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 易强 著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正版二手书,品相优良,圆通发货(圆通不到走邮政),下单后24小时内发货。
¥
11.63
3.2折
¥
36
九品
仅1件
作者易强 著
出版社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97735
出版时间2011-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956051439925968902
上书时间2024-11-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在讲述成吉思汗及蒙古帝国的历史时,历史学家们的心情大多是十分 复杂与矛盾的,因为这段历史既充满了趣味性,又充满了让人恶心的血腥 味;既令人血脉沸腾,又使人毛骨悚然;它既能充分说明历史的逻辑,又 能充分体现历史的悖论;既能让人看到人性的伟大,又能让人看到人性的 猥琐。 而历史学家们的性格、背景、偏好、分析方法、行文方式等方面又各 不相同,因此,多数读者在阅读他们所写的有关这段历史的著作时,心情 往往会加倍的复杂与矛盾,对历史学家的判断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比如,对于成吉思汗的评价,有的历史学家极尽溢美之词,甚至将他 描述成这样一个伟人:他在主观上有着国际主义的情怀,想通过一统天下 为苍生造福。但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成吉思汗是来自地狱的魔鬼,是撒旦 派往人间的使者,因为在率军征伐的过程中,他做了太多灭绝人性的事情 ,比如屠城。 显然,这两种观点代表着两个极端。然而不幸的是,往往是极端的观 点更引人注目,更能调动读者的胃口,也更能影响读者的判断。因为习惯 于将自己简单归类,不少读者往往愿意接受这种“非黑即白”、“立场鲜 明”的观点。而对于那些习惯于质疑、习惯于独立思考的读者来说,这些 观点无疑会带给他们困扰。 为避免给读者带来这种困扰,本书无论是在对史实的处理上,还是在 观点的陈述上,都将尽力做到客观理性。 通过引用有明确出处的史实,运用科学理性的分析方法,本书将回答 以下这些读者最为感兴趣的问题: 成吉思汗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是生来就以天下为己任,还是一个天生 杀人狂? 他所遵从的是怎样一种扩张逻辑?起始人口只有不到200万的蒙古国, 是怎样变成势不可挡的蒙古帝国?又是怎样征服那些强大的、有过辉煌文 明的大国的?那些大国的文明各自存在哪些问题?它们又是如何在精神层 面对蒙古帝国进行反征服?在征服与反征服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在起着关 键作用?阻止蒙古帝国进一步扩张的力量或者因素又是什么? 本书将着重讲述的内容,是蒙古帝国与被征服者之间、被征服文明彼 此之间的冲突,以及这些文明对蒙古帝国的影响。至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各部落的过程、蒙古帝国与被征服文明的内部结构,以及蒙古帝国解体或 崩溃的过程等方面的内容,本书未作详细的介绍。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进一步理解历史的发展逻辑,理解生态环境、 民族仇恨、宗教文化等因素以及偶然性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读者或将见证历史不断昭示的真理: 尽管某个国家的政权看上去很强大,但是,如果其内部平衡被打破, 不稳定因素越来越难以控制,而其制度本身又不具备自我调整能力,或者 当局能够动用的资源有限,只愿意或者只顾得上安顿国内秩序,而忽视了 外部威胁因素的存在,那么,这个政权的命运只有解体或灭亡。而政权解 体或灭亡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么是因内乱失控而解体,要么是因外部侵略 者突然出现,并与内部不稳定因素相配合而终结。 宋朝的灭亡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北宋人口达1.25亿,南宋人口达8000 万,其经济不可谓不繁荣,其科技不可谓不发达,却先后被金国与元朝所 灭。原因在于,根据什缪尔·艾森施塔的定义,“帝国”一词通常用来指 明一种政治体系,它包含广阔而又相对集中的领土。在这个体系中,以帝 王个人和中央政治机构为体系的中心形成一个自治实体。它还常常包含某 些更广泛、更普遍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含意。 宋廷忙于安顿国内秩序,而无视外部威胁的存在。