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电信技术概论
亲,所有图书均为单本,上下册及套装勿拍!没有光盘,激活码,学习卡等赠品。
¥
6
1.8折
¥
34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吴德本、李惠敏 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115115454
上书时间2024-12-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吴德本、李惠敏 著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3-09
-
版次
1
-
ISBN
9787115115454
-
定价
3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13页
- 【内容简介】
-
本书讲述现代电信的相关概念、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工作原理。、
全书共分13章。第一章基本概念,介绍信号的频域分析、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二进制、多进制等,为非通信专业人员阅读本书做知识准备。第二章数字化技术及SDH,是学习后续各章的基础。其他各章内容包括数据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数字微波中继通信与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接入网,交换技术,NO。7信令系统,多媒体技术,智能网,电信管理网(TMN)以及信息安全技术。
本书内容新颖,覆盖面宽。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注重从基本概念出发讲清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避免了繁琐的数学推导。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电信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通信、广电等部门的工程技术
- 【作者简介】
-
吴德本,1962年7月毕定于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通信与广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师,至今。曾任经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处长;现任北京邮电信工程学院教授。在北京邮电大学曾主讲线性代数、网络理论、最优化方法、能信一书的主编之一。主讲并录制《现代电信技术概论》VCD一套,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发行。
李惠敏,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副教授。在北京邮电大学内外曾主讲模似电子电路数字电路、程控交换、现代交换技术。
他们共同编著《通信概论》、《信息高速公路》、《现代电信技术概论》。
10多年来,他们多次邀到全国各地为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广电、中兴通讯、巨龙通讯、润迅通信、润汇通信、大庆油田通信公司、大港油田通信公司、海军通信部、总参通信中等单位讲授现代电信技术,,深受各类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 【目录】
-
第一章基本概念
1.1信号和信道
1.1.1正弦信号
1.1.2信号的频域分析
1.1.3信道
1.1.4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1.2信息和信息量、二进制和多进制
1.3基础网、业务网、支撑网
1.3.1基础网
1.3.2业务网
1.3.3支撑网
第二章数字化技术及SDH
2.1数字系统概述
2.2数字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2.3数字终端技术
2.3.1A/D变换
2.3.2PCM30/32系统帧结构
2.4同步技术
2.4.1位同步
2.4.2帧同步
2.4.3复帧同步
2.4.4数字同步网
2.5数字传输技术
2.5.1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2.5.2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2.6数字复接技术
2.6.1数字复接系列
2.6.2复接方法
2.6.3正码速调整
2.7电视信号数字化、卫星数字电视系统简介
2.7.1电视信号
2.7.2电视信号的A/D变换
2.7.3数字图像信号的格式
2.7.4卫星数字电视系统的构成及各部分功能
2.7.5卫星数字电视系统中的纠错编码
2.8同步数字系列(SDH)
2.8.1同步数字系列的产生
2.8.2SDH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8.3SDH网络单元
2.8.4SDH的速率与帧结构
2.8.5SDH复用结构
2.8.6映射和同步复用原理
2.8.7SDH的组网技术
2.9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与宽带ISDN(B-ISDN)
2.9.1ISDN出现的背景
2.9.2ISDN的基本概念
2.9.3ISDN的业务及应用
2.9.4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简介
