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刘师培经学教科书陈居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刘师培经学教科书陈居渊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16.1 2.7折 59 全新

库存169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居渊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206083228

出版时间2013-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11019135

上书时间2024-06-05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汉族,江苏仪征人。1902年中举,l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参与反清宣传。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l919年11月20曰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其中关于论群经及小学者22种,论学术及文辞者13种,群书校释24种。



目录

第一册
序例
第一课 经学总述
第二课 经字之定义
第三课 古代之《六经》
第四课 西周之《六经》
第五课 孔子定《六经》
第六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上)
第七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下)
第八课 尊崇《六经》之原因
第九课 两汉《易》学之传授
第十课 两汉《尚书》学之传授
第十一课 两汉《诗》学之传授
第十二课 两汉《春秋》学之传授
第十三课 两汉《礼》学之传授
第十四课 两汉《论语》之传授附《孟子》、《学》、《庸》
第十五课 两汉《孝经》之传授附《尔雅》
第十六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易》学
第十七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书》学
第十八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诗》学
第十九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学
第二十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礼》学
第二十一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论语》学
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二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二十三课 宋元明之《易》学
第二十四课 宋元明之《书》学
第二十五课 宋元明之《诗》学
第二十六课 宋元明之《春秋》学
第二十七课 宋元明之《礼》学
第二十八课 宋元明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九课 宋元明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三十课 近儒之《易》学
第三十一课 近儒之《书》学
第三十二课 近儒之《诗》学
第三十三课 近儒之《春秋》学
第三十四课 近儒之《礼》学
第三十五课 近儒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三十六课 近儒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二册
弁言
第一课 《易经》总义
第二课 《易经》卦名
第三课 卦名释义
第四课 论《易》卦之作用
第五课 释三《易》
第六课 释《周易》之旨
第七课 论《易》有三义
第八课 释《彖》辞
第九课 释爻辞(上)
第十课 释爻辞(下)
第十一课 释《易》象
第十二课 释《十翼》
第十三课 说筮法
第十四课 说互体(一)
第十五课 说互体(二)
第十六课 说互体(三)
第十七课 说互体(四)
第十八课 说卦变(一)
第十九课 说卦变(二)
第二十课 说卦变(三)
第二十一课 说比例
第二十二课 论《易经》与文字之关系
第二十三课 论《易》学与数学之关系
第二十四课 论《易》学与科学之关系
第二十五课 论《易》学与史学之关系
第二十六课 论《易》学与政治学之关系
第二十七课 论《易》学与社会学之关系
第二十八课 论《易》学与伦理学之关系
第二十九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一)
第三十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二)
第三十一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三)
第三十二课 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上)
第三十三课 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下)
第三十四课 论《易》词(上)
第三十五课 论《易》词(下)
第三十六课 释《易》韵
附录
刘君申叔事略蔡元培
仪征刘先生行述陈钟凡



内容摘要
第一课经学总述

三代之时,只有《六经》。《六经》者,一曰《易经》,二曰《书经》,三曰《诗经》,四曰《礼经》,即今《仪礼》。五曰《乐经》,六曰《春秋经》,

次序依《汉书·艺文志》。故《礼记·经解篇》引孔子之言,以《诗》、《书》、《礼》、《乐》、《春秋》、《易》为《六经》。若《左氏》、《公羊》、《穀梁》三传,咸为记《春秋》之书。《周礼》原名《周官经》,《礼记》原名《小

戴礼》,皆与《礼经》相辅之书。《论语》、《孝经》虽为孔门绪言,亦与《六经》有别。至《尔雅》列小学之门,《孟子》为儒家之一,《中庸》、

《大学》咸附《小戴礼》之中,更不得目之为经。西汉之时,或称《六经》,或称六艺①。见《史记·孔子世家赞》及《滑稽列传序》。其后《乐经》失传,始以《孝经》、《论语》配五经,称为“七经”②。见《后汉书·赵典传》注。至于唐代,则《春秋》、《礼经》咸析为三,《春秋》分为《公》、《穀》、《左氏》三经、

而《礼》之外并以《周礼》、《礼记》为经,且误以《礼记》一书为本经。立“三传”、“三礼”之名,合《易》、《书》、《诗》为“九经”③。唐开成石经?则合《论语》、《孝

经》、《尔雅》并为经书,而《经典释文》⑤则《春秋》仅为一经,加以《论语》、《孝经》为九经,兹用顾亭林之说。北宋之初,于《论语》、《孝经》而外,兼崇《尔雅》、《孟子》二书,而十三经之名,遂一定而不可复易矣。及程朱表彰《学》、《庸》,亦若十三经之外复益二经,流俗相沿习焉。不察以传为经,如《左氏》、《公羊》、《毅梁》是也。以记为经,如《小戴礼》是也。以群书为经,如《周官经》、《孝经》、《论语》、《孝经》是也。以释经之书为经,如《尔雅》是也。此则不知正名之故也。参用粪自珍《六经正名说》⑦。

注:

①六艺:儒家六部经典。《史记·滑稽列传》:“孔子日:‘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汉代刘散《七略》著录《六经》典籍,称为“六艺略”。参见《汉书·艺文志》。

②七经:儒家七部经典。该名出现于汉代(《后汉书·赵典传》引谢承书注、《三国志·蜀书·秦宓传》)。汉代提倡“孝治”,贵族子弟先授《论语》、《孝经》,连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合称“七经”。北宋刘敞《七经小传》以《书》、《诗》、三《礼》、《公羊传》、《论语》为七经,清代全祖望《经史问答》提出“《六经》之外加《论语》”,樊文深《七经义纲》、柴绍炳《考古类编》则认为五经加《周礼》、《礼记》。清康熙“御纂”七经,以《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为七经。其中汉代的“七经”普遍为学者接受。

③九经:儒家九部经典。该名出现于唐代(《旧唐书·儒学传上》),后代学者对其所包含经典的说法不一。除《易》、《书》、《诗》、《周礼》、《礼记》五种各家均同外,其他四种有:《仪礼》、《春秋》、《孝经》、《论语》(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春秋》三传、《仪礼》(《旧唐书·选举上》、顾炎武《九经误字》、皮锡瑞《经学历史》);《春秋》三传、《孟子》(宋代杨伯喦《九经补韵》);《仪礼》、《春秋》、《论语》、《孟子》(宋魏了翁《九经要义》、明赦敬《九经解》);《仪礼》、《论语》、《公羊传》、《穀梁传》(清惠栋《九经古义》)。以上诸说,虽各有依据,但一般都认同顾炎武、皮锡瑞说。按:唐代曾将九经分为大经(《礼记》、《左传》)、中经(《诗经》、《周礼》、《仪礼》)、小经(《周易》、《尚书》、《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均附于中经,名为九经,实际上已具备了十二经。参见《新唐书·选举志·百官志》。

.......

精彩内容
本书分为两册,每册三十六课。内容涉及:经学总述、经字之定义、古代之《六经》、西周之《六经》、两汉《易》学之传授、两汉《礼》学之传授、宋元明之《易》学、《易经》总义、《易经》卦名、释三《易》、说比例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