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行走的耳朵周云蓬
  • 【假一罚四】行走的耳朵周云蓬
  • 【假一罚四】行走的耳朵周云蓬
  • 【假一罚四】行走的耳朵周云蓬
  • 【假一罚四】行走的耳朵周云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行走的耳朵周云蓬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23 5.1折 45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云蓬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12827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30606336

上书时间2024-06-05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周云蓬在九岁失明,一九九一年上大学,一九九五年开始云游四方,以耳朵感知世界。本书为他的游记,配上偶然所得的照片,展现了观看世界的异常豁达开朗的视角。
这行走的耳朵,走出了鲜活不样板的路,是彩色的耳朵、乐观的耳朵、犀利的耳朵、洞察的耳朵……是会走路会歌唱、会爱会给、又悲又悯、一双看得见的耳朵。在这哭笑不得、来去之间,感受到盲者对这有情世界大量的爱与理解。

作者简介
周云蓬,诗人,作家,歌手,被称为“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民谣音乐代表”。发行音乐专辑《沉默如谜的呼吸》《中国孩子》《清炒苦瓜》《牛羊下山》《四月旧州》等,出版诗文集《春天责备》,杂文集《绿皮火车》。凭借诗歌《不会说话的爱情》获得2011年人民文学奖“年度诗歌奖”。

目录
序/盖住双眼的世界不远
旅途
  世界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行走的耳朵
  吴哥窟教会我无目的摄影
  摸石头听耶路撒冷
  伊斯坦布尔的气味
  大欢喜大热闹的纽约
  逆旅光阴
  干燥明亮无处期许
音乐
  《四月旧州》记
  二〇一四年耳听是虚
  最最遥远的路——胡德夫老师访谈记
  妈妈一起摇滚吧——舌头乐队复来归
  梦中橄榄树温柔四十年——“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会亲历记
  《音乐肖像》让我们理解世界
  舞台有神
  好歌埋在你心底
诗书
  猫冬时节好读书
  跟随诗歌走入镜中
  万物沉默如谜
  诗歌的声音
  唱谈萧红
  歌诗两会
  专栏入梦
其他
  绍兴一别
  向阳光灿烂处迁徙
  面朝大海,怅望祁连——北方巡演记
  西北偏北唱游记
  角门半掩,海风吹入
  我在汉源当评委
  琴瑟友之
  大密度的黄金周
  Flying Blind
  讲讲大理的坏话
  我妈

内容摘要
《行走的耳朵》是周云蓬的随笔集,是酣畅淋漓的文字,写他一直以来的歌唱、行走,以及读书。
盲人以耳朵感知世界,声音所向,心之所向。在这些年中,于不知道哪个瞬间,周云蓬举起了手中的相机,对着他感兴趣的声音,固定了某个影像。这些影像偶尔不合常理,却是他经过的地方。或者说,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世,且与他错身而过的人和景。
他以他的方式看见,并写出。

精彩内容
 世界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行走的耳朵世界之于我,关闭了视觉这一维度,其他感官就变得尤其重要起来,没了大儿子,二儿子就担负起长子的责任了,失明大半辈子,安身立命多靠耳朵。
别的孩子看电视连续剧《铁臂阿童木》,我抱着收音机听电影录音剪辑,尤其喜欢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那些老电影,邱岳峰声音坏坏的,童自荣很帅,乔榛深沉,刘广宁
很纯。那时还没听说导盲犬,以及任何辅助盲人走路的电子设备,我走在沈阳的街头,拄着盲杖,全凭耳朵听声辨位。依照身边叮叮叮的自行车流,可以校正你走路的方向。到了路口也能听出来,你的侧面有车流人声滚滚而来,以至于后来我锻炼得路边停了一辆熄火的汽车,快撞到的时候也能通过声音反射觉察到。有人认为这很神奇,其实只要你闭上眼睛细心体察,前面是一堵墙或是一片广场,应该能够感知得到。记得那时就连最尴尬的寻找公共厕所
也要靠耳朵,有一回误人女厕所,听到一声清脆的尖叫,马上迷途知返。听到没看到,不算流氓。
到了盲童学校上学,我们写字使用一个锥状的盲文笔,在盲文板里扎出一个个小点点。写字的时候桌子产生共鸣,咚咚咚的,有时班里几十个同学一起奋笔扎字,咚咚咚咚,如万马奔腾。
再后来开始学乐器了。拉琴唱歌是我们盲人最古老的职业,跟算命、乞讨并列为三大谋生出路。论先天禀赋,我在音乐上只是一个中才,我有一些音乐天赋极佳的同学,只要街上汽车一按喇叭,或者暖气管气流阻塞发出“呜”的一声,他就能在键盘上准确地敲出相对应的音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某首歌刚被唱完,第二天就能把歌曲默写成谱子。所以,有很多莫扎特一
样的盲童,只可惜后天缺少系统的音乐教育,没能成为音乐家。
再后来,我的文艺小心灵开始萌芽了,想读泰戈尔了,去隔壁师范学校找文学社的同学代读。学师范的多是女生,读着“夏天的飞鸟飞到你的窗前”,又婉转又好听,就算诗歌没听懂,光听声音也满心喜悦。到如今,回想起某本书,印象里不是象形文字,甚至不是书里的微言大义,而是某个波光粼粼的声音,有清朗的,有低缓的,成为我青春的年轮。
本来一辈子要靠手吃饭的——按摩,把人的肉揪起来再压下去,后来还是改行,靠耳朵了。到了北京,我把卖唱挣来的钱支出一大笔买打口带。打口带别看外表龇牙咧嘴,里面可真是进口原版的好音质。为了让耳朵更好地享受、感知音乐,我那时卖唱半个月攒了五百多元,买了一
个爱华的随身听,那是我流浪北京最贵重的家用电器。那时听音乐真是人心呐,一张鲍勃·迪伦听烂为止,一套鲍勃·马利,听得走路吃饭连同晚上做梦都踏着雷鬼乐的节
奏。
当然,生活不仅仅是音乐,耳朵也经常能听到冷言冷语、嘲讽、阴阳怪气,甚至仇恨。那时常听到人说的不可理喻的话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谁请你可怜了!可怜之人又不是宠物,有义务总是可怜见儿的吗?或许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