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羡林写真 蔡德贵 当代中国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季羡林写真 蔡德贵 当代中国出版社

正版二手书,发货前杀菌消毒,保证符合品相,不缺页,圆通发货(圆通不到走邮政),下单后24小时内发货。

8.24 3.3折 25 八品

库存3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蔡德贵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1704658

出版时间2006-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5元

货号1815258760613580800

上书时间2024-11-23

启灵正版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前言
  我们在这里庆祝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建立60周年、季羡林先生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60年前,东方世界尤其是中国,还是受人欺凌的地方,东方学是一个在中国甚至都无人问津的领域。而在季老的领导下,在东方学者经过60年的长期努力下,东方学从无到有,已然成为今天的显学,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受人瞩目。诚如东方学研究院所说,季老“宏文大著,流传于天下;道德文章,享誉于神州”。作为季老的学生,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聆听季老的教诲,如同醍醐灌顶,坐受清凉;如同甘露滋心,茅塞顿开。有读者说季老“有空明高蹈之气、贯通博雅之学、深邃峭拔之思、颖慧奇绝之悟,在多学科多领域建树卓著”,“是誉满中外的宗师泰斗,其有磊落嵌签之行、敏辨通融之理、旷达疏宕之情、槌幽击险之才,纵横开阖之笔。对中西方文化研究功德无量。……出手就是一种风范,亮相就是一座峰峦,其言其文都会在历史文化屏幕烙上耀目的印痕,都会在历史隧道深处发出绝妙的回响”。在今天这个场合,我们东方学系的学子更应该感谢季老。是季老在中国开创了东方学这门学科,中国的东方学是和季老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左传》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季老常年坚信宋儒张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几十年坚守如一,如泰山之固,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并重。这也是季老“仁者寿”的秘诀。季羡林研究所成立时给先生送的花篮献词是,祝季老寿过期颐、茶寿必至。这代表了学者和民众对先生的祝愿。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7月29日去301医院探望他的时候,当听到季老说要活到108岁时,非常高兴。这是国家对先生登茶寿的期望。

  季老今天已经95岁高龄,他“耳虽不太聪,目虽不太明”,而且自嘲为“四半老人”,但仍然又读又写,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仿佛有什么力量在背后鞭策自己,欲罢不能。正是为让中国文化的薪火传下去,他承担着延续国家文化的重任。

  季老一生孜孜砣砣,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做着贡献。他坚持,没有新观点,决不写文章。对于我们这些后学者,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张中行先生生前说过,季老“会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于站在墙外。自然就不能瞥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对季老的学术贡献进行总结。非我学力所及。尽管会挂一漏万,我还是愿意对季老80岁以后提出的新观点稍加梳理。季老主张,历史研究,贵在求真,决不容许歪曲事实,削足适履,以求得适合某种教条主义的“论”。因为这种观点,有学者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群体初步划分为“底蕴论派”、“资源论派”、“诠释论派”,季老因为一贯反对“以论代史”的意识形态研究方法,而被划为持相对传统、本位立场的“文化基调论”学者——“底蕴论派”。季老注意到过去的中国历史,只偏重于写黄河文化,认为黄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而忽视了其他地域文化。他认为黄河流域确实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但是最晚到了周代,楚文化和南方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至少可以和北方文化并驾齐驱,而且与域外的交流也有了一些。季羡林先生注意到最近的考古发掘在南方各地发现了许多新东西,这证明南方文化、长江文化当年水平相当高。楚文化、长江文化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因此才能产生像屈原这样伟大的作家。如果北方文化、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能够结合起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写起来就全面了。

  先生认为,考证是做学问的必由之路。考证用得着胡适先生说过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是不受旧有的束缚,敢于突破,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挥自己的幻想力,提出以前没有人提出过或者敢于提出的假设。但是假设提出之后,要加以检验,有的假设要逐步修正,使之更加完善,有的假设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重新再受客观材料的考验。这叫小心求证。先生写的学术文章都要提出新的看法。为了严密。先生经常被迫修改自己的假设,个别时候甚至被迫完全放弃。先生郑重声明:鹦鹉学舌,非我所能;陈陈相因,非我所愿,考证要达到的目的,无非是寻求真理而已。

  季老本来是一个喜欢考据不喜欢义理的学者,到80多岁以后,却“老年忽发义理狂”,突然喜欢起义理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十多年来发表了多篇谈义理的文章,其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论。专就东、西文化而论,他主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认为辉煌了二三百年的西方文化已经是强弩之末,它产生的弊端贻害全球,并将影响人类的生存前途,20世纪末可能是由西向东的转折点。季老至今已经发表了多篇涉及到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内容的谈义理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主旨是在“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不薄西方爱东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方文化将再现辉煌的“河东河西论”。

  他认为宗教会适应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而随时改造自己,改变自己。宗教。不管是以什么形式存在,一方面能满足人们对宗教的需要,一方面又不妨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才能在社会上保持活力。宗教是人生的一种需要。宗教需要有多种含义:真正的需要、虚幻的需要,甚至麻醉的需要,都属于需要的范畴。宗教的消灭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甚至可以说,国家、阶级先消灭,宗教后消灭,即使人类进入共产主义以后,在一定时期内,宗教或者类似宗教的想法,还会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对任何宗教,一方面不能去提倡,另一方面也用不着故意去消灭。如果有什么地方宗教势力抬头了,一不张皇失措,二不忧心忡忡。

