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海洋强国梦李明春//吉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海洋强国梦李明春//吉国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

33.6 5.8折 58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明春//吉国

出版社海洋

ISBN9787502788773

出版时间2014-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2966324

上书时间2024-07-02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李明春、吉国编著的《海洋强国梦》约25万字,重点展示新中国诞生后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历程,将每10年视为一个阶段来讲述海洋事业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反帝反修,新中国国家战略与海洋战略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粮为纲,国家战略的优先地位与海洋战略走向;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海洋开发与海洋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经略海洋,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东部沿海崛起;20世纪90年代,环境忧患,海洋经济利益与环境的冲突;21世纪,海洋权益,世界海洋与中国海洋梦。该书从新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探寻海洋事业的地位与发展轨迹,深入研究新中国海洋战略思想和海洋战略走向,重塑公众的大海洋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作者简介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高级工程师吉国:崇爱生命,敬畏自然,回归海洋。
《中国海洋报》资深记者李明春:不被思考的历史,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

目录
引言
绪论
一、中华海殇:历史背后中国海洋战略的缺失
  龙.天性变异沉淀民族海洋意识与海洋观的历史底色
  2.历史之鉴:中国海与国运同兴衰
  3.一个人唤醒了欧洲。为什么唤不醒中国?
  4.中国寻找世界
  5.世界寻找中国
  6.为什么会爆发中日甲午战争?
  7.甲午战争与战争意志
  8.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
  9.痛定思痛:甲午战争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
  10.甲午战争对今日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11.海洋文化对海洋战略思想的影响
二、反帝反修: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国家战略与海洋战略思想
  1.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2.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3.金门战役
  4.新中国与海防安全
  5.人民海军
  6.中国海的艰难选择
  7.领海线:毛泽东的决定
  8.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9.面对冷战与威胁的强者对话
  10.“跃进”轮,出师未捷身先死
  11.全国海洋规划与海洋大普查
  12.新中国的海洋战略思想
三、以粮为纲:20世纪60年代,国家战略的优先地位与海洋战略走向
  1.并非地理误区
  2.食为天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3.以粮为纲和备战备荒为人民
  4.“红旗渠”与围海造地
  5.甩到太平洋的帽子
  6.国家安全:东线战事
  7.国家安全:西线战事
  8.国家安全:北线战事
  9.29名科学家的奏折与国家海洋局的成立
  1O.由陆地到海洋的实践与思想感悟
  11.大陆文明的锁链:中国海洋战略思想的禁锢与破冰
四、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海洋开发与海洋发展战略
  1.海洋的诱惑
  2.西沙海战
  3.海水养殖三次浪潮
  4.海洋牧场
  5.世界在召唤中国“向阳红”
  6.“蜗牛事件”与“风庆轮事件”
  7.“渤海2号”:中国海洋石油的悲壮时代
  8.“科学之舟”的渤海涅槃
  9.南海岸边的一个圈
  10.海门:是关卡,也是门户
  11.华夏文明复兴之源
五、经略海洋:20世纪80年代,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东部沿海崛起
  1.开放沿海城市
  2.“大中华经济圈”与海洋中国
  3.中国海震撼了世界
  4.远洋科学考察船
  5.进军海洋中的不和谐音符
  6.中国海监巡航四海
  7.无序、无度、无偿的利益之争
  8.“Pss”点燃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希望
  9.海洋国土:国家海洋局的贡献
  10.海洋事业有了独立的“喉舌”
  11.中国海洋石油
  12.海洋战略与中国崛起
六、环境忧患:20世纪90年代,海洋经济利益与环境的冲突
  1.海洋生态物语
  2.“向阳红16”船沉东海
  3.百万虾农的黑色之夏
  4.“绝户网”的罪恶
  5.围海潮的忧患
  6.变异的海岸线
  7.消失的滨海湿地
  8.黑色灾祸
  9.“血色”四海
  10.海难幽灵
  11.浒苔浒苔
  12.海星也疯狂
  13.大江东去海纳百毒
  14.海洋国土的法律地位
  15.从海洋法律建设看海洋战略
七、海洋中国:21世纪的中国海
  1.中国海洋行政诉讼第一案
  2.中国海洋油污染生态污损索赔第一案
  3.大洋环球科考与深海资源勘查
  4.海洋国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涉海法律法规
  6.南海风云
  7.钓鱼岛
  8.中国海权与中国崛起
八、海洋权益:21世纪,世界海洋与中国海洋梦
  1.重返海洋
  2.海洋:世界霸权之剑
  3.中国国家海洋战略地理形势
  4.海洋权益与国家利益
  5.海权的启示
  6.文化决定民族的命运
后记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李明春、吉国编著的《海洋强国梦》以中国寻找世界到被世界寻找开启历史的帷幕,重点透视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围绕海洋的发展历程。以每十年视为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反帝反修,新中国国家战略与海洋战略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粮为纲,国家战略的优先地位与海洋战略走向;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海洋开发与海洋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经略海洋,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东部沿海崛起;20世纪90年代,环境忧患,海洋经济利益与环境的冲突;21世纪,海洋权益,世界海洋与中国海洋梦。
回顾过去关于共和国海洋的历史碎片,无疑其背后都有着其深刻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从而构成了新中国海洋事业潮起潮落的底床与陆架。
该书从新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探寻海洋事业在其中的地位与发展轨迹,深入研析新中国海洋战略思想和海洋战略走向,启迪人们的大思维和大智慧,重塑大海洋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实现海洋强国梦。

