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成长型父母张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成长型父母张阳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可开发票

42.8 6.3折 68 全新

库存9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阳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ISBN9787568094948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1771912

上书时间2024-06-17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阳,文学学士(师范类),应用心理学硕士,“张阳的幸福逻辑课”创办人,清华大学社科院积极心理学指导师,盖洛普全球认证优势教练,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家长论坛演讲嘉宾,未来春藤合伙人、超级讲师。
专注实践中的心理学,拥有20年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研究经验;擅长将复杂的问题逻辑化,透过现象看本质,致力于借助应用科学发展方式帮助更多父母心智觉醒、认知重构;为教师、女性、父母、心理讲师等教育主体人群开办课程、讲座、1对1咨询与团体辅导,广获好评。
2014年至今,创办教育咨询公司,为多所学校提供顶层理念设计、校本课程研发、品牌教育项目落地、生命教育类主题展览的指导、策划等工作。

目录
心智旅程,你正在哪个起点?
<浪漫的觉察·认知>
成为父母:心智觉醒的 3 段起点
1 荣归自己:非你莫属的起点 
一半故事,找到养育的信念 
一半责任,确认自己的使命 
一半心智,发现成长的系统 
认知练习:荣归自己 
2 点燃火花:品味共生的旅程 
共同成长:不是“计划”,是“状态” 
亲子冲突:不是“问题”,是“题目” 
解决方案:不是“立场”,是“关系” 
认知练习:品味日志 
3 练习离开:鼎盛年华的哲学 
适度地“展望结局” 
理智地“向死而生” 
主动地“筹划回忆” 
认知练习:闭合记忆 

死都不怕,你还怕改变自己吗?
<精确的探寻·动机>
重写故事:自我肯定的 3 步力量
4 关怀自己:拟一个内在成长的角色 
打理一座花园,拥有“家” 
找回生命原貌,创造“家” 
解锁“清窝”密码,修复“家” 
认知练习:自我关怀 
5 跳出重围:赴一场颠覆观念的历险 
不讲条件,遇见“可爱”的哲学 
不求完美,觉察“野蛮”的执念 
不被捆绑,奔赴“存在”的证据 
认知练习:欣赏探询 
6 逆风翻盘:写一页赋有信念的故事 
命名故事,启动“拥有”思维 
宣告故事,释放“天赋”潜能 
追求故事,激发“优势”人生 
认知练习:故事大师

命题创作,你绕过了多少委屈?
<综合的创造·情感>
馈赠礼物:创造意义的 3 种智慧
7 即兴智慧:请求帮助的格局 
选择“醒来”:当末日来临 
面对“事实”:当意外发生 
请求“帮助”:当能力有限 
认知练习:请求帮助 
8 深度养育:探索平衡的艺术 
弗雷德假设·视而不见的全貌 
埃舍尔纠结·原地踏步的前进 
莫比乌斯环·自以为是的信念 
认知练习:平衡之花
9 超级礼物:启动馈赠的使命 
定义礼物:唤醒自己会提问的能力 
创造礼物:永不放弃的感恩之旅 
馈赠礼物:启动不设限的五重人生 
认知练习:五重人生 
结语 播一粒“令人心驰神往”的种子,乐在其中 
致谢

内容摘要
本书以认知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为理论基础,立足于“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养育概念,以探索生命意义的心智模型为整体框架,附以经典家庭教育领域案例,从“认知”“动机”“情感”三个维度,提供27段心智发展历程,让读者开启一场从“我为什么要做父母”,到“我知道我要成为怎样的父母”的积极心智成长,成为可以送给孩子超级人生的智慧父母。
很多时候,父母们需要面对的关键人物,恰恰不是孩子,而是内在的自己。升级自我心智,完成智慧觉醒,做成长型父母,才能真正陪孩子一起幸福长大。

