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的黎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球化的黎明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63.6 6.5折 98 全新

库存10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澳)杰弗里·C.冈恩|译者:孔昱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

ISBN9787523606841

出版时间2024-10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32240015

上书时间2025-01-09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杰弗里·C.冈恩出生于澳大利亚,先后就读于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和莫纳什大学,拥有政治学、亚洲研究等相关学位,曾在老挝、文莱、新加坡及中国澳门等地任教,现为日本长崎大学经济学院名誉教授。
冈恩的学术旨趣,主要是研究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其著作包括《澳门史:1557-1999》《东帝汶:500年》《第一次全球化:欧亚交易,1500-1800》等。

目录
导论
  东亚地区主义学派
  “一百条边界,一百种视域”
  书写一部去中心化的世界区域史
  东方全球化解读
  “长期东方优先”历史分期(从宋朝至鸦片战争时期)
  东南亚、东亚还是东亚-东南亚?
  东方的地中海?
  东亚历史的形成
第一章  印度与中国之间的东南亚
  东南亚环境
  从狩猎采集者到青铜与铁器时代文明
  南岛语族扩散论
  印度贸易与文明转移
  阿拉伯贸易与伊斯兰教皈依
  总结
第二章  东南亚“宪章”王国的兴衰
  位于苏门答腊岛的室利佛逝
  以爪哇为中心的满者伯夷
  柬埔寨吴哥王国
  金边宫廷
  泰族的多元性(约1250—1440年)
  万象王国
  泰族阿瑜陀耶王国
  缅甸王国
  越南郑氏和阮氏政权
  印度化沿海国家——占婆
  顺化宫廷
  总结
第三章  伊斯兰宫廷与海上贸易港口
  东南亚的伊斯兰宫廷
  亚齐苏丹国:通往东南亚的印度洋门户
  马六甲苏丹国:马来穆斯林范例
  万丹(1526—1813年):爪哇的伊斯兰国际贸易港口
  马打蓝:穆斯林宫廷/爪哇传统王国
  文莱苏丹国:横跨中国海
  摩洛兰:边缘地带的苏禄苏丹国
  北大年苏丹国:面朝暹罗
  望加锡:苏拉威西的大都会王国
  柔佛:拥有战略联盟的苏丹国
  总结
第四章  朝贡贸易体系与海外华人
  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
  商人、走私者与海盗
  历史学模式
  15世纪早期苏门答腊的华人华侨
  爪哇新客华人社区的兴起
  马六甲华人:峇峇社区的兴起
  西班牙管理下的马尼拉华人
  曼谷潮州华人:保皇派与臣仆
  “云之南”:云南边境
  越南华人:开疆拓土的先驱
第五章  商业、货币与商品
  东南亚本土钱币
  中国货币传统
  不断变化的货币本位
  东亚-东南亚的商品链
  总结
第六章  伊比利亚海洋网络
  葡萄牙贸易网络
  葡属果阿:葡萄牙的东方殖民地
  葡属马六甲:马来世界的十字路口
  葡属澳门:中国特许城邦
  长崎与葡萄牙人:传教士与商人
  香料群岛:葡萄牙人的苦难之所
  索洛-弗洛里斯-帝汶地区
  孟加拉湾的葡萄牙“影子帝国”
  西属马尼拉
  总结
第七章  系列霸权:走进荷兰与英国贸易公司
  欧洲贸易公司的兴起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运营
  荷属巴达维亚
  荷兰对香料的控制
  1669年后的望加锡
  荷属马六甲(1641—1824年)
  位于阿瑜陀耶大都会式宫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日本的荷兰人与英国人
  荷兰和英国与越南郑主的接触
  台湾热兰遮城(1624—1661年)
  孟加拉湾地区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关注
  欧洲公司与广州贸易
  总结
第八章  日本人町:东南亚的日本侨民社区
  日本早期的威信财贸易
  朱印贸易
  日本、朝鲜与东南亚的联系
  东南亚贸易中的琉球
  阿瑜陀耶如履薄冰的日本人
  马尼拉的日本人:良好的生活与未知的命运
  柬埔寨:“不敢回国的土匪”
  长崎与越南之间的贸易
  澳门的日本人:毁誉参半
  安汶岛上的日本雇佣军
  巴达维亚(雅加达)的日本人
  总结
第九章  亚洲内部贵金属贸易经济网络
  日本的金矿和银矿
  长崎-澳门与以丝易银贸易
  日本贵金属贸易中的荷兰人、华人和朝鲜人
  日本与全球铜贸易
  云南在中华帝国货币体系中的特殊角色
  不断减少的日本铜储量及应对措施
  18世纪初日本面临的危机
  贵金属贸易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总结
第十章  全球陶瓷贸易网络中的东亚-东南亚
  中国陶瓷生产
  海洋考古证据
  暹罗和缅甸陶瓷贸易
  越南与占婆的陶瓷贸易
  欧洲陶瓷贸易
  郑氏家族的陶瓷贸易
  广州陶瓷出口贸易
  日本陶瓷贸易网络
  长崎的荷兰陶瓷贸易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主要贸易网络
  欧洲的需求以及代夫特的兴起
  日本-荷兰陶瓷贸易网络的周期
  二级目的地:区域内贸易
  中国陶瓷帆船贸易
  总结
第十一章  知识转移:一个区域性技术的综合体?
  托勒密、阿拉伯、印度以及中国的知识交流
  印度的转移
  伊斯兰的转移
  中国技术在东亚-东南亚的传播
  军事技术转移
  东亚-东南亚军事/科学/技术平衡
  新兴的东南亚物质文化-技术综合体?
  总结
结语
  大东亚区域
  朝贡贸易体系的衰落
  世界经济中的东亚-东南亚:退出还是依附?
  回顾当今的地区主义
  通往现代性的不同道路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在漫长的历史中,连接印度与中国、前现代东亚与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被视为一个长期形成的全球性区域。在欧洲帝国主义时代来临之前,香料、丝绸和陶瓷贸易的蓬勃发展使亚洲处于全球经济的前沿。除了日本人、欧洲人、阿拉伯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白银贸易,中国古老朝贡贸易网络也为全球贸易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缔造了一个辉煌的商业时代。
国别历史总是顽固地主导着亚洲历史的书写,对于拥有悠久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来说,这一现象则更为普遍。然而,本书则重点关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的时代,采取聚焦国家间区域的全新书写方式。
本书内容涉及亚洲内部的白银和陶瓷贸易、中国的大帆船贸易、欧洲贸易公司的兴起、包括日本人町在内历史悠久的东南亚侨民社区,以及多种类型的技术交流


