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表:回忆谢希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师表:回忆谢希德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5.86 4.2折 38 全新

库存5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96684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25200926

上书时间2024-10-13

启灵正版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谢希德(1921—2000),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七届上海市政协主席。她为我国现代物理学的研究、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本书集纳了谢希德同志的学生、同事、家人、朋友所写“三亲”文章,讲述了谢希德的丰富人生、顽强精神、爱国情怀和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目录
谢希德自述
  海外归来参加祖国建设  谢希德
  一段珍贵的回忆  谢希德
  为《风雨同舟半世纪》作序  谢希德
回忆谢希德
  命运始终在敲门  潘真
  四年疾病折磨  三次高考搏击  醒梅
  她影响了我的一生  郭颖
  生命是可爱的  孙小琪
  几经周折  回到祖国  郭颖
  在科学的春天里
  女大学校长生涯
  从校园走上政坛
  高风亮节  无私奉献  王生洪
  高风永存  正气常在  毛经权  王兴  张瑞芳  严东生  吴增亮
  怀念谢希德同志  严东生
  回忆谢希德同志  杨槱
  福慧两足  利益人群  陈福根
  丝尽炬熄为国邦  孙延芳
  怀念谢校长  濮之珍
  一位物理学界的女杰  王迅
  谢希德教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王乃粒
  开明办学的校长  郑绍濂
  一颗纯洁火热的心  王增藩
  缅怀恩师  沈丁立
  严师、慈母、挚友  李乐德
  淳淳教导  永世难忘  瞿世镜
  科学对待人生  无私奉献一生  朱世能
  虚怀若谷  呕心沥血  倪家秦
  永远学习的榜样  沈国雄
  无私奉献  顽斗病魔  刘庚生
  深切的怀念  永恒的楷模  袁传伟
  永远的师长  不朽的榜样  夏善晨
  忆怀谢希德会长与上海欧美同学会的换届工作  徐振国
  美研中心的创始者  中美关系的推动者  倪世雄
  人类优秀文化的体现者  周敦仁
  “微斯人,吾谁与归?”  金先宏
  斯人已逝  风范犹存  徐以骅
  深切怀念谢希德校长  刘永涛
  永远的怀念  乔长森
  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怀念  吕慧芳
  谢希德同志关心支持文史资料工作纪实  石鸿熙
  谢希德的故事  唐宁
  “我、爱、中、国!”  徐敏
  师德铸师魂  姜澎  何连弟
  谢先生,一路走好  阮莉珠
  谢希德先生的背影  朱筱菁
  爱在人间  张光武
  一幅珍贵的绝笔题词  邱剑云
  大苦大乐谢希德最后的日子  程蔚

内容摘要
谢希德(1921—2000),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七届上海市政协主席。她为我国现代物理学的研究、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本书集纳了谢希德同志的学生、同事、家人、朋友所写“三亲”文章,讲述了谢希德的丰富人生、顽强精神、爱国情怀和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精彩内容
些矿石。次年他又转到在兰州的皮革合作社任经理。
他的以化学工业救国的愿望,在这一段工作得到部分的满足。但他的确又不满足于留在兰州。他的大哥比较早地参加了革命,离开学校到解放区,这对曹天钦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在他到达双石铺工作的那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美日交战,燕京大学被迫在北平关门,不久迁到成都华西坝复校。曹天钦认为还是应该完成大学的学业,于1943年到成都继续攻读。当时抗战已6年,在成都就读的一些离乡背井的学生,生活都很困难。有些人生了肺病,也有人因此不幸身亡。和他同时离开
北平的同学,有些人奔向解放区。我们虽未走向革命之路。但也都看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心之所向是很清楚的,很羡慕那些朋友的决心。
毕业前夕,曹天钦遇到了重要抉择,是去解放区,还是留在成都攻读研究生?当时我已病愈,在位于闽西长汀的厦门大学就读。他怕去解放区后,和我见
面将更遥遥无期。正在进行思想斗争,通过友人介绍,他被聘到位于重庆由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领导的中英科学合作馆工作。该馆为在抗战后方的一些大学和研究单位提供科研用药品和书籍。他随李约瑟夫妇辗转旅行于祖国的西南和西北。一方面协助李约瑟为写中国科学史收集材料,一方面也了解一些大学和研究单位科研的情况。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不少科学工作者还是努力在工作,曹天钦看了非常受感动。这些科学家的工作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6年他得到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出国前他到长汀去看我,我们订了婚。由于当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去英国的交通还很不正常,没有定期的轮船或飞机。他被迫在南京和上海的英国文化委员会边工作边等待。当时我也从厦门大学毕业,来到南京参加出国考试,后又到上海沪江大学工作。因此在他出国之前,我们又先后在南京和上海重聚。没想到这一别又是6年。(P7-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