精彩内容
◎从非你莫属的故事里辨识信念我曾向我的儿子牛牛提出过一个假设,我说:“假如,这个地球上只剩下两个人类生命的名额,其中一个是你,而另外一个由你决定,你会选择谁?”牛牛非常困惑地回答说:“妈妈……或者爸爸……”看着他为难至极的样子,我笑了,告诉他:“宝贝,你第一时间选择亲情,我好感动。你不知道选爸爸还是选妈妈,你不想离开我们任何一个人,是不是?妈妈好爱你啊,不管你选择谁,我都会支持你,因为我相信你有你选择的理由,而且我也相信你的理由一定有充分的合理性。”牛牛听我如是说,偷偷地舒了一口气。
“然而,这不是一道情感排序题。”我继续微笑着说,“我的问题是,假如这个地球上只能留存下你和另外一个人,你会做怎样的选择。换个角度思考,你是想自己好好活过这一生就好,还是希望人类的基因得以继承、繁衍?”“妈妈,那我知道了,我希望人类能繁衍下去,我决定选择一个和我一样大的聪明可爱的小姑娘。”牛牛眯着眼睛腼腆地笑着,但无比坚定。
每一天的清晨,我们都不知道这一天的答案是什么;每一夜的回顾,我们都不曾知晓题目是什么。说不清的题目,也是题目;可是,如果能说得清,那我们会过得更有价值——对生命做出另一种可能的建构,探寻信念(渴求),发现抉择(自由),勇敢实现(责任),生出无限的期待。就像牛牛很清楚,活着,不是选择“自己”已知的“需要”,而是选择“意义”未知的“想要”,去经历那个超越自我的价值、成就、关系以及内在的欣慰与深刻的喜悦,创造足以流传的故事。
我在“给父母的幸福逻辑课”开头常常会问我的学生们:“请问,你期待自己的孩子在未来成为怎样的人?”爸爸妈妈们总是会有很多描述,大有停不下来、说不完的趋势,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孩子的一生,好几代的故事,一口气都讲完。有的人会谈及幸福、快乐、健康、衣食无忧这样的状态,有的人会期待独立、乐观、坚毅、勇往直前这样的品格,也有人描述得很具体,期待孩子可以从事牙医、公务员、大学老师等职业,拥有体面、高薪且稳定的工作与生活。
然后,我会问第二个问题:“请问,你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此时,爸爸妈妈们会突然转变画风,急刹车式地暂停畅想式的思维,回归理性思考,面部表情也迅速地从眉飞色舞切换到眉头紧锁,毫无底气地唉声叹气与怨天尤人,觉得根据实际情况而言,自己能做的甚少,或者说自己很忙没时间做些什么,更有甚者认为自己没什么好期待的,只能这样了,希望都在孩子身上,之所以选择来上课,也是希望能够学到引导孩子成长的方法,而不是要让自己做什么改变。
看起来似乎每个人都回答了我的问题,而实际上却并没有谁做出正面的回应。为什么在孩子那里,我们就能使出洪荒之力编故事,轮到自己了,就要闪烁其词地让故事消失呢?明明是个共同事件,却因为角色的不同产生了双重标准,可以说“双标”是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场域里感到无力的症结所在,而这个本末倒置的标准拟定者恰恰正是我们自己。毫不夸张地说,所有困境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下的结界,想要打开原有的封闭系统、连接到完全不同的世界,需要我们有强烈的意愿与信念。
“狐狸知道很多事情,而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丹尼尔·平克(DanielH.Pink)认为这则古希腊谚语为解释左右脑“分析细节”与“纵观全局”的差别提供了有效方法,即左脑是“狐狸”,右脑是“刺猬”。借用这个隐喻,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期待孩子的时候是多么像只“刺猬”,充满了感性思考与直觉化的判断,更加关注孩子的发展、变化与未来趋向的可能,不停地向外“出招”;而我们在期待自己的时候是多么像只“狐狸”,充满了偏执的逻辑思考与分析,认定自己的体系、类型与细节都无法改变,其实更多的是不愿意改变,不断地向内“隐藏”。
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那就是众多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左右脑不是独立运作的,它们之间有强大而复杂的交流系统,我们需要练习的不是左右脑切换技能,而是需要强化连接、平衡与适配的意识,让“狐狸”和“刺猬”更多地同时出场,将“实用性”和“意义性”相结合,刻意完善一种全新的养育思维,做成长型的父母,创造属于自己的养育风格。
养育孩子,本身不是一个“问题”,而是生命的意义在向我们“提出问题”。每当我们看见“问题”的时候,“意义”也就随之展现出来,带给我们责任与使命——非要实现不可的那些信念,无论多么痛苦都可以忍受的那些历程,不管他人目光如何也不会轻易放弃或改变的那些选择、坚持与执着,都是我们给出的对自己生命的专属解读与独特回应,没有他人可以取代,就连自己也无法重来,特定时刻里特定的你演绎的那个特定的故事,一个非你莫属的人生——就像一帧特写镜头的画面,呈现出你相信你看见了、听见了、感觉到了、想象到了的那些特有的信息,只有你才真正知道如何回答以及如何揭晓其中蕴藏的秘密。
如何才能从“问题”转换到“意义”,而后生出“故事”呢?
让我们接续我给牛牛提出的假设,请问,如果你的孩子也已经像牛牛一样选好了活着的使命,而你不得不退出他的世界,最后的时刻你会如何回忆与识别“什么是你最大的幸福”“什么是你最大的遗憾”?请闭起眼睛,就在此刻,你心中想到的是什么?(可以在计时器上设定1~5分钟的倒计时,提示音响起时再睁开眼睛,这是你重新回到生命原点的时刻。然后再往下看。)如果你已经照做了,你会发现这几分钟的时间是如此短暂,却又如此漫长。短暂的感受来自你用最快的速度锁定了幸福,也锁定了遗憾,原来生命如此简单;漫长的因由在于你有太多太多想要记起却说不清理还乱的过往,原来自己正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我管这样的感受叫作“被填满的空洞”,我们明明觉得生命被填得满满当当,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却在想要找到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是那样的匮乏与无力。不得不承认,我们想要的很多,能够留下的有限。
我做完这个练习时已泪流满面,不是因为悲伤,而是感到幸运,就像抚摸着一场滚烫的人生,重新打量这个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自己。
我们时时刻刻都站在生命的原点——选择“问题”的人,则选择了不想做、做不到、没必要做的思维逻辑,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此刻已然一生;选择“意义”的人,则选择了愿意做、试试看、突破边界的思维逻辑,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故事才刚刚开始。“故事”是我们人生必备的载体,以跳出被填满的空洞,来燃起希望的火花,重新找到成长的起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