主编推荐
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奉林,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程爱勤作序推荐。2.作者采用“世界区域”的概念,将整个东南亚视作一个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整体性区域,而这一“世界区域”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主导了全球贸易、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与互动

精彩内容
 亚洲经济体迅速崛起的全球趋势预示着历史车轮的转动。在世界史学习者的印象中,中国、日本和印度作为丝绸、陶瓷和棉花的生产国与出口国在前现代世界中占据核心地位,而其人口和经济规模也远超中世纪欧洲国家。东南亚广阔的热带地区作为香料和自然商品主要
来源地,也拥有灿烂辉煌的文明。不论是柬埔寨吴哥寺庙群,还是爪哇的婆罗浮屠都令前往参观的游客心生敬畏。至今仍然令我们感到困惑的是这个历史上曾闻名世界的贸易枢纽是如何从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跌落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是否令本土机构江河日下?抑或停滞不前才是生活的必然属性?
而更为广泛的东南亚东部地区是否值得拥有一部独立书写的历史?
我们承认在东南亚地区现代经济发展中,有关海上贸易的讨论仍存在争议,尤其是涉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影响。但是我们试图通过提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以深入探讨,如该地区是否曾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或者该地区是否仍处于欧洲(和中国)核心的外围?
我们还想获知欧洲介入所导
致的转变发生的时间及其性质。我们希望能够确定当地的冶金、瓷器、纺织品等生
产中心,正如我们试图调查当地与外国商业社区间的动态交流一样。在欧洲干预所
开启的“商业时代”这一背景下,我们能否在更广阔的东亚-东南亚地区找到一场产生于17世纪但直到现代才得以平息的危机?
与我早先的著作《首次全球化:欧亚互动(1500-1800)》[FirstGlobalization:TheEurasianExchange(1500-1800)]一样,本书力求捕捉物理和文化边界的流动性与模糊性,特别是在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出现之前。即便如此,本书将位于中印之间广阔的热带地区定位为一个与全球相连且时间相关的“世界区域”,展现了当下世界史书写的全新关注点。第一次全球化强调内在文化与知识层面的动态关联,正是基于此,欧洲得以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知识磨砺中脱颖而出并超越亚洲更早地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本书则试图借助一个相互连通的宏观区域支持亚洲经济早熟说。该区域因贸易而形成,却在跌跌撞撞中走过10~18世纪并走向终结。这主要
是由外部因素,尤其是西方的崛起造成的。
东亚地区主义学派在写作过程中,我受到了修正主义作品的影响。与传统上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观不同,这些作品认为东亚在18世纪鼎盛时期实现了高度的和平、繁荣和稳定。该观点认为,中国及其朝贡贸易体系保障了这一时期的繁
荣,为东亚-东南亚广大地区非官方贸易的蓬勃发展搭建了地缘政治框架。尽管有反对观点称中国清朝时期和日本德川时期都严格限制海上对外贸易,但贸易依然在其边缘地带进行着。值得注意的是,福建成为联系中国沿海与琉球、日本、东南亚的纽带,一如日本(和朝鲜)在长崎等九州岛海岸内外的不同地方都有对外开放的窗口一来自葡萄牙、荷兰和中国的商人在此源源不断地开展了大量贸易活动。
自亚当·斯密(AdamSmith)以来,全球白银贸易的重要性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在新东亚地区主义范式中,认识白银的流动是理解交换机制的核心,亚洲白银流动甚至先于欧洲掠夺美洲白银而出现。在本书重点关注的1000-1800年这段时间里,与出口自西属美洲数额相当的大量日本白银(以及后来的铜)被用以换取中国和越南的丝绸、菜以及其他热带地区的商品。新来的伊比利亚人和北欧人也用印度棉花、鸦片等一系列亚洲商品换取白银以购买梦寐以求的东方丝绸、陶瓷,以及茶叶。
抛开东亚的儒家传统,着眼分析相邻国家集团间的相互依存与互动时,我们发现除东南亚、中亚和东北亚以外,东亚也是一个超级区域,而中国是该区域体系的中心。“东亚地区主义学派”兴起的推动力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源于包括日本研究人员在内的国际学者。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