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勘学大纲 “校勘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北京大学倪其心教授著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校勘学大纲 “校勘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北京大学倪其心教授著

39.5 4.4折 90 全新

库存5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倪其心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4

版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5-16

新典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倪其心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4
  • 版次 1
  • ISBN 9787301313589
  • 定价 9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16页
  • 字数 280千字
【内容简介】
校勘学是研究古籍校勘的科学,其目的和任务是总结历代学者校勘古籍的经验,研究校勘古籍的法则和规律,为具体进行古籍校勘提供理论指导。校勘学理论是在校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具有指导校勘实践的作用,同时又接受校勘实践的检验,并在校勘实践中发展。
  就古籍整理而言,校勘学是基础。只有在校勘精当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恢复古籍的原貌,认识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分析厘清出现差异的原因,并因之更好的认识古籍及当时的学术源流。学习和研究校勘学,自觉掌握和运用校勘的法则和规律,才能更好的进行古籍整理。
  《校勘学大纲》就是研究中国校勘学的精深之作。《校勘学大纲》章说明了校勘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至第七章论述了校勘和校勘学的历史、校勘学的基本理论、校勘实践的方法和技能,尤其第三章关于古籍的基本构成,发前人所未发,独辟蹊径,从理论和例证两方面解释了中国古代典籍复杂的成因。关于古籍“重叠构成”的看法,颇得顾颉刚“古史层累说”之意。后一章则辨析了辑佚、辨伪与校勘学的关系。
  历代学者通过大量古籍校勘和有关笔记著述,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校勘经验,后代也有一些总结性的著作出现,如《校勘学释例》《校雠广义-校勘编》等,但二者多例证,少理论总结。《校勘学大纲》则是在博采众书之例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提炼,在根本原则、各类通例和校勘方法上都做了理论性的总结,内容详实全面,可谓“校勘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作者简介】
倪其心 (1934—2002),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全宋诗》总编纂之一。主要著作有:《韩愈》(中华书局 1985)、《校勘学大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汉代诗歌新论》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0)、《汉武帝立乐府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5)
【目录】
章 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

节 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

第二节 校勘不是校对

第三节 校勘与校雠的区别

第四节 校勘与校勘学的关系

第二章 校勘的历史发展和校勘学的形成建立

节 校勘的发展是校勘学建立的基础

第二节 先秦有关校勘的记载

第三节 西汉刘向开创校勘规程

第四节 汉末郑玄的校勘业绩

第五节 魏晋校勘的特点

第六节 南北朝校勘趋向独立

第七节 唐代不重校勘的倾向

第八节 宋代校勘向理论发展的趋势

第九节 元、明的校勘

第十节 清代校勘学的形成

第十一节 近代校勘学的建立

第三章 古籍的基本构成和校勘学的根本原则

节 古籍的基本构成

第二节 经典古籍的复杂重叠构成

第三节 一般古籍的简单重叠构成

第四节 校勘的根本任务是存真复原

第五节 忽视基本构成的偏向

第六节 古籍构成的层次辨析

第四章 校勘的一般方法和考证的科学依据

节 校勘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陈垣的四种校勘方法

第三节 校勘的考证必须有科学的依据

第四节 校勘考证的理论依据

第五节 校勘考证的材料依据

第五章 致误原因的分析和校勘通例的归纳

节 分析致误原因、归纳各类通例是校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疑误和异文

第三节 误字通例

第四节 脱文通例

第五节 衍文通例

第六节 倒文通例

第七节 错简通例

第六章 校勘实践的具体方法步骤

节 具体校勘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了解基本构成和流传情况

第三节 了解基本内容和结构体例

第四节 了解基本文体和语言特点

第五节 搜集他书资料、汲取前人成果

第六节 对校各本、列出异文、发现疑误

第七节 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第七章 出校的原则和校记的要求

节 系统、扼要、准确的表达校勘成果

第二节 出校的原则

第三节 校记的要求

第四节 改字的处理

第五节 叙例的撰写

第八章 辑佚、辨伪与校勘

节 辑佚、辨伪与校勘的关系

第二节 辑佚与校勘

第三节 辨伪与校勘

附录

后记

“不校校之”与“有所不改”

传承与拓进——读《校雠广义》

关于目录、目录学与古籍整理——古籍著录体例、目录学源流、目录分类以及重要古籍目录

日文版前言(摘录)

序(第二版)

《校勘学大纲》感言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