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鲁迅 黄乔生 文物出版社 9787501051694
正版二手书,品相优良,圆通发货(圆通不到走邮政),下单后24小时内发货。
¥
12.55
2.5折
¥
49.8
八品
仅1件
作者黄乔生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1694
出版时间2017-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1803697501388788736
上书时间2024-11-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中国新文学的开山大师。他以犀利的文笔,深刻的思想,高度的自省意识,强烈的批判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这样一位文学巨匠作传,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鲁迅早逝,没有留下一部自传。即便寿命更长,恐怕也未必愿意写自传。他曾谦虚地说,世上像他这样的人很多,要都做起传记来,传记将塞破图书馆。但因为应别人约请,他也写过简单的自传。例如,应《阿Q正传》俄文译者王希礼(瓦西里耶夫)之约写过一个“传略”,附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的后面。后来,在上海,青年作家柔石根据这篇文字整理补充,经他本人修订,称为《鲁迅自传》,所述经历止于1930年: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1934年,鲁迅和茅盾应美国人伊罗生之托选编一部题名《草鞋脚》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鲁迅应编者之约,为该书写了一个自传,却比1930年那一个更简短,只在后面加了一段介绍自己在广州、上海生活情况的文字:“又约半年,国民党北伐分明很顺利,厦门的有些教授就也到广州来了,不久就清党,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我就辞了职,回到上海,想以译作谋生。但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听说国民党在通缉我了,我便躲起来。此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民权同盟。到今年,我的一九二六年以后出版的译作,几乎全被国民党所禁止。”
鲁迅一生虽然不像社会活动家那样广交游,而且寿命不长,但阅历算是丰富的。他在世五十多年,从清末到民国,正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转折期。他经历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合作与分裂、“九一八事变”等等,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他所受的教育,中西兼有,学科则从海军、矿学、医学到文学,涉猎颇广。就文学而言,他的渊深博雅的修养和丰沛奇突的想象力开辟了一代新风,他所做短篇小说和杂文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鲁迅善于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改造加工,作为创作的素材。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他称作“回忆记”——写的就是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经历,细节丰富,叙述生动。其他很多篇章,也往往涉及自己的生活经历。例如谈小说创作缘起的《呐喊·自序》,谈第一本文集写作甘苦的《写在坟的后面》,记叙自己经历过的事件的《谈所谓“大内档案”》,谈自己参与办刊的《我和语丝的始终》,回忆小时候看戏的《女吊》,叙述经过香港时不快遭遇的《再谈香港》等等,都是生动的自传材料。小说中也不乏自叙成分,如《伤逝》《弟兄》《孤独者》《在酒楼上》等的人物身上有他自己的影子,有些他本人承认,有些经亲朋好友指认。此外,他的一些怀人篇什,自然也会写到自己,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忆刘半农君》《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等。总之,鲁迅的很多作品都有自传的成分。
本人自叙和后人所做传记之间的差异值得注意。自叙或有自谦的成分,亲朋好友的回忆或不免溢美隐恶。相比之下,后人所做传记,如果对材料进行比较研究,或能得出更公平公正的判断。而且,传记能更全面地陈列资料,为人物画出完整的肖像。鲁迅自做“传略”,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地方语焉不详,有些地方竟付阙如,使读者难以得到完整的印象。例如,鲁迅说他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但经了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几乎”二字就不好判断,究竟还剩下多少?吃饭是否真成了问题?其实是卖掉一些保留一些,尚有二十来亩地保证基本口粮和家用。“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似乎是自己到处寻找,实际情况乃是南京水师学堂中有一位本家叔祖,招引本家子弟去就学;在东京,提倡新文艺的计划失败后,鲁迅“又想往德国去”,为什么是德国?具体情况怎样?也不清楚;他从日本回国,是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这“别的人”三字语焉不详倒可以理解,因为指的是周作人和他的日本妻子。写这份自传时,鲁迅已与周作人决裂,写明原委既不厚道,又有所不便;还有,鲁迅从北京到厦门,自叙说是“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的,但他离开北京时,并没有“逃”的迹象,至于离开的原因,鲁迅说几个学者到政府那里说他不好,政府要捕拿他,说得不够具体,至今也难以找到这方面的确证。此外,他和周作人失和的原因,自己的婚姻状况等等,都没有涉及。既然是“传略”,作者当然有自由选择的便利。
同时代人的印象记、回忆录,情节生动有趣,或可补自传之不足,但需要慎重选择,不能一味信从。
凡此疏略、隐蔽、不足之处,有赖于研究者和传记作者考证、辨别和补充。
当然,后人所作鲁迅传记,也自有其问题。例如有传记说鲁迅在上海遇到白色恐怖,同国民党当局展开围剿反围剿的斗争,著作都被禁止,就说得过重了——鲁迅本人只是说1926年以后的著作被禁止。假如全部被禁止,鲁迅怎么养家糊口呢?至于为了塑造鲁迅的革命形象,断言鲁迅参加了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更缺少实证材料,鲁迅本人从没有确凿地写下来。
传记作者的任务,是对大量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描绘出一个较为客观的真实的人物形象,虽然完全的客观真实是一种难以达到的状态。为鲁迅作传,正确的态度是把鲁迅当人而不是当“神”看待。这道理谁都明白,但做到做好却很不容易。因为既然要为一个人作传,就势必特别关注其人,挖掘他的生活细节,熟悉他的思想观念,探究他的内心世界,只要不是事先怀着偏见、以所谓“批判”为目的,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就免不了对写作对象产生同情,认同其思想观念,不知不觉地出现“拔高”乃争“神化”的倾向。
