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
  • 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
  • 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
  • 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

45 九品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加拿大]罗伯特·洛根 著;何道宽 译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32

上书时间2024-01-28

三羊古旧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加拿大]罗伯特·洛根 著;何道宽 译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9
  • 版次 1
  • ISBN 9787309089530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6页
  • 字数 40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原版书名 Understanding New Media:Extending Marshall Mcluhan
  • 丛书 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
【内容简介】
“如其运转,则已过时。”新媒介发展之迅速,让人们无法跟上其脚步。新媒介景观迷惑了我们的双眼,它与社会、与生活、与个体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同鱼和水,你能说清:谁依赖谁?媒介哲学家麦克卢汉如先知一般地预言了一一媒介是人的延伸,他的亲密战友、著名媒介学者洛根再度断言一一人延伸了媒介。在《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一书中,罗伯特·洛根展示了物理学家的气质:严密的逻辑、透辟的解析、系统的视野,麦克卢汉的思想被推进至新的高度。这是一部卷轶浩繁、巨细无靡的新媒介百科,各种新媒介形态纷纷登场;也是一部思想深邃、充满洞见的学术专著。罗伯特·洛根对新媒介的语言迷思、生成语法、发展定律的深刻解读,将为您撩开新媒介的面纱。
【作者简介】
罗伯特·洛根(R0bertK.Logan,1939—),加拿大物理学家、传播学家,从事跨学科研究,是麦克卢汉思想圈子的核心成员、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著有《字母表效应.拼音文字与西方文明》、《第六语言:学会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心灵的延伸:语言、心灵和文化的滥觞》、《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等。《第六语言》2000年获媒介环境学会苏珊·朗格奖。
【目录】
总序
译者代序
洛根中文版序
前言
谢辞
1"新媒介"与麦克卢汉:绪论
1.1本书宗旨
1.2麦克卢汉方法论,读者可能的收获
1.3什么是"新媒介"?
1.4"新媒介"变化之中的外观/背景
1.5"新媒介"分类
1.6媒介是技术,是工具,是语言,是
1.7站在巨人的肩头上
1.8麦克卢汉论新媒介

第一部方法论
2麦克卢汉的方法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
2.1他的狷狂中寓有方法
2.2麦克卢汉方法论小结
2.3麦克卢汉主张技术决定论吗?
3五个传播时代:加上模拟式传播时代和互动式数字时代
3.1更新麦克卢汉的三个传播时代
3.2麦克卢汉的三个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力传播时代
3.3语言的起源与演化
3.4细析口语传播与书面传播之差异
3.5媒介生态与媒介生态系统
4"新媒介"多大程度上确认或反驳了麦克卢汉的预测
4.1"新媒介"的新模式
4.2媒介定律与技术演化
4.3"新媒介"使书面文化逆转,使大众媒介的负面效应逆转
4.4新媒介强化了麦克卢汉指明的电力媒介趋势
4.5超越光速
5"新媒介"的14条讯息:概述
5.0"新媒介"与大众媒介的区别
5.1双向传播
5.2"新媒介"使信息容易获取和传播
5.3"新媒介"有利于继续学习
5.4组合与整合
5.5社群的构建
5.6便携性
5.7媒介融合
5.8互操作性
5.9内容的聚合
5.10多样性、选择性与长尾现象
5.11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再整合
5.12社会的集体行为与赛博空间里的合作
5.13再混合文化
5.14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变
5.15新旧媒介的比较与"新媒介"的14条讯息
5.16"新媒介"基于使用者的变化
6"数字经济":知识经济的扩张
6.1"数字经济"述略
6.2重要的是获取信息而不是占有信息
6.3从信息到知识的范式转移
6.4知识管理与互联网
6.5终生学习:互联网时代的就业保障
7叠加的和串联的技术与媒介
7.1媒介是人的延伸
7.2媒介与技术的演化:延伸的延伸
7.3串联的技术与媒介:如何理解"新媒介是旧媒介的延伸"或"延伸的延伸
7.4什么是媒介的实际内容?
7.5新二元论与符号域
7.6符号域分为媒介域和心灵域

第二部新媒介如何影响《理解媒介》所分析的媒介
8口语词:"新媒介"对口语词的冲击
9书面词
9.1"新媒介"对书面词的冲击
9.2第三种口语或数字口语
9.3书写文本的终结?
9.4互动文本
10道路与纸路
11数字
11.1第一次数字革命
11.2"零"的发明
11.3从数字到数字化
12服装
13住宅
14货币
14.1"新媒介"对货币的冲击
14.2自动取款机
14.3电子商务
14.4网上拍卖与固定价销售
14.5网上购物付款方式:信用卡与电子货币
15时钟
16印刷术
17滑稽漫画
18印刷词与书籍
18.1"新媒介"对书籍和学术刊物的冲击
18.2可供选择的文本格式
18.3电子书
18.4有声读物
18.5电子杂志
18.6图书馆
19轮子、自行车和飞机
20照片
21报纸与新闻
21.1"新媒介"对新闻的冲击
21.2"新"新闻的消费者
21.3"新"新闻的生产者
22汽车
23广告
23.1大众媒介上的广告
23.2互联网、万维网和其他"新媒介"上的广告
23.3网上的病毒式营销
24游戏
24.1电子游戏
24.2电子游戏的社会影响
25电报
26打字机
27电话
27.1"新媒介"对电话的冲击
27.2电传与传真
27.3寻呼机
27.4网络电话
27.5可视电话
27.6电信与趋同
28唱机与录制音乐的新形式
28.1"新媒介"对唱机、录音机、随身听与录制音乐的冲击
28.2光盘
28.3MP3播放器、iPod播放器与iTunes播放器
28.4索尼的数字版权管理
29电影
29.1摄像机
29.2录像机、影碟机和蓝光影碟机
29.3视频剪辑软件
29.4电影与互联网
29.5优视网现象
30广播
30.1"新媒介"对广播的冲击
30.2卫星广播
30.3网络广播
30.4播客
31电视
31.1录像带与电视制作
31.2遥控器
31.3电视与教育
31.4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
31.5全球化对分割化
31.6电视与手机
31.7电视、视频短片与谷歌的融合
31.8互动的电视?
31.9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
31.10数字录像机,正在形成中的电视革命:蒂沃牌录像机和视频刻录机
31.11iPod播放器上的电视
31.12iTunes播放器上的电视与电影:比特流网站的机会
31.13电视与电脑的融合
32武器
33自动化(含工厂)

