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在地狱上的天堂 林黎 中国电影出版社
正版二手书,发货前杀菌消毒,保证符合品相,不缺页,圆通发货(圆通不到走邮政),下单后24小时内发货。
¥
13.07
2.7折
¥
48
八品
仅1件
作者林黎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41663
出版时间2015-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1581821000759758848
上书时间2024-11-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林黎,200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硕士学位;2003—2009年同济大学讲师;2007年德国包豪斯大学访问学者;201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博士学位;2012年至今任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副教授;2014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访问学者;专业方向:电影史、摄影。
目录
序
绪论
序篇 上海“滩”:“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后政商消长
第一章 上海都市的开放性
第一节 上海的都市化程度
第二节 上海各租界当局的文化统治
第二章 市民阶层的构成及现代化动因
第一节 市民阶层的主要来源:移民
第二节 各类移民转型为上海市民:多次社会化过程
第三章 市民文化的特征:消费性与流行性
第一节 市民意识与市民趣味
第二节 战时市民文化的背景:政商消长
第三节 “消费革命”
第四节 流行文化消费实质:自我实现
第四章 市民生活
第一节 华洋杂处
第二节 电影市场
小结 上海持续都市化进程的可能性
上篇 “孤岛”:电影中国家意识的转换性表达与消解趋势(1937—1941年)
第一章 “孤岛”上海:开放性被彻底打破
第一节 日本租界当局的管理效能
第二节 “孤岛”中的市民生活
第二章 电影格局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一节 张善琨的“影业帝国”计划
第二节 电影产业格局:民族电影产业重建的可能性
第三节 电影院的兴盛:国片的直接繁荣
第三章 国家意识的转换性表达
第一节 《木兰从军》的策略
第二节 女性的消费成为都市生活的标志
第三节 “孤岛”电影对于大后方的政治意义:政治没有灰色地带
第四章 适应孤岛文化心态与语境的影片制作
第一节 类型化趋势
第二节 剧本荒暴露的电影工业结构性问题
小结 国家意识的转换性表达与消解趋势
下篇 全面沦陷期:电影在政治压抑下积极参与本土意识及其话语表达方式的建构(1941-1945)
第一章 全面沦陷后的上海
第一节 “保持‘国际都市’面貌”
第二节 “国际都市”计划破产
第二章 全面沦陷期的文化干预策略
第一节 规范:日本对占领区的电影侵蚀政策
第二节 怀柔:鉴于对欧美文化敬畏之下的“孤岛”文化干预
第三章 塑造崇日文化认同的努力:日本电影工业在上海本土化的过程
第一节 政治统治与文化渗透:建立“新上海”的设想与电影发行
第二节 直接合作与嗳昧的信任
第四章 符合占领需要的泛亚洲文化形象的建构
第一节 爱情话语的初现:从《博爱》到《万世流芳》
第二节 政治工具和娱乐明星的抉择:李香兰现象
第五章 用爱情与忠诚建立都市认同
第一节 “社会片”与“大东亚秩序”的背离
第二节 爱情话语参与本土意识建构
第三节 经典文本的本土化的重新改编:忠诚
小结 上海电影对都市本土意识的表现
结语 上海电影参与建构本土都市认同的形成
附录一 图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三 影片片目
遇见“未”知的到“来”
后记
内容摘要
这本《建筑在地狱上的天堂(从电影认识上海本土都市认同的形成1937一1945)》是林黎基于自己的博士论文写作的。它不仅仅是对战时上海电影现象本身的研究,同时也着眼于上海都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探讨了电影与都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引进了大量对于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移民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资料与研究成果,结合电影产业和创作对人们的都市认同心态折射与造就的互动进行了有意义的观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