精彩内容
 1.龙:天性变异沉淀民族海洋意识与海洋观的历史底色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什么?这个图腾被人信仰的最
初心理又是什么?龙,生于神话,行于水天,敬仰于民间,称王于四海。
龙,是一种自然力的神话形象,由最初的雨神到水神,再到海龙王,由此成了刚健、勇毅和力量的象征。最后登上了至尊的官化宝座,终于铸就了傲视天下、主宰万物的天性。
“官化”了的中国龙,作为海神,便不再以管海事为主,兼职替玉帝做起了陆神的生意。因而正是这条中国龙成为了联系中国人与海洋的主线,从它身上可以一窥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和中国王朝的海洋观

人类的童年是神话的盛年,神话是先民思维的工具和内容,先民在神话中表述他们的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用神话来解释世界的所以然;对未知世界,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创造性地做出解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诞生了,这体现的是我们先民最初认识水和海洋的心理。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诞生于水(海),而后走上陆,从一种信仰,最终成为至尊无上的最高权威这一演进,中国龙的命运基调以尊儒为主,以敬海为辅,翱翔于世界之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独一无二的现象延续至今,会不会令我们尴尬?深究其历史根源,我们的先民最初的海洋心理其实就是“龙的心理”,因为他们最初信仰和长期崇拜的海神就是龙。时至今日,中国人有谁不认为自己不是龙的传人!在中国人眼里,龙比上帝(玉皇大帝)要近一些,因为神话中龙是直接管辖海洋之王。但后来渐渐地,龙不仅是海洋之王,连陆地上王朝的统治者——皇帝也自称起龙来,而且还要加上“真龙”之特称,以示自己不是“假龙”。这恰恰说明中国人自古便把海洋看得比大陆更高,海洋之王不仅可以统治海洋,还可以统治陆地。然而,这一演进导致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海洋心理:眷恋陆地的亲情,对海洋存有畏惧,所以海洋之王——龙王可以在名义上居于首位,但手下之众却并不愿意去龙王管辖的疆域——海洋,因为中国王朝是大陆上的王朝,对海洋是陌生的。
龙,从海走上陆,被完全异化了,这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这种异化改变了先民最初对水(海)的崇拜和信仰,直至改变了后人的海洋思想观念。所以,中华大地上的古人便把海或水与苦难或荒蛮联系在一起,如对茫茫沙漠,称之为瀚海;对北方西伯利亚荒凉苦寒的不毛之地称为北海;把深重的灾难称之为苦海;对远离文化中心的边塞称之为边海;对处于不同文化形态中的民族地区则称之为海外,对中原之地称为内海。尽管我国古有所谓“祭海之乐,同于祭天”之说,但这正是证明了对自然力的祭祀
和崇高越隆,越说明对这种自然力的畏惧。由此可见
,中国人对海洋的畏惧是深深扎根于传统的文化心理之中。
龙,在中国封建王朝出现之前作为神话出现。之后,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演进中,龙的地位被渐渐提高,最终被供奉在了中国人的龙王庙中。
生在神化,嫁于现实;生在大海,嫁于陆地,这是中国“龙”的命运。
