切实需要,推动个体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在国家大力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普遍开设相关课程,有的学校还专门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有其长处,也有不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的地方。例如,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前卫,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更愿意追求符合自己学习习惯、审美情趣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显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美国学者JM.索里认为,“兴趣从具体的物体和经验中概括出来,并从具体事务和经验的兴趣发展成为对整类物体和经验的兴趣”⑨校史展览以具体的实物为主,能够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觉和体验,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益补充,也彰显出其趣味性,能增强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同样的爱国爱校教育,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去讲和放在校史馆中作为专题展览向学生展示,其效果对比不言自明。

(三)校史展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间相对宽松,可以配合学校教学计划随时作出调整

为落实国家“三全育人”的政策,高校通过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马克思主义教研室、思想政治工作处等部门来开展或者指导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计划是提前制订的,包括教学内容、课时数等都是相对固定不变的。作为“三全育人”的辅助渠道,校史展览内容虽然大部分也固定不变,但展出时间可以配合学校既定的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例如,可以通过周末、节假日、晚上等课余时间进行。这样在保证正常执行教学计划的……



精彩内容

本书为202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学术年会(浙江大学)的论文集,目前收入论文40篇,约40万字。本书主要内容有:1.195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的院系调整、迁建与整合研究;2.1978年前后中国高等教育的继承与发展研究;3.大学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其历史变迁;4.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思想研究;5.其他专题的校史研究与相关档案编研。本书是了解中国主要高校的历史文脉和大学文化传统的重要参考书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