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老子大义李清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老子大义李清泉

集团直发,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24小时内发货。可开发票

72.7 5.7折 128 全新

库存5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清泉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016850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30708823

上书时间2024-06-15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一切只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一、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二、关于中华文化的是非与破立
  三、关于中华文化的基本架构与精神
  四、老子其人其事
  五、道家思想的源流与特质
  六、道家是承上启下的智慧之学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二、“道\"的三种境界
  三、贵贱皆在一念之间
  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位高者易危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二、绝美的风景都在奇丽的山川
  三、无为的境界与科学的忧思
  四、身正令自行,人正国风清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一、大贤隐盛世,奸邪满乱朝
  二、物贵起盗心,炒作乱国风
  三、莫为理想遮望眼,幸福缘在三分田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一、大道尽在无形中,智慧全在有形外
  二、黄尘隐大道,明处看愚贤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一、天地不论高与下,大爱无边空作舟
  二、有权当思天下事,青史最喜爱民人
  三、山头主义害死人,当有五湖四海心
  四、人类可能会毁灭于自己的欲望
  五、人活着为什么会累
  六、大道皆在一念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一、心怀宇宙归一统,大道思来是感恩
  二、道家养生的秘诀
第七章  天长地久
  一、笑看路边花开落,闲倚危阁向秋风
  二、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一、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二、何处寻道义,高山闻泉音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一、倾覆皆因水满舟,灾祸多为强出头
  二、静守底线,不忘初心
  三、智慧皆因名利隐,世间谁能真读书
  四、世间莫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一、风本无音,皆在一心
  二、固守初心,动静等观

内容摘要
 李清泉教授通过详解《老子》中的精髓,结合详实的国学知识,触类旁通,将国学的博大精深与和谐人生揉合在一起,结合历史人物、具体事例、
重要言论和当今社会热点话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详略得当地阐述了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关于中华文化的是非与破立、关于中华文化的基本架构与精神等,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老子其人其事、道家思想的源流与特质、道家是承上启下的智慧学等观
点,提出了和谐人生的基本文化内涵,实现和谐人生的三大路径。

精彩内容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原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
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德经》共81章,根据前人一贯的划分,前3'7章被称作“道经”,后44章被称作“德经”。由于每章没有名称,为了便于讲解和记忆,我用每章的开篇之句命名各章。
“道可道”是《道德经》的第一章,如果看完了全部的81章,我们就会觉得这一章是最难理解的,古往今来其说不一,各执一词,各家的解读令人头晕目眩,莫衷一是。《道德经》被称作“中国文化三玄’’之一,玄就玄在这一章。但是,老子之所以把这一章放在首篇,自有其用意,如果这一章解释不清楚,弄不清老子其“谱”,后面的内容就无从谈起了。
首先,我们看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关于这句话,世人的普遍理解是:第一个“道”是指“规律”,第二个“道”含有“理解”和“认识”之意。“道可道”的意思是: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非常道”是什么意思呢?“常道”即指“真
正的大道”,“非常道”即指我们认识的这个规律并不是事物真正的规律,或许只是一种假象和虚幻。按照这样的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这样解释:老子认为,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但是,问题在于,世人都以为自己掌握了天地大道,掌握了世间的真理,并为此沾沾自喜,甚至高谈阔论,实际上,这些人的认识只是表面的,并没有掌握天地间真正的“大道”,很多时候甚至背离了“大道”,自己却全然不知。
如果说,这种理解还算比较顺畅,容易让人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怎么理解“名可名,非常名”呢?
按照解释上一句的逻辑,第一个“名”可以理解为“世间万物”,第二个“名”可以作为动词来理解,即给事物“起名字”,或者“下定义”。全句意思为:对于世界上的事物,我们可以为它们命名,或者下定义,但是,我们起的名字并不是事物本来的名字,我们下的定义也不是它们真正的定义。
如果这么去解释,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不知所云。按照这种理解,我们对这个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称谓都是不对的。比如说,我们叫“人”,其实叫错了,是不是叫“狗”就对了呢?叫“狗”也错了,是不是叫“猫”就对了呢?……如果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世界最终都是不确定、
不可知的。假如这种说法成立,“道可道”的说法又怎么能立得住呢?认识规律又何从谈起呢?认识世界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历代各家在解释这句话的过程中,都存在一
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把“道”和“名”人为地分隔开来了。其实,在《道德经》中,“道”和“名”是同一事物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