第三部《理解媒介》没有做的新媒介分析
34杂交技术或融合技术
35多功能打印机、复印机、扫描机和传真机
35.1"新媒介"对打印机的冲击
35.2扫描机与光学字符识读软件
36手机
36.1"新媒介"对电话的冲击:手机的出现
36.2手机的新服务功能
36.3手机的多功能
36.4照相手机的社会冲击
37个人电脑
37.1台式电脑与笔记本
37.2平板电脑
37.3电脑的利弊
38掌上电脑(PDA)
38.1掌上电脑与无线电子邮件
38.2电脑笔
38.3笔计算
39计算机软件
40互联网
40.1媒介之媒介
40.2寻根:前电子的原型互联网的历史
40.3互联网的源头
40.4互联网的口语结构
40.5互联网上的讨论组
40.6网络民主:终极的参与式民主
40.7电子犯罪与惩罚
40.8互联网与商务
40.9艺术与互联网
40.10互联网供应商和门户网站
40.11云计算
41电子邮件,即时通信与短信
41.1即时通信与短信
41.2电子邮件
41.3谷歌电子邮件
42公告牌、新闻讨论组、邮件通信组与聊天室
43万维网
43.1万维网的兴起
43.2万维网的利弊
43.3网络电视
43.4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
43.5Web2.0
43.6语义网
43.7通俗分类法
43.8书签网站
43.9万维网和网站的兴起与演化
44博客
44.1什么是博客?
44.2作为新闻媒介的博客
44.3博客的社会心理影响
44.4非文本博客
44.5博客书
44.6博客进入主流
45搜索引擎加谷歌和图书馆
45.1搜索引擎
45.2谷歌称雄
45.3谷歌的竞争对手
45.4谷歌公司的创新
45.5谷歌、怀斯、瘦客户机,可能的计算机革命:一个猜想
45.6世界文献的数字化与搜索:"新媒介"对图书馆的冲击
45.7谷歌将实现凡尼瓦·布什"麦麦克斯存储器"的憧憬吗?
45.8图书从本科学生图书馆出逃
45.9电子浏览
45.10必应网:人性化的互联网
45.11谷歌是第七种语言吗?
46视频会议与网基协作工具
46.1视频会议
46.2网基协作工具
46.3集体智能
47虚拟现实与仿真
47.1什么是虚拟现实?
47.2虚拟现实的真实性
47.33D虚拟现实平台上的电子游戏与角色扮演
48机器人,自动运行软件与代理软件
48.1机器人
48.2自动运行软件与代理软件
49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49.1什么是人工智能?
49.2什么是强式人工智能?
49.3作者对强式人工智能的批判
49.4万维网上潜在的人工智能开发
50智能标签与数据空间
50.1条形码与智能标签
50.2数据空间
50.3数据空间赋能器:数据空间的存取、导航与搜索
50.4赛博空间、数据空间与"智能盒"的未来融合
50.5聪明、可读、可搜、可网上加工的智能标签书
50.6数据空间是第八语言吗?
51《理解媒介》没有涉及的赋能技术
51.0界定
51.1电子技术
51.2鼠标与图形用户界面
51.3触觉技术与嗅觉技术
51.4超链接、超文本与超媒介
51.5调制解调器与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
51.6光纤
51.7通信卫星
51.8无线保真、蓝牙与火线
51.9开放源码技术与维基
51.10维基与维基百科
51.11普适计算
51.12简易信息聚合

附录麦克卢汉方法论:他的狷狂中寓有方法
A.1媒介与技术是等价词
A.2技术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心灵的延伸
A.3媒介是活生生的力的漩涡
A.4媒介创造新的社会模式并重构人的感知
A.5"媒介即讯息
A.6任何新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旧媒介
A.7杂交系统
A.8媒介的阈下效应
A.9媒介的反直觉效应
A.10逆转:人成为技术的延伸
A.11社会仿效其技术
A.12地球村
A.13后视镜:历史是媒介研究的实验室
A.14三个传播时代
A.15断裂边界
A.16声觉空间对视觉空间
A.17文字、拼音字母表和印刷机
A.18书面文化时代的分割化
A.19电速条件下出现的新信息模式
A.20集中化对非集中化
A.21整合与多学科研究对专门化
A.22硬件对软件和信息
A.23冷与热/光照射对光透射
A.24作为防止媒介余波效应的媒介研究
A.25理解新媒介的利弊
A.26不做道德判断
A.27客观性的迷思
A.28口语传统与探索
A.29作为雷达与早期预警系统的艺术
A.30过时的技术成为艺术形式
A.31多学科研究
A.32"媒介分析"对"内容分析
A.33界面和模式研究而不是"观点"研究
A.34外形-背景关系
A.35因果关系的逆转
A.36使用者即媒介内容
A.37一种反学院式研究的偏向
A.38媒介定律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补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