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上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上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上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上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上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上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上下)

460 全新

仅1件

安徽淮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董志凯、武力 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4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19

上书时间2024-03-28

联佳书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董志凯、武力 编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4
  • 版次 1
  • ISBN 9787509721551
  • 定价 26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033页
  • 字数 1018千字
  • 丛书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套装上下册)》主要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上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套装上下册)》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
【作者简介】
董志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主持国家重大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的编辑工作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院重点项目。
【目录】
(上)
导言
第一章工业化战略的确立
第一节工业化战略的选择
一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和现实基础
二国家统一和安全对工业化的要求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产生背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过程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转型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包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终结的关系
四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向社会主义经济的另外两个因素
第四节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条件
一强大的政府动员和资源配置能力
二苏联的全面援助
三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制约
第二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第一节“一五”计划的编制
一实施“一五”计划的决策及编制准备工作
二“一五”计划的编制和通过
第二节“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任务
二主要计划指标
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设想
第三节地方计划、部门计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
一地方计划编制情况
二部门五年计划编制情况
三年度计划的编制
第四节“一五”计划对几个经济关系的处理
一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三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
四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全面安排的关系
第三章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基本建设投资体制
第一节国家财政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主体地位
一建设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主要来自内部积累
二国家财政是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第二节基本建设投资职能部门的建立
一各级计划机构的建立与基本建设管理职能的确立
二国家和地方建委的设置
三建筑主管部门的建立和设计力量的调整
第三节建立高度集中的拨款管理和监督体系
一成立负责基本建设投资的专业银行
二拨款规章制度体系的形成
三拨贷款业务的创办
四自筹基本建设资金及其他资金的管理
第四节确立地方政府的投资职能
一有计划地发展地方工业是“一五”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方基本建设投资方针——“三就”方针的变化
三有限扩大地方基本建设投资权限的政策
第五节其他经济成分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
一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管理
二对手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贷款的管理
三对职工建造住宅贷款的管理
四对公私合营企业基本建设拨款的管理
第四章以“156项”为核心的基本建设投资
第一节以“156项”为核心的重点建设项目
一从苏联东欧引进资金和技术方针的形成和起步
二“156项”的确立
三项目的结构与布局
四设备引进情况
五技术引进情况
第二节基本建设投资结构
一中央和地方投资的比重
二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资比例
三工业各部门之间的投资比例
四大中小型项目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投资比重
第三节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
一工厂厂址的选择
二建设土地的征用
三保证项目建设的其他措施
第四节基本建设投资效益
一项目建成投产率
二工业建设投资的效益
三其他部门基本建设投资的效益
四重点项目建设取得较好效益的基本原因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大规模建设开始后的供需矛盾与农产品统购统销
第一节资源全面短缺形势的形成
一物质资源供求不平衡
二科技与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
第二节资源配置上市场与计划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多种经济成分条件下的市场竞争
二农产品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三工业品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四经济体制从市场向计划快速过渡
第三节对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
一国家对重要物资的垄断经营与统购统销的决策
二对粮食、油料油脂实行统购统销
三对棉花实行统购、棉布实行统购统销
四统购统销制度的调整
第六章农业合作化的推进与实现
第一节农业合作化的稳步发展
一土地改革以后农村经济面临的新问题
二从小农经济出发的互助合作
三对急躁冒进倾向的纠正
第二节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加快
一总路线的宣传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促进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
二农业互助合作重心的转变
三农村工作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到以合作化为中心
四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
五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优越性的显示
第三节农业合作化提前实现
一围绕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的争论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出现
三建立(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高潮
四过急过快地实现农业合作化带来的问题
第四节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调整
一实行勤俭办社发展多种经营
二缩小社队规模、改进生产管理和贯彻执行互利政策
三实行民主办社,整顿干部作风
四“包产到户”制度的出现与夭折
第七章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手工业分类及其概况
一私营手工业的分类
二手工业合作组织的种类及其特点
三1953年以前手工业合作化概况
第二节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历程
一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初步进展
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第三节手工业合作化的绩效
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二手工业合作化后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八章私营工业的公私合营
第一节私营工业公私合营的方针及其实施
一对资本主义工业改造的方针与政策
二资本主义工业公私合营的过程
第二节私营工业公私合营过程中的产权清算与产权管理