木书结合鲁迅的“自叙传”,参阅鲁迅同时代人的记录,以叙述史实为主,辅以简要解说,并配以若干图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鲁迅的途径。
黄乔生
导语摘要
为鲁迅作传,正确的态度是把鲁迅当人而不是当“神”看待。要为一个人作传,就势必特别关注其人,挖掘他的生活细节,熟悉他的思想观念,探究他的内心世界,只要不是事先怀着偏见、以所谓“批判”为目的,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就免不了对写作对象产生同情,认同其思想观念,不知不觉地出现“拔高”乃争“神化”的倾向。
黄乔生著的《鲁迅/百年巨匠》结合鲁迅的“自叙传”,参阅鲁迅同时代人的记录,以叙述史实为主,辅以简要解说,并配以若干图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鲁迅的途径。
目录
第一章 童年
家世
诗画
第二章 少年
百草园·三味书屋
小康·困顿
第三章 新学
走异地
科学·小说
医学
“新生”
师承
第四章 沉潜
教员
共和
部员
第五章 呐喊
《新青年》
《阿Q正传》
“偏激”
笫六章离合
“伤逝”
恋爱
文人学者
策源地
第七章 家庭
蜜月
怜子
书斋生活
第八章 左翼
联盟
艺文
弟子
第九章 敌友
知己
友朋
横站
第十章 遗嘱
病与死
遗嘱
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从19世纪末开始,与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的中国近代历史一样,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受到了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当时一大批致力于用艺术改良中国传统文化,用艺术救国救亡的文化先驱应运而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直至新中国成立,经过不同时期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创造和不懈努力创新,中国的美术、文学、话剧、书法、京剧、音乐等各个方面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也由此诞生了一批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巨匠,他们都有极富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成长于乱世,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变迁和时代的风起云涌,经历了中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他们大多出身贫寒,但是自强不息,经受了岁月的磨练,用超乎寻常的意志和努力,成就了自我。“百年巨匠”丛书通过原貌、原作、原物、原址描绘,亲友、同事、学生、当事人、见证者的讲述,以“还原巨匠本色,重塑大师形象”为目标,追寻巨匠们走过的足迹。 丛书首批出版的内容包括对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吴作人、刘海粟、鲁迅、焦菊隐、启功、舒同、梅兰芳、冼星海等13位各艺术领域的巨匠生平成就的述说,分为美术篇、文学篇、话剧篇、书法篇、京剧篇、音乐篇六大篇章。除丛书外,同名项目的形式还包括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作品展等等。丛书之所以冠名“百年巨匠”,是因为其一,这些名家都是近百年来引领中国文化艺术的著名大师;其二,这些名家产生的年代正是近代百年来中国社会历经沧桑发生巨变的一个特殊时代,他们用自己的精彩人生和艺术创造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书写了不朽的艺术篇章。 同名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共同打造,是我国*部大规模、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地深入挖掘、梳理、介绍关于20世纪中华民族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的大型综合文化项目。丛书聘请当今国内具的专家顾问团体,给予学术上的支持,并且涵盖现今全国乃至全球领域内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当下时代对大师的理解与诠释。“百年巨匠”丛书将于2017年9月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图书首发式暨同名纪录片首映式,并将在“百年巨匠”系列丛书陆续完成编撰、同名纪录片陆续完成拍摄后,于各地巡回举行《百年巨匠作品展》(暂定名),以此纪念、宣扬巨匠们的卓越成就和他们对中华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以“百年巨匠”丛书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展示,向大家呈现有血有肉的百年巨匠形象,令观众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上璀璨的文化艺术成就,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本丛书为国内首部集中展示近代以来文化艺术巨匠群体的大型系列丛书,通过对大师非凡人生历程的展示,体现出他们对国家及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改革奋进的时代精神。本丛书有望成为代表中国当代学术、艺术和思想水平的精品图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出版价值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丛书共分43卷,首批计划在2017年8月底出版13卷,第二批计划出版30卷。 首批出版的书目为:《百年巨匠?齐白石》《百年巨匠?黄宾虹》《百年巨匠?张大千》《百年巨匠?徐悲鸿》《百年巨匠?林风眠》《百年巨匠?吴作人》《百年巨匠?刘海粟》《百年巨匠?鲁迅》《百年巨匠?焦菊隐》《百年巨匠?启功》《百年巨匠?舒同》《百年巨匠?梅兰芳》《百年巨匠?冼星海》。 每册平均:150千字,图150幅,印张15。 形态:全彩图文书。小16开,成品尺寸160 mm×230mm;内文100克全木浆纸;封面为230g特种纸。
精彩内容
台门的仪门上挂着一块“翰林”匾,蓝底金字,旁边一行泥金小楷,写的是:“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
周福清在北京得到长孙出生喜讯的时候,正接待一位张姓官员来访,于是便给孩子取乳名阿张,学名樟寿,字豫山。后来因为豫山与“雨伞”谐音,不好听且让人取笑,又改为豫才。(P2-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