第三章数据通信技术
3.1数据通信概述
3.1.1数据通信的特点
3.1.2数据通信系统构成
3.1.3通信软件
3.1.4传输代码
3.1.5数据传输方式
3.1.6差错检测及控制
3.1.7数字数据网(DDN)
3.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3.2.1网络协议及网络体系结构
3.2.2物理层
3.2.3数据链路层
3.2.4网络层
3.2.5运输层
3.2.6高层协议
3.3计算机局域网
3.3.1局域网的特点
3.3.2局域网的组成
3.3.3局域网协议——IEEE802标准
3.3.4以太网及IEEE802.3标准
3.3.5令牌总线(802.4标准)
3.3.6令牌环(802.5标准)
3.3.7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3.3.8无线局域网(WLAN)
3.4TCP/IP
3.4.1TCP/IP简介
3.4.2TCP/IP的优点
3.4.3TCP/IP的组成
3.4.4TCP/IP协议地址
3.4.5网际层
3.4.6运输层
3.4.7应用层
3.5网络互连设备
3.5.1网络互连设备分类
3.5.2中继器
3.5.3集线器(Hub)
3.5.4网桥
3.5.5路由器
3.6广域网
3.6.1X.25协议标准
3.6.2X.75协议
3.6.3帧中继(FrameRelay)技术
3.7因特网(Internet)
3.7.1Internet的优点
3.7.2Internet的工作文件
3.7.3Internet运行管理的组织机构
3.7.4Internet的基本信息服务
3.7.5IP电话(IPPhone)技术
3.7.6IP虚拟专用网(IP-VPN)
第四章光纤通信
4.1概述
4.1.1光纤通信的概念及发展方向
4.1.2光纤通信的工作窗口
4.2光纤
4.2.1光纤的结构和分类
4.2.2光纤的传输特性
4.3光发射机
4.3.1光源
4.3.2光发射机的组成
4.3.3数字光纤通信的线路码型
4.4数字光接收机
4.4.1光接收机的组成
4.4.2光电检测器
4.5光中继器
4.6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
4.7光波分复用(WDM)
4.7.1波分复用系统的基本形式
4.7.2波分复用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4.7.3波分复用系统的主要特点
4.8新型光纤
4.8.1非零色散光纤(G.655光纤)
4.8.2全波光纤
4.8.3用于局域网的新型多模光纤
4.9全光通信网简介
4.9.1全光网的基本概念
4.9.2全光网的特点
4.9.3全光网的关键技术
4.9.4当前全光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五章数字微波中继通信与卫星通信
5.1数字微波中继通信
5.1.1微波通信的特点
5.1.2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
5.1.3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5.2卫星通信
5.2.1卫星通信概述
5.2.2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5.2.3卫星通信的技术体制
5.2.4甚小天线地球站(VSAT)卫星网络系统
第六章移动通信
6.1移动通信概述
6.1.1移动通信的特点
6.1.2移动通信网具有的功能
6.1.3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6.1.4移动通信系统的体制
6.1.5我国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
6.2泛欧数字蜂窝系统(GSM)
6.2.1GSM系统概述
6.2.2GSM系统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
6.2.3GSM系统的接口、区域定义和系统编号
6.2.4GSM无线接口的信道、帧和突发脉冲
6.2.5GSM提供的业务
6.2.6接续过程举例
6.3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
6.3.1概述
6.3.2GPRS的主要特点
6.3.3GPRS的业务
6.3.4GPRS总体结构、接入接口和参考点
6.3.5GPRS的协议
6.3.6空中接口的信道构成
6.3.7GPRS的路由管理
6.4码分多址(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
6.4.1码分多址系统概述
6.4.2CDMA技术基本原理
6.4.3CDMA系统的特点
6.4.4CDMA的关键技术
6.5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6.5.1概述
6.5.2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
6.5.33G涉及的若干技术
6.6后3G(4G)及正交频分复用(OFDM)
6.6.1后3G(4G)
6.6.2OFDM
第七章接入网
7.1接入网的由来及含义
7.2接入网的适用对象
7.2.1接入网的适用业务
7.2.2接入网适用通道
7.2.3接入网采用的传输媒质
7.2.4接入网的接口标准
7.3接入网的接口技术
7.3.1V5接口概述
7.3.2V5接口的协议结构
7.4接入网的传输技术
7.5光接入网(OAN)
7.5.1基本概念
7.5.2光纤接入网的参考配置
7.5.3光纤接入网的应用类型
7.5.4光纤接入网的业务支持能力
7.5.5光配线网(ODN)
7.6双绞线接入网
7.6.1高速数字用户线(HDSL)
7.6.2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
7.6.3甚高速率数字用户环路(VDSL)