而宋廷之所以重视 安内甚于攘外,一方面是因为它吸取了唐末动荡及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教 训,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对自己缺乏信心:对于一个只能代表少数人利益的 政权而言,内乱总是更加直接和现实,因而总会被统治者优先考虑。 本书将分析推动蒙古帝国崛起的动力。某些西方历史学家所持的成吉 思汗具有国际主义情怀的观点可能过于溢美。更接近史实的判断或许是, 在他领导之下的蒙古帝国的扩张,更多是出于生存和复仇的目的,在实现 这个目的的过程中,混合了令人发指的劫掠和暴行,以及许多“计划外的 ”入侵行为。 至于蒙古帝国霸业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赶上并利用了这 样一个机会:被征服者大多处于外交困境之中,正与邻邦进行无休止的消 耗战。比如南宋、金国与西夏之间,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之间,都因 为陷入这种困境而不能自拔。对于相信“天命”、敬拜“腾格里”(长生 天)的蒙古人来说,上天赐予的机会是绝对不容许浪费的。 当然,除却这些客观上的有利因素,征服者们显然具有极其高明的战 略眼光,并具备极其出色的战略执行能力。他们还极具学习能力。他们善 于吸取其他文明的军事智慧,善于整合其他文明的军事实力。 比如,他们从金国和西夏的汉族军队那里学会了攻城战术,从西亚和 欧洲人那里吸收了重装甲的优势。他们利用汉族的攻城战术征略西亚的穆 斯林世界,又雇佣西亚的制炮大师征服汉族的南宋政权。 他们的军力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增长了十倍,由最初的十万扩张到了 一百万以上。这是因为他们不断整编被征服者的军队。我们将会看到,这 支整合自不同文明关于“计划外战争”的定义,见本书第五篇第三章第2节 。的军队是如何带给他们辉煌的胜利,又是如何让他们遭受令人难以置信 的挫折。 对于宗教的作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也极具领悟力。在征讨欧洲、 中亚和西亚的过程中,蒙古帝国的大汗们充分利用了宗教的力量以安抚被 征服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最有意思的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宗教逐渐对 蒙古帝国的大汗们及其亲属的精神世界进行了反征服。比如,蒙古帝国的 继承国中,多位大汗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为虔诚的穆斯林,有的王室成员 或高级政府官员甚至成了基督教的圣徒。 蒙古帝国甚至是圣战的参与者。从公元11世纪末到公元13世纪末,为 了争夺“圣地”耶路撒冷的控制权,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之间展开了 两百年的圣战。而蒙古帝国的西征处于公元13世纪中期,正好赶上了具有 深远意义的圣战的尾声。蒙古帝国在事实上解体之后,作为其继承国之一 ,伊尔汗国直接参与了圣战,并尝试与欧洲基督教世界建立某种联盟。蒙 古帝国的另外两个继承国——金帐汗国和察哈台汗国——则通过牵制伊尔 汗国的方式间接参与了圣战。对于圣战的参与,使这些继承国进一步被宗 教化。本书这方面的内容,或将有助于读者理解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 关系,有助于读者理解现在的中东局势。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在不妨碍读者理解相关内容的前提下,本书简化 或忽略了某些细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叙述的严谨性。比如,本书简 化了某些蒙古历史人物的名字,因为他们的汉译全名很多都在七个字以上 。因此,成吉思汗父亲的名字在书中简化为“也速该”,而不是全名“也 速该把阿秃儿”。书中涉及的欧洲人的名字也只有中文名,而没有附加上 英文名。至于书中引用的历史资料,如果比较直白、不会引起歧义,本书 一般都直接引用原文,如果原文过于艰涩或容易引起歧义,则会作尽量简 化的翻译。 本书内容并非面面俱到。对这段历史作全景式的叙述和解读固然有益 ,而进行力所能及的取舍或更为现实。
导语摘要
成吉思汗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所遵从的是怎样一种扩张逻辑?起始人口只有不到200万的蒙古国,是怎样变成势不可挡的蒙古帝国,又是怎样征服那些强大的、有过辉煌文明的大国的?那些大国的文明各自存在哪些问题?它们又是如何在精神层面对蒙古帝国进行反征服?在征服与反征服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在起着关键作用?阻止蒙古帝国进一步扩张的力量或者因素又是什么?
