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宣怀与湖北
  • 盛宣怀与湖北
  • 盛宣怀与湖北
  • 盛宣怀与湖北
  • 盛宣怀与湖北
  • 盛宣怀与湖北
  • 盛宣怀与湖北
  • 盛宣怀与湖北
  • 盛宣怀与湖北
  • 盛宣怀与湖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盛宣怀与湖北

正版二手书,完整不缺页,实拍图片为准。

13.26 4.4折 30 九品

仅1件

广东深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盛承懋

出版社武汉大学

ISBN9787307196537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0元

货号9787307196537

上书时间2024-04-03

启灵旧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主要讲述爱国实业家盛宣怀先生于晚清时期,在湖北大冶开矿、接手汉阳铁厂,成立汉冶萍钢铁公司,兴建卢汉铁路,以及培养商界人才的经过以及对湖北实业界的贡献。本书史料丰富,考证翔实,对研究湖北工商业文明,挖掘湖北历史文化名人,加强地域文化传播等具有的意义。

作者简介
盛承懋,1941年8月出生,盛宣怀长房曾孙。苏州科技大学教授、房地产专家、太湖书院高级研究员、湖北师范大学汉冶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在国内外房地产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编著有《海峡两岸房地产比较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二十讲》、《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等十余部专著。本书为湖北师范大学汉冶萍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目录
第一章  盛氏家族与湖北的不解之缘  一、19世纪中后期湖北的发展机遇  二、盛康以布政使衔执掌湖北盐法道  三、“川、淮并行之议”,盛宣怀初露才华  四、青年盛宣怀在湖北开阔了视野  五、与董氏喜结连理,盛宣怀在湖北成家  六、乡试榜上无名,从此意绝科举  七、杨宗濂推荐,盛宣怀进入李鸿章幕府  八、李鸿章一纸密谕,盛宣怀赶赴广济探煤  九、盛昌颐湖北中举,出任德安知府  十、张之洞邀请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  十一、光绪帝一道谕旨,盛宣怀督办铁路  十二、与汉冶萍、卢汉铁路最后的岁月  十三、指派长孙盛毓常赴汉冶萍出席庆典  十四、盛氏家族成员在湖北任职的情况第二章  以鄂矿起步,大半生涉足勘矿  一、探索富强之路,寄希望于开采煤铁  二、在湖北广济站稳脚跟,再行推广  三、由“官督商办”转为“官本官办”  四、在广济、兴国积极推行洋法采煤  五、广济煤矿“官本官办”,以失败告终  六、在勘矿、开矿中,慎用洋矿师  七、盛宣怀率郭师敦等马不停蹄地勘矿  八、划清官本,招商集股,专采荆煤  九、荆门办矿,以受指责和赔钱而告终  十、金州等处办矿,因被弹劾而放弃  十一、坚决反对西方列强侵占国家矿权  十二、由湖北发展至全国的勘矿总公司第三章  从汉阳铁厂到“汉冶萍”  一、汉阳铁厂在选址上的一场争议  二、崭新的机器设备,企业却在亏蚀  三、张之洞交棒,盛宣怀接棒  四、郑观应以新的经营理念整顿铁厂  五、萍乡煤矿解决了铁厂的难关  六、大冶与萍乡:新铁厂厂址的争议  七、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后的资金筹集  八、李维格领衔,闯过钢材质量关  九、中国第一个钢铁托拉斯  十、汉冶萍公司重视对西方钢铁技术的引进  十一、第一部钢轨制造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十二、汉冶萍公司重视对钢铁专业人才的培养  十三、汉冶萍公司推动了武汉的产业聚集与城市化  十四、汉冶萍公司发行的三次股票  十五、向外国举债,实现汉冶萍的发展与扩张第四章  中国自己修筑的第一条南北大铁路——卢汉铁路  一、中国铁路建设大争论  二、张之洞力荐“由盛宣怀督办铁路最为适当”  三、盛宣怀“卢汉为核心”的铁路建设计划  四、卢汉铁路的资金宁可借洋债也不参洋股  五、卢汉铁路向南北东西伸展的大规划

内容摘要
 盛宣怀,清末官员,官办商人,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南北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中国近代化第一阶段中创建起来的主要工矿交通运输和金融企业,大半通过盛宣怀之手。也就是说,盛宣怀是旧中国第一代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奠基人。盛宣怀一生经历传奇,成就非凡!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的生平事迹。

精彩内容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是处在西方列强侵占与掠夺下时局发生急剧变化的“非常之世”,继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之后,1858年(咸丰八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了《天津条约》,该条约中增辟了11个通商口岸,其中特别包括了湖北的汉口。这意味着西方列强的炮舰轮船,可以长驱直入驰达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它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全境,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境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约占全境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构成了滨江滨湖水域的生态环境,因此武汉自古又称为“江城”。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由于《天津条约》的生效,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着长江先后被逼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这些租界独立于清政府管辖之外,在界内分别设置工部局、巡捕房、领事法院(庭)等迥异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管理机构。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大肆侵华。清政府为了支付高额的战争赔款,以及弥补由于鸦片大量输人而造成的财政亏空,加紧横征暴敛,大量增加税收。兼之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村地主乘机兼并土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民族矛盾的加剧,促进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鸦片战争后十年间,各族人民自发的反清起义多达100余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太平军起义与捻军起义。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军从武汉顺江东下,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李鸿章随侍郎吕贤基回皖操办团练,5月,首次与太平军交战于和州裕溪口。之后又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1860年(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依靠。在太平军猛烈攻势下,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避到已经形同孤岛的上海。在沪士绅、买办派出代表,前往安庆请曾国藩派出援兵。一曾国藩几经努力,最后请李鸿章出山,李欣然应命,于是开始招募与组建淮军。李鸿章受任之初,形势极为严峻。他牢记恩师的教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面对上海官绅一心指望依赖外国雇佣军抵御太平军,对洋人百般献媚的做法,他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久,淮军果然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1862年至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了太平军。1865年(同治四年)5月,清廷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由于湘军大部已裁撤,因此曾国藩北上率领的多为淮军。剿捻的第一阶段自1866年(同治五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