7.6.4其他DSL技术
7.7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接入网
7.7.1HFC的结构
7.7.2HFC的频谱分配
7.7.3HFC的优缺点
7.7.4HFC的前景
7.8无线接入网
7.8.1无线接入网概述
7.8.2固定无线接入网
7.8.3移动无线接入
第八章交换技术
8.1电信交换概述
8.1.1交换机和通信网的概念
8.1.2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8.1.3各种交换方式
8.2电路交换原理
8.2.1数字交换概念
8.2.2数字交换网络
8.2.3数字交换机的组成
8.2.4电路交换过程
8.3ATM交换技术
8.3.1ATM的基本概念
8.3.2ATM的复用
8.3.3信元结构和虚通道(VP)、虚通路(VC)概念
8.3.4ATM协议模型
8.3.5ATM交换系统
8.4ATM网络支持IP
8.4.1IP与ATM结合是Internet发展的需要
8.4.2IP与ATM结合的方式
8.4.3IP交换技术
8.5多协议标记交换
8.5.1MPLS基本概念
8.5.2MPLS涉及的专业术语
8.5.3MPLS基本网络结构及标记交换过程
8.5.4MPLS的技术特点
8.5.5标记及其分配方式
8.5.6标记交换路径(LSP)的建立
8.5.7MPLS相关技术
8.5.8数据驱动与控制驱动
8.6软交换技术概述
8.6.1软交换技术的产生
8.6.2软交换的定义和特点
8.6.3基于软交换的网络框架结构
8.6.4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8.6.5软交换技术有待研究的问题
第九章No.7信令系统
9.1信令的基本类型
9.1.1按信令的作用区域划分
9.1.2按信令的功能划分
9.1.3按信令传输方式划分
9.2中国No.1信令简介
9.2.1线路信令
9.2.2记发器信令
9.3No.7信令系统的基本概念
9.3.1No.7信令系统的功能结构
9.3.2信令单元的类型及格式
9.4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和事务处理能力(TC)
9.4.1包含SCCP及TC的No.7信令规程结构
9.4.2SCCP模块对MTP功能的扩展
9.4.3SCCP业务功能
9.4.4事物处理能力协议(TC)
9.5No.7信令网的组成结构
9.5.1几个术语
9.5.2信令工作方式
9.5.3No.7信令网结构
9.5.4信令网编号
第十章多媒体技术
10.1多媒体技术概述
10.1.1什么是多媒体
10.1.2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10.1.3多媒体系统的类型
10.2多媒体信息处理(压缩编码)技术简介
10.2.1压缩编码技术概述
10.2.2图像数据压缩的基本方法
10.3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10.3.1CCIR601建议(电视演播室数字编码的国际标准)
10.3.2JBIG二值图像通信压缩标准
10.3.3JPEG(T.81)静止图像编码标准
10.3.4H.261可视电话、电视会议编码标准
10.3.5MPEG-1存储介质图像编码标准
10.3.6MPEG-2(H.26X)一般视频编码标准
10.3.7MPEG的音频编码
10.3.8AC-3系统
10.3.9MP3
10.3.10MPEG-4简介
10.3.11MPEG-7简介
10.3.12MPEG-21简介
10.3.13HDTV简介
10.4多媒体通信和同步技术
10.4.1概述
10.4.2多媒体通信提供的业务
10.4.3多媒体通信的特点
10.4.4多媒体对通信网的要求
10.4.5多媒体通信的同步技术
10.5流媒体技术简介
10.5.1流媒体系统的实现与组成
10.5.2流媒体传输方式
10.6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10.6.1基本概念
10.6.2CSCW的关键技术
10.7多媒体终端
10.7.1多媒体计算机
10.7.2机顶盒
第十一章智能网
11.1智能网概述
11.1.1智能网的基本概念
11.1.2智能网的特点
11.1.3智能网业务
11.2智能网的概念模型
11.2.1业务平面(SP)
11.2.2全局功能平面(GFP)
11.2.3分布功能平面(DFP)
11.2.4物理平面(PP)
11.3实例
第十二章电信管理网(TMN)
12.1概述
12.1.1电信管理网的产生
12.1.2ITU-TMN与各专业网管系统的关系
12.1.3电信企业的管理需求
12.1.4TMN综合应用平台涉及的先进技术
12.2基于NSA体系结构的网络管理系统
12.3电信管理网(TMN)的组成
12.3.1TMN体系结构概念
12.3.2TMN的组成
12.3.3TMN的标准接口
第十三章信息安全技术
13.1现代电信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13.1.1现代电信系统面临的威胁
13.1.2信息安全保护需求
13.2信息安全技术的实现
13.2.1信息系统安全对策
13.2.2实体安全技术
13.2.3数据安全技术
13.2.4软件安全技术
13.2.5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13.2.6网络安全技术
13.3防火墙技术简介
13.3.1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的重要性
13.3.2防火墙的主要技术
13.3.3防火墙存在的问题
13.3.4新一代防火墙
13.4因特网安全及其防范措施
13.4.1因特网安全问题
13.4.2因特网安全防范措施
附录1RS-232的引脚分配
附录2空调制解调器(NullModem)连接
英文缩写词汇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