一过渡时期交通银行的主要职能
二过渡时期交通银行的主要任务
三配合政府清理企业中的公股公产
四配合政府具体监管公私合营企业的财务
第三节私营工业公私合营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调整
一公私合营工业的管理体制问题
二合营工业企业的改组问题
三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
四公私合营企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
五公私合营企业的工商关系问题
六针对新问题的调整措施
第四节私营工业的迅速消亡与公私合营工业的发展
一私营工业从工业领域的全面退出
二公私合营工业的逐步成长
第九章私营商业、饮食服务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一节私营商业的基本情况与改造的基本政策
一“一五”计划初期私营商业的基本情况
二从利用、限制、排挤到利用、限制、改造
三对私营商业全面改造的步骤安排
第二节对私营商业的全面改造
一坚决排除私营批发商业
二对私营零售商业的改造
三对城市小商小贩的改造和安排
四对农村私营商业的改造
第三节对私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后产生的新问题
一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二对私营商业改造完成后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四节私营饮食服务业的改造
一私营饮食服务业社会主义改造前后的基本情况
二私营饮食服务业改造的基本形式
三饮食服务业对私改造中的主要问题
第十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问题与探索
第一节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所有制结构
一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的实现
二1953—1957年公私比重变化情况
三社会主义改造后所有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改革设想
一八大前后对所有制问题的新探索
二探索的初步成果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所有制政策调整
一调整政策与个体私营经济的恢复
二“反右”运动后对个体私营经济认识的变化
第十一章“一五”时期财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地方财政分级管理的变化:大区的取消和县级财政的建立
二“一五”时期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演变
三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四“一五”时期财政体制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税收管理体制
一1953年对工商税制的修正
二税收政策的调整
三税收征管的加强
第三节国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若干问题
一企业上缴利润制度的变化
二企业折旧资金全部上缴
三国营企业流动资金供应和管理制度的演变
四国营企业若干费用划分办法的演变
第十二章高度集权的金融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金融体系的高度集中统一
一银行体系的高度集中统一
二交通银行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财政机关化”
三保险机构的集中统一
四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及官办化趋势
第二节金融管理体制的集权化
一金融机构强化集权化管理
二金融资金强化计划性管理
第三节取消国营经济部门的商业信用
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商业信用的状况
二取消国营经济部门的商业信用
三取消国营经济部门商业信用的成效与影响
第十三章流通体制的变化
第一节商业计划管理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一商品流通的计划管理
二重要商品(物资)的分类分级管理
三工商部门购销关系的建立与改革尝试
第二节城乡市场分割经营体制的形成
一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的三次分工
二城乡市场的分割及问题
第三节城乡自由市场的管理
一“一五”时期自由市场的曲折变化
二农村市场的管理
三城市市场的管理
第四节物资计划管理体制的建立
一物资的计划综合平衡
二物资的计划分配与供销
第五节国营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建立
一改变贸易大回笼制
二建立国营商业企业经济核算制
第十四章集权式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改革探索
第一节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
一中央政府决策中心的逐步形成
二中央与地方职责界定及其博弈
三主要物质及生产资料的中央集中控制
四中央对企业的集中管理
五公私合营及私营经济逐步纳入计划化管理轨道
第二节高度集中工业管理体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弊病
一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历史作用
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弊病
三高度集中控制与计划失灵
第三节高度集中工业管理体制的改进方案
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改进方案的形成
二改进管理体制草案制定的原则和过程
三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改进方案的主要内容
第十五章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改革探索
第一节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和计划管理方式的变化
一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
二初期的计划管理
三“一五”后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市场调节机制的式微
一市场调节率先退出金融领域
二劳动力市场逐步消失
三产品市场方面的市场调节作用和范围越来越小
四市场调节式微的双重后果
第三节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
二“条条为主”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三“条条为主”体制的利弊得失
四“一五”后期对中央地方关系的探索
第四节1956年前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新探索
一八大前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探索
二1957年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设想
三“一五”计划后期我国对计划经济认识的历史局限
第十六章工业的增长与发展
第一节重工业的强势增长与轻工业的波动前行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举措及其效果
二努力发展轻工业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
三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原有工业和地方工业的潜力及其利用
一发挥原有工业企业的作用
二发挥地方工业的作用
第三节国营工业企业制度建设与经济效益的改善
一加强企业的计划管理
二继续推行经济核算制
第四节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一政府积极支持技术革新与技术发明
二政府增加工业设备与技术装备的投入
三行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
四技术经济定额逐步改进
第五节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一工业总产值的持续高速增长
二工业品产量的持续增长
三工业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下)
第十七章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和水利设施的建设
第一节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若干政策
一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二稳定农业税收
三发展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
四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
五制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第二节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一国家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二国家银行增加对农业生产建设的贷款
三国家增加对农用生产资料的供给
第三节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一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
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牲畜疫病的防治
三农作物耕作技术和栽培技术的改革
四改良旧式农具和推广新式农具
五土壤改良和增施肥料
第四节农田水利及农田基本建设
一江河水利治理
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
三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
第五节国营农场的发展
一发展边疆垦荒农场
二改进国营农场经营管理提高效益
三国营农场建设成就
第六节农业发展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农作物业的发展
二畜牧业的发展
三林业的发展
四渔业生产的发展
