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李泽厚话语邓德隆//杨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李泽厚话语邓德隆//杨斌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可开发票。

27.5 6.9折 39.8 全新

库存5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邓德隆//杨斌

出版社华东师大

ISBN9787567520103

出版时间201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2897240

上书时间2024-05-24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泽厚 1930年生,湖南长沙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靠前哲学院院士,德国蒂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代表著作有《李泽厚集》(10卷)。
哲学家对世界、人生认识的深度,使李泽厚的学术研究突破学科界限,使他对哲学、美学、社会、历史、教育、人生都具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同时,李泽厚又是生命大于学问的大学者,其生命因学问的滋养而更加饱满丰富,气象万千。

目录
卷一  人生
  人活着,就有梦
  时间在于情感
  走我自己的路
  慢慢走,欣赏啊
  爱情可以多元
  以美育代宗教
卷二  社会
  走出一条既“现代”又“中国”的前进道路
  警惕民粹主义
  儒学,民族文化之根
  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
卷三  历史
  历史在悲剧中前行
  我们从哪儿来
  为未来把脉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卷四  治学
  “以大观小”和“以小见大”
  知识面越宽越好
  学术研究要讲究多谋善断
  写文章的人要学点平面几何
  我只为我的时代而写
卷五  艺文
  永恒的“人生之诗”
  语言和汉字
  美的脚步(上)
  美的脚步(下)
  现代之魅
卷六  美学
  有意味的形式
  以美启真
  生命之美
  自然的人化
卷七  哲学
  哲学是干什么的?
  哲学如何走出语言
  哲学是生存的智慧
  我的哲学观
编后记
附 李泽厚著作目录

内容摘要
 《李泽厚话语》系李泽厚先生授权邓德隆、杨斌编选之作。从李泽厚先生各类著作中精选了400余则话语,以哲学思考为主线,串起李先生在文化人类学、美学、教育、社会科学、历史学、现实考察等领域
的思想呢喃,既有哲学的视野和文化的倒影,又有文学的神韵。《李泽厚话语》在充分体现李先生思想观
点的前提下,所选语段通俗易懂,字字珠玑,大有深意。

精彩内容
 “慢慢走,欣赏啊。”活着不易,品味人生吧。
“当时只道是寻常”,其实一
点也不寻常。即使“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它融化在情感中,也充实了此在。
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死亡,克服“忧”“烦”“畏”。只有这样,“道在伦常日用中”才不是道德的律令、超越的上帝、疏离的精神、不动的理式,而是人际的温暖、欢乐的春天。它才可能既是精神又为物质,是存在又是意识,是真正的生活、生命和人生。品味、珍惜、回首这些偶然,凄怆地欢庆生的荒谬,珍重自己的情感生存,人就可以“知命”;人就不是机器,不是动物;“无”在这里便生
成为“有”。
(《世纪新梦·哲学探寻录》,1994年)“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日对南楼夜景,为余浩叹。”“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策吟
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人似乎永远陷溺在这无休止的、可怜可叹的生命的盲目运转中而无法超拔,有什么办法呢?人事实上脱不了这“轮回”之苦。生命尽管无聊,人还得生
活,又还得有一大批“旧欢新怨”,这就是感性现实的人生。但人却总希望能要
超越这一切,从而,如我前面所说,苏轼所感叹的“人间如梦”、“人生若旅”,便已不同于魏晋或《古诗十九首》中那种人生短暂、
盛年不再的悲哀了,这不是个人的生命长短问题,而是整个人生意义问题。从而,这里的情感不是激昂、热烈的,而毋宁是理智而醒悟、平静而深刻的。现代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著名散文《一片树叶》中说,“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
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出生的光辉,花是美的,人类在心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然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一种欣喜”。但这种欣喜又是充满了惆怅和惋惜的。“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这本无关禅意,但人生偶遇,转瞬即逝,同样多么令人惆怅。这可以是屈加禅,但更倾向于禅。这种惆怅的偶然,在今日的日常生活中不还大量存在么?
路遇一位漂亮姑娘,连招呼的机会也没有,便永远随人流而去。这比起“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应该说是更加孤独和凄凉。所以宝玉不必去勉强参禅,生命本身就是这样。生活、人生、机缘、际遇本都是这样无情、
短促、偶然和有限,或稍纵即逝,或失之交臂:当人回顾时,却已成为永远的遗憾……。不正是从这里,使人更深刻地感受那永恒本体之谜么?它给你的启悟不正是人生的目的(无目的)、存在的意义(无意义)么?
它可以引起的不正是惆怅、
惋惜、思索和无可奈何么?
(《华夏美学》,1988年)人只能活一次,于是活像一个梦。究竟是庄周梦蝴蝶还是蝴蝶梦庄周,梦的后面到底是什么,好像是个说不清的谜。但“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痛苦,却是人间情感的事实。不仅中国如此,而且处在世纪末的世界,似乎也有此问题。世界往何处去呢?……总之,这个世纪末是一个无梦的世界。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有此刻的游戏和欢乐。但是,没有梦想没有意义没有魂灵的欢乐,还会是一种人的欢乐吗?人活着,总有梦,人特别是那些为人类制造幻梦的知识分子,又如何能活呢?尽管梦中有痛苦,有紧张,有恐怖,但也毕竟有希冀,有愿欲,有追求。梦是人活下来的某种动力。今天,这个涂满了空前的血与火、填塞了空前的苦难与死亡,同时又是空前的科技进步和物质发展的二十世纪已快过去,黄昏终于来l临;那么,是不是可以允许在这深暗的黄昏中,再做一次梦呢?我们可不可以梦见智慧的猫头鹰已起飞去迎接二十一世纪的黎明呢?
(《世纪新梦》,1992年)但人类一体化、世界一体化是不可避免的了。任何国家、地区以至个体想“遗世而独立”是不大可能了。工具本体和物质生活的这种一元化(同样的钢铁、石油、家用电器、塑料制品、超级市场……),倒恰好分外要求心理本体和精神生活的多元化。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努力走出那异化的单调和恐怖?在富有自由、机会和选择,同时即意味着偶然性不断增大、命运感日益加深、个体存在的孤独和感伤更为沉重的未来路途中,追求宗教(或准宗教)的信仰、心理建设和某种审美情感本体,以之作为人生的慰安、寄托、归宿或方向,并在现实中使人们能更友好地相处,更和睦地生存,更健康地成长,不再为吸毒、暴力、罪行……所困扰,是不是可以成为新梦中的核心部分?
不再是乌托邦社会工程之梦,而是探求人性、教育、心理本体之梦,从而也是询问和研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之梦,大概也必需在衣食住行高度丰实富足的二十一世纪,也
才可能真正被提上日程?
(《世纪新梦》,1992年)P26-2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