  他主张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不能说世界上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的。不能说一个地方产生文化。否定文化一元论,并不是否定文化体系的存在。文化体系是具备“有特色、能独立、影响大”这三个基本条件的文化。他认为世界文化共分为四个大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希腊罗马欧美文化。希伯来文化很难成体系,不是属于伊斯兰文化的先驱归入伊斯兰文化,就是和希腊文化合在一起,所以不是独立的文化体系。这四个文化圈内各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大的文化,同时各文化圈内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又都是互相学习的,各大文化圈之间也有一个互相学习的关系。承认文化的产生是多元的和承认有文化体系是不矛盾的。季老发前人之未发,深刻地指出: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没有文化交流简直不能想象今天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而文化交流的范围是广阔无垠的。既包括物质文化的交流,也包括精神文化的交流。中国自先秦时代起,就不断地与周围对内对外进行交流。对内是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对外是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世界上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阿拉伯文化构成的东方文化,和希腊罗马乃至欧美文化构成的西方文化之间不断地进行文化交流,形成了今天世界上灿烂辉煌,千姿百态,各具特长而又互相联系的文化,给全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幸福和繁荣。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中国文化在汉唐时代如日中天,既吸收外来文化,又把自己的优秀文化毫无保留地送给东西方的其他国家,罗盘、火药、造纸、印刷传遍了整个世界。80多万字的中外《糖史》是他文化交流的代表作。

  这些新观点已经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影响越来越大。

  至于季老的专业领域印度学,几乎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有新创见,不断被人引用。佛学史领域,先生是国内外为数有限的,能真正利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学学者和语言学家。在吐火罗语研究领域。先生的贡献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在中印文化交流史方面,作为这项研究的代表作,他主持完成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和《大唐西域记今译》,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对各种外语的翻译工作,先生的贡献同样出色。先生在艰难的条件下,开始翻译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积5年之久,译完这部巨著,出版后引起学术界重大反响,获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届国家优秀图书一等奖。他对比较文学多有建树,且独树一帜。他认为,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法国学派着重研究直接影响,美国学派着重研究平行发展,是影响最大的两个学派。但这两个学派都有弊病,专研究直接影响者,失之太狭,专研究平行发展者,失之太泛,且两派都轻视东方文学。他们的比较都是限于在同一文化体系内进行,这是近亲比较,比来比去。比不出什么名堂,因此两派都失之闭塞。先生主张,应力矫这两个流派的弊病,融和二者之长,去其偏颇,走出我们的一条新路来。先生强调,要先做点扎扎实实的工作,从研究直接影响入手,努力细致地去搜求材料,在西方各国之间,在东方各国之间,特别是在东方与西方之间,从民间文学一直到文人学士的个人著作中,去搜求直接影响的证据,爬罗剔挟,刮垢磨光,一定要有根有据,决不能捕风捉影,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借以知古,借以鉴今,期能有助于我们自己的文艺创作。这样,就有可能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应该认识到,没有东方文学的参与,比较文学就是不完整的比较文学。先生不仅是学界泰斗,而且还是一位文学家,一位作家。他的散文创作。是当代文坛上的上乘之作。先生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写作风格兼收并蓄,都有所汲取,如《史记》的雄浑,六朝的浓艳,陶渊明、王维的朴素,徐(■)、庾(信)的华丽,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流畅灵动,《红楼梦》的细腻,《儒林外史》的简明,先生注意到无不各擅胜场,但对这些优秀的文学风格,先生并不是加以模仿,而是在继承先人风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春满燕园》、《法门寺》、《清塘荷韵》等都是脍炙人口、百读不厌的名篇佳作。

  季老在这些方面的贡献,在座有很多专家比我更清楚,不容我在这里多所置喙。

  冯友兰先生有句诗:“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人类文明是一把真火,古往今来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都是呕出心肝,用尽脑汁才把这把真火一代代传下去。我们对季老开创的事业,也要这样一代代传下去。

  蔡德贵

  2006年5月14日





作者简介
  蔡德贵,1945年生。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主编、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主编。现任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巴哈伊研究所所长,兼任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著有《阿拉伯哲学史》、《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等。

目录
一、启蒙之初/1

几字之师马景恭/2

投奔严而慈的叔父/5

从私塾到新式小学,为剽窃而感到羞愧/7

造反成性/10

开始对英语感兴趣/12

爱国教育/14

王岜玉老师的语言训练/20

二、学会用功/25

山东大学校长王寿彭的奖励机制/26

胡也频培养了文学兴趣/29

业师董秋芳/31

学无常师/35

三、结识师友/45

风华正茂/53

恩师教授/72

四、负笈游学/109

无奈之时/110

彻底性的学术训练/124

生活万花筒/140

五、归国际遇/155

受聘北京大学/161

组建东语系/176

笔耕的助手/189

六、回报社会/201

心系山东/205

情洒北大/218

不忘清华/221

有求必应/222

后记/227

内容摘要
季羡林先生被当今学人誉为“国宝”、“学界泰斗”。本书作者以一名季门弟子的独特视角,通过对季老浩如烟海作品的条分缕析及对季老本人的多次采访,再现了季老近百年漫长的坎坷人生、广博宏大的学术造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作者在书中用相当篇幅描述了季老与一大批学界名宿如陈寅恪、郑振铎、冯友兰、朱光潜、胡乔木、臧克家及德国“博士父亲”之间的交往关系,感情真挚,力求从一个立体的层面再现了季老的人生情怀和道德文章。

主编推荐
  季羡林先生被当今学人誉为“国宝”、“学界泰斗”。《季羡林写真》作者以一名季门弟子的独特视角,通过对季老浩如烟海作品的条分缕析及对季老本人的多次采访,再现了季老近百年漫长的坎坷人生、广博宏大的学术造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作者在书中用相当篇幅描述了季老与一大批学界名宿如陈寅恪、郑振铎、冯友兰、朱光潜、胡乔木、臧克家及德国“博士父亲”之间的交往关系,感情真挚,力求从一个立体的层面再现了季老的人生情怀和道德文章。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