易强的这本《蒙古帝国》着重讲述了蒙古帝国与被征服者之间、被征服文明彼此之间的冲突,以及这些文明对蒙古帝国的影响。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进一步理解历史的发展逻辑,理解生态环境、民族仇恨等因素以及偶然性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作者简介
易强,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任《财经时报》等媒体资深记者、主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环球财经》杂志国际版主编。对国际政经有近10年的独特研究,曾专访过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元首和高级官员,发表的文章逾百万字,著作严谨深刻。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苍狼一族
第一章 生存的逻辑
第二章 复仇的传统
第三章 天命
第四章 家族恩怨
第二篇 军事
第一章 军力之谜
第二章 军情系统
第三章 集天下利器
第四章 装备
第五章 掠夺与后勤
第六章 屠城与战术
第三篇 平定华夏
第一章 除西夏
第二章 灭金国
第三章 平南宋
第四篇 东征
第一章 军事基地高丽
第二章 日本:空白的情报
第三章 禅师的影响
第四章 外交努力
第五章 战机贻误
第六章 失败的征伐
第七章 幕府衰亡
第五篇 西征——伊斯兰世界
第一章 傲慢的代价
第二章 伊斯兰世界
第三章 成吉思汗西征
第四章 诸子西征
第六篇 西征——基督教世界
第一章 长子出征
第二章 波兰的悲剧
第三章 蹂躏匈牙利
第四章 式微的拜占庭
第五章 贫弱的西欧
第七篇 圣战
第一章 教皇的联盟构想
第二章 路易九世、谎言与陷阱
第三章 圣战
第四章 失败的同盟
第五章 文明的反击
结语
致谢
外文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你相信成吉思汗在九岁时怕狗吗?你相信这个胆小的孩子在几年之后会杀死他的弟弟,就为了一条小银鱼吗?是什么使这个胆小的孩子变成一个凶手?在这个孩子的大脑深处,是不是藏着能够在某种环境下主宰他命运的遗传密码?起始人口只有不到200万的蒙古国,又如何能马踏列国,开拓出一块将众多文明裹挟其中的空前疆域?
这段历史最值得品味之处,是关于古代游牧民族普遍信奉的生存与复仇的原则,这些原则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对外侵略的动力;是关于发生在中世纪的主要文明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为草原苍狼们的对外征服提供了机会;是关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征服者们的军事天才,以及他们在军事、技术、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学习能力,这些才能使征服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
主编推荐
《蒙古帝国》政治历史领域的《狼图腾》
《蒙古帝国》冷峻解读蒙古帝国全球兴衰的成败得失。
《蒙古帝国》个人成长是否需要多一份进取与执着?大国崛起是否需要多一份血性与阔大?
精彩内容
在铁木真九岁时的某一天,父亲也速该带他去母舅家,想给他说一门亲事。走在半路的时候,他们遇见了特?薛禅,蒙古草原弘吉剌部的长老。
弘吉剌部与也速该所在的乞颜部之间,长期有着通婚的传统。
薛禅十分喜欢铁木真。当知道也速该要给儿子说亲之后,薛禅说道:“我们弘吉剌部的人自古就是,男儿们生得相貌堂堂,女儿们生得姿色娇丽……也速该亲家!到我家去吧!我的女儿还小呢,亲家你去看看吧!”于是,也速该就来到了薛禅家,见到了薛禅的女儿孛儿帖。孛儿帖比铁木真大一岁,形容娇美、举止得体,正合也速该的心意。双方定下了亲事。应薛禅的要求,也速该将铁木真留下,自己骑马回家了。他临走时再三叮嘱薛禅说:“我把儿子给你留下做女婿。我的儿子怕狗。亲家,可别叫狗吓着我的儿子呀!”在回家的路上,也速该遇见塔塔儿部的人在大摆筵席。塔塔儿部主要
在蒙古草原东部一带游牧,与也速该所在的乞颜部素有冤仇。因为实在是太渴了,也速该偷偷地入了席。但是,塔塔儿人还是将他认出来了。他们在也速该的食物中下了毒。三天之后,也速该在家中去世。没过几天,铁
木真被人从薛禅家接回。
也速该去世之后,铁木真一家被同族人背弃了。作为家中的长子,九岁的铁木真必须与母亲、三个同母弟弟(合撒儿、合赤温以及铁木格)、
两个异母弟弟(别克帖儿和别勒古台)以及同母妹妹帖木仑等人相依为命。
他们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伦靠捡杜梨、山丁,挖红蒿、野葱、野蒜、野韭菜以及山丹根等养育自己和儿女们。铁木真回报母亲的方式是,用火烘弯了针,做成鱼钩去钓鱼,或者做了拦河网去捕鱼