五农业发展速度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十八章交通、通信业的发展
第一节交通邮电业的发展方针和计划
一交通通信业的发展方针
二交通运输和邮电业的发展计划
第二节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和铁路建设
一铁路运输管理的改进
二新线建设概况
三铁路旧线改造
四铁路工业初具规模
第三节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
一有计划、有重点、有标准的公路建设
二加强公路养护
三中央和地方交通的分工管理
四“一五”时期公路运输业的发展
第四节水运业的发展
一政府加强对内河航运的统一管理
二水运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
三提高水运业的运输管理水平
四远洋运输业的发展
五“一五”期间水运业的发展成就
第五节民用航空业的发展
一民航管理体制的变化与“一五”时期的发展方针
二民航企业管理的进展
三民用航空业的发展
第六节邮电业的发展
一邮电业的发展方针和任务
二整顿管理机构与健全管理制度
三加强以北京为中心的邮电网建设
第十九章科技进步与勘探、设计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科研体制与科研队伍的建立
一科研体制的形成
二科技发展规划
三科研队伍的建设
第二节科教结合及其经验教训
一工业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
二科教结合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第三节工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
一技术革新与新技术推广
二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三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地质勘探、勘察设计业的发展
一地质勘探、普查和测绘事业的发展
二勘察设计业的发展
第二十章国内商业与市场
第一节国内商品市场的变化
一生产资料中分配给商业部门经销的比重逐步降低
二通过市场调节的日用工业品的商品供应量进一步减少
三农产品的市场商品供应量减少
四中共八大对市场作用的认识
第二节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城乡商业体系的建立
一“一五”时期商业工作的基本任务
二国营商业领导地位的全面确立
三城乡商业网的建设
第三节物价管理与变动
一“一五”时期物价工作的基本方针
二物价管理机构及国营商业牌价掌握权限与分工
三商品的价格与比价变动
四各种差价政策
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
一少数民族地区商业基本情况及方针政策
二少数民族地区贸易的发展
第二十一章对外贸易的变迁与发展
第一节“一五”时期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
一基本方针政策
二对外贸易的国别及港澳地区政策
第二节对外贸易经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
一外贸经营中国营贸易领导地位的不断强化
二对外贸易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的变化
第三节“一五”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进出口贸易总量及计划完成情况
二国家和地区结构变化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二十二章“一五”时期财政职能与收支情况
第一节“一五”时期财政的方针与政策
一“一五”时期财政的基本任务
二“一五”时期财政计划的制定与调整
第二节1953—1957年国家财政收支情况
一“一五”时期历年预算编制的方针
二“一五”时期财政收支情况
第二十三章金融业的稳步发展
第一节金融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货币政策
一金融业的基本方针
二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
三两轮“扩张—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
四新版人民币的发行
第二节国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
一“一五”时期国家银行的信贷政策
二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
三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
四农村信用社的信贷
第三节保险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保险市场组织结构的变动
二调整国内保险业务
三发展涉外保险业务
四保险业的成绩与不足
第四节国际收支与管理
一外汇管理的高度集中
二“一五”时期的外汇收支
三国际收支状况
第二十四章“一五”时期的劳动就业及其管理
第一节“一五”时期的人力资源及就业政策
一“一五”初期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
二劳动就业政策的演变
三城市劳动就业计划体制的形成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逐步受到限制
第二节企业劳动管理制度的建立
一国营企业劳动定额的制定和实施
二国营企业初步实行劳动定员制度
三非国营企业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第三节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
一技术工人的培训
二劳动力培训的成就与经验
第四节就业增长与就业结构变化
一就业人数扩大
二失业率下降
三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
第二十五章职工工资和劳保福利
第一节工资制度与政策的变革
一国家机关由供给制过渡到工资制
二1956年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
三公私合营企业的工资改革
第二节工资形式和工资水平的变化
一工资形式及其地位
二工资水平和结构变化
三工资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职工劳动保险和福利的改善
一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三职工生活福利的进一步改善
第四节劳动保护的加强
一工伤事故频发及其教训
二实行安全技术劳动保护的计划管理
三加大劳动保护法规的建设力度
四建立劳动保护的监督机构
第二十六章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第一节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一推动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
二城镇职工及其家庭的生活情况
三影响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宏观因素
第二节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
一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
二农家收支结构和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三工农生活水平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计划供应
一生活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
二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制度的初建
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标准
四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制度的评价
第二十七章城市建设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建设的统一管理
一贯彻重点建设工业城市和分类指导的建设方针
二颁发市、镇建制标准,加强新工业城市、镇的建设
三全国支援重点城市建设
四原有城市的改造与发展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编制
一编制城市规划的要求和办法
二部分城市规划的编制
第三节与工业化相应的城市建设与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二城市住宅建设
三城市化稳健推进
第二十八章区域经济发展变化
第一节行政区划的变化与区域规划的制定
一行政区划的变化
二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概况
一工业建设区域布局的总体部署
二农业区划与农业发展规划中的区域发展要求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
第三节各大区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东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二北京市、天津市和华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三西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四上海市和华东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五中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六西南区的建设与发展
七少数民族区域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十九章“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效益
第一节“一五”时期国民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一国民经济的总量增长与增幅波动
二“反冒进”的提出和1957年经济调整
第二节“一五”计划的完成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一五”计划经济目标全面实现
第三节经济发展与效益分析
一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生产力布局的改善
三积累与消费关系比较合理
四经济效益分析

附录一“156项”正式施工项目表
附录二要事年表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