“龙”,被“官化”了。当古人受封建帝王的影响,尽管也认为龙王是海洋的统治者,但依然会觉得生活在陆地也好,生活在海洋也好,都不能由自己掌握命运,其命运不是由陆上的皇帝决定,就是由海里的龙王决定,相比之下,陆地比海洋更安全,于是对海洋渐渐淡漠了。历史上中国尽管一度有过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但却缺席了世界大航海时代,正如
黑格尔所言:“尽管中国靠海,并在古代可能有着
发达的航海事业”,但中国“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龙的“官”化,自然而然成了儒学之外的附属品,并逐渐沉淀为民族海洋意识与海洋观的历史底色,这直接影响和束缚了中华民族征服海洋的欲望。
崇儒为本,敬海为辅,成了“官化”的龙从海走上陆后命运的基调。但无论如何抬高儒学,龙的原本形象从未被淡化,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清楚地感到它的存在。
龙的被“官化”,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老先生
有着杰出的贡献。因为他对原始海洋采取了不宽容的冷漠态度,谈及天时,他只是强调天的永恒不变,要人们对天遵从和敬畏,“不违天命”。孔子从天命观和其最基本的“仁”、“礼
”学说出发,淡化了原始海神。
儒学对海洋的排斥是中华民族海洋意识长时期淡薄的文化的根源。
儒学对龙的改造,是在神话中树立了以龙为统治者的统治秩序,以便使神的世界再现“礼秩”,而这个统治秩序显然是模仿人间王朝来设立的。所以在龙登上陆地尊者的宝座以后,便不如以往那么自由潇洒,当它最后被锁在“君权神授”这座“监狱”里时,在相对封闭大陆与开放的海洋的天平上,大陆一
端被投入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其实,龙神、海神被“官化”、帝王化后,渐渐地失去了神性,成为了一
堆抽象的名称官号。这也进一步反映出中国帝王个性被儒学所抹杀,儒学思想笼罩了帝王的现实。龙如此被规范成帝王本身,那还能指望它体现海神的自然力吗?还能反映帝王走向海洋、征服海洋的勃勃雄心吗?还能使帝王们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吗?显然,龙的帝王化显示了中国封建王朝海洋道路的尽头,封建社会被稳定到了极致,也显示了帝王个性化的丧失。
从历史来看,一方面,“龙”的王朝一味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逆时代潮流而行,且一直顽抗到20世纪才终于破灭。这使中国失去了几百年的发展时机,迎头赶上世界的最好时光丧失了。另一方面,当资本主义经历了大航海时代后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时,中国人陆上活生生的“龙王”们却在封建主义的束缚下,两千年一成不变,即使有时有点变化也只是个性的丧失与皇帝们的千面一孔。
中国苍老的“龙神”以至落到了令老百姓们只有崇拜而无信仰的地步,逐渐演变成了民族海洋意识和海洋观的底色。
信仰是人心灵的产物,是个人的意识行为,同时也是自身价值的所在。
信仰一词是这样定义的:它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自身之外的物质或精神的信任和依赖。是人类否定自身获得救赎的产物。人类能够认识自身天然的不足,有机会正视自己。对自身不足的认识,人类大胆否定自身,寻求
帮助和联合,人类才有机会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否定自我,寻求依赖,是信仰的开始;否定自我,获得拯救是信仰的归宿。在信仰中,人摆脱了的实在的困苦和困惑,获得了精神宁静,实现了对自身和生命的超越。P10-1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