。
尽管诃额仑和铁木真都很勤劳,但是,能够找到的食物是如此的少,而家里人口又如此的多,铁木真一家每天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如何公平有效地分配极其有限的食物,成为铁木真必须考虑的问题。
有一天,铁木真带着亲弟弟合撒儿、两个异母弟弟别克帖儿和别勒古台一起钓鱼。一条小银鱼被钓上来之后,立即被两个异母弟弟抢走了。铁
木真心里十分恼怒。回到家之后,他将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显然,诃额仑也没有办法。但她不愿意铁木真兄弟之间因为一条小银鱼结仇。她劝慰铁
木真说:“你们兄弟之间怎么可以那样不团结?我们现在除了自己的影子之外,再没有别的伙伴了。这样怎么能报仇呢?”对于母亲苦口婆心的警告,铁木真完全听不进去,因为在此之前,这两位异母弟弟曾夺去他用箭射下的雀儿。对于铁木真来说,无论是一只雀
儿还是一条小银鱼,都应该由他来进行公平有效的分配。两位异母弟弟完全只顾自己的做法,已经威胁到了整个家庭,尤其是他更为幼小的同母弟
弟和妹妹的生存。
于是,原本连狗都害怕的铁木真,与弟弟合撒儿一起,将异母弟别克帖儿杀死了。在别克帖儿临死前的请求之下,铁木真饶恕了别勒古台的性命。
上面这段故事出自《蒙古秘史》一书。这本书的成书时间,大概是公元1240年7月,作者的姓名已经无从考证,但中外历史学家们普遍相信,他必定与成吉思汗家族关系密切。这本书的蒙古文书名的原意是“蒙古的机密史纲”,或者“蒙古的机密大事记”。明朝初年的汉译蒙音版本将书名译作《元朝秘史》。
与当下泛滥的“秘史系列”影视剧不同,《蒙古秘史》中记载的人物与历史事件,被中外历史学家认为具有极高可信度。
比如,20世纪的著名元史学家、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姚从吾认为,《蒙古秘史》是一部叙述成吉思汗言行的实录,是一部关于蒙古早期历史的很难得的直接史料,而且其行文“天真贴切、生动可信”。1908年,日本学者那珂通世翻译出版《蒙古秘史》的日文版时,则索性以《成吉思汗实录》作为书名。
因此,我们不妨与绝大多数历史学家一样,相信上面这则故事——确切地说是史料——的真实性。比如,苏联历史学家伍拉祺米尔索夫就十分相信薛禅将铁木真留下做女婿这段史料,并且从中发现了母权制度的痕迹。
如果这段史料的真实性没有问题,它显然可以印证如下论断:在极端恶劣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下,当面临生存的威胁时,弱者总是被迫成为强者,强者则总是选择主动出击,试图掌握分配生死的权力。与强者关系最远而距离最近的弱者,总是最先成为被牺牲的对象。这就是生存的逻辑。
在父亲也速该去世之后,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艰苦的生活环境,迫使年少而胆怯的铁木真接受了这个道理。但是,接受这个逻辑的并非只有铁
木真。事实上,它是古代游牧民族普遍信奉的真理,是他们身上可以传续的基因。
史书为这个论断提供了许多证据。
根据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记载,两千多年前的匈奴人的生存法则就是,“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在唐代魏征等所著《隋书》中,突厥人的风俗也是“贱老贵壮”。在宋朝彭大雅所著《黑鞑事略》一书中,蒙古人的风俗同样是“贱老而喜壮”。这些古代游牧民族的共性是,老弱者的生存权利被极度忽视。毫无疑问,到了必须做出残酷选择的时候,老弱者必定最先成为牺牲的对象。
而游牧民族之所以信奉这个真理,并非因为他们生性野蛮残忍,而是取决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游牧作为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必须逐水草而居。而作为生
产和生活资料的水,以及作为生产资料的牧草,又极受气候与季节变化的影响,因而经常会成为稀缺资源。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对这些稀缺资源的争夺,成为家常便饭的事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古代游牧民族来说,战争和冲突甚至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在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弱者无疑会是最先被抛弃的累赘。P7-1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