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卑 [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凤凰
正版二手书,发货前杀菌消毒,保证符合品相,不缺页,圆通发货(圆通不到走邮政),下单后24小时内发货。
¥
9.34
3.3折
¥
28
八品
仅1件
作者[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凤凰
ISBN9787550605145
出版时间2011-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8元
货号1743540624932065280
上书时间2024-11-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1870年出生在维也纳郊区的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一样,属于精神心理 学界重量级的大师。从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的他一直觉得自己又小又丑 ,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能跟他的哥哥相比。5岁那年,他又患上了一种几 乎让他失去生命的重病,康复之后,他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医生。他曾说过 ,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孩童时期对死亡存有的恐惧心理,我们可以 看到,他的许多心理学观点都能从他童年的经历中找到印记。 1895年,阿德勒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学位,两年后,他与俄国留 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缔结姻缘。在维也纳居住的那段时间中,阿德勒与当地 的维也纳人一样,不时地去咖啡馆与朋友和学生们一起聊天喝酒,生活其 乐融融。性格友善谦和、不拘小节的他就此与不同阶层的人都打成了一片 。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有关因身体缺陷引起自卑和补偿的论文, 这篇文章让他名声大噪。他认为,由于身体缺陷或者是其他原因所引起的 自卑感有可能会摧毁一个人,并让人从此自甘堕落或是导致某些精神疾病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会促使人奋发图强、振作精神,用来弥补自 身的弱点。 例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患有先天的小儿麻痹症,但是通过奋斗,最 终成了美国总统。有时候,某方面的身体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来求得 弥补,就像尼采,一直身体素质很差,但是他却选择了笔,从而写出了不 朽的权利哲学,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从那之后,阿德勒就更能体会到,其实不管有没有器官上的缺陷,儿 童的自卑感是一件普遍存在的事实,因为他们的身体很弱小,生活上需要 仰赖成人,并且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有大人的监控。如果儿童把这种自卑感 用来作为逃避他们有能力去做的事情的借口时,就会发展成神经病的倾向 。如果这种自卑感在生活中一直持续的话,就会构成自卑情结。如此说来 ,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表现,实质上它是人们在追求更高地位时的一种正 常的心理现象。 这个时期,弗洛伊德认为,阿德勒的观点是对自我心理学的一个重大 贡献,可是却并没有谈及本我和超我的部分,而且其中所谓的补偿作用也 只是自我的一种功能。当时,阿德勒的观点还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 ,不过,当阿德勒主张补偿作用是他的中心思想之时,弗洛伊德与他已经 开始有些水火不容了。 刚开始,表面上两个人看起来关系还可以,可是,当弗洛伊德要求阿 德勒登在其学刊上的文章得通过荣格的检查时,他们便正式闹翻。弗洛伊 德写信给《心理分析学刊》发行人,要求把学刊封底中阿德勒的名字除掉 ,要不然就把他自己的名字去掉。 维也纳心理学分析学会为了阿德勒的观点曾开过很多次会议。后来, 由于弗洛伊德和其他与会的许多人都坚持认为阿德勒的观点根本不能相容 于心理分析学派,阿德勒即率领着一批他的跟随者退出了心理学分析会, 另外新组建了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自称他们的研究为“个体心理学” 。 阿德勒自从与弗洛伊德决裂之后,就摒弃了弗氏泛性论的心理分析观 点,他认为那是一种迷信,并且以社会的名义来解释男性的一种钦羡,他 没有否认潜意识动机的实在性,但是与弗洛伊德相比,他更重视自我的功 能性。对于梦的解释的重要性,他同样不否认,不过,他认为梦是解决个 人问题的一种方法,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什么事情都用性来解释。 譬如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生,对于阿德勒来说,这只是被宠坏的孩子对 母亲的依赖而已。当然,性欲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它与人们的口渴或者饥 饿一样,类似这种关乎生物学的因素,只有在追求优越的社会地位时,才 能真正进入心理学的领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曾经在奥国军队服役,充当军医。之后 ,他又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从事过儿童辅导的工作。那时候,他发现,他 的观点不仅适用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同时一样可以涵盖师生之间的关系。 1920年左右,阿德勒已经名声在外了。在维也纳的时候,很多学生和 追随者整天包围着他,与他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之后,他开始周游 各国,到处讲学。1926年,他初到美国,在那里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1927年,阿德勒决定定居美国,次年,在那里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 刊》。1937年,他又受聘去欧洲讲学。因为到处争聘,有时,一天之内他 要分别去两个城市进行演讲。最终,阿德勒由于过度劳累心脏病突发,死 于苏格兰阿伯丁市的街道上。 阿德勒一生著作颇丰,本书成于他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基本上涵盖 了他最主要的思想。鉴于译者水平有限,书中的疏漏之处,还望读者不吝 指正。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获博士学位。初期追随弗洛伊德,后分道扬镳,创立了一个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派。一生从事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出于“自卑”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其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人性的研究》、《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
目录
自卑与超越
译者序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人的生命中有三种使命
社会感和爱心
成长期的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独立性、合作性的锻炼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情绪的力量
身心类型与处理方式
第三章 自卑感和优越感
自卑情绪的生成
自卑感与人类文化的关系
个体优越感的目标
不可思议的优越感
第四章 早期的记忆
坏记忆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于死亡的巨大恐惧
童年时的竞争记忆
被歧视儿童的反抗心理
终身忘不掉的意外事故
第五章 梦
梦与预见之说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弗洛伊德学说对梦的解析
个体心理学对梦的研究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
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
对于家庭格局的分析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教师的历史使命
培养孩子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如何对先天不足者进行后天培养
顾问委员会的重要作用
第八章 青春期的引导
心理与生理上的引导
迈向成人的自我挑战
青春期的性话题
九、 第九章 犯罪及其预防
深度剖析犯罪心理
罪犯有两种类型
重申合作的重要性
如何解决犯罪问题
第十章 职业与工作
十一、人与同伴
十二、爱情与婚姻
阿德勒年谱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本关于个体心理学研究的通俗读本,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度剖析和阐明人生道